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有人认为鲁迅过时了,这是不正常的一股思潮。鲁迅是新文化的旗手,鲁迅著作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就像《论语》、《道德经》不会过时一样,永远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但是,鲁迅著作离今天毕竟有八九十年了,时代的变迁,语言的演化,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逼着我在教授鲁迅著作时,多下了一番苦功,多参考一些资料,多动了一些脑筋,也获取了一些心得,现在拿出来就教于同仁,希望多赐教,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要讲清时代背景,点拨语言环境
鲁迅著作的背景,最晚的也离现在三四代人了,背景不清是学生听不懂的主要障碍原因。新课程教材的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鲁迅九篇作品,八篇是记叙性的文章,包括散文和传记体的小说。只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是议论性的文章,即杂文。这些文章的背景是有区别的。
《风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不是一个学期的课文,也最好能联系起来讲,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从《朝花夕拾》小序中可以知道,这两篇文章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成的,这时候,鲁迅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外了。可以看出鲁迅这时的处境是不顺心的,心情是不愉快的。所以,他想通过回忆来重新享受儿童时代的甜蜜。弄清这些背景,对于老师讲授和学生理解这两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文章的深刻含义,是有帮助的。
鲁迅先生作品中使用的语言,仅仅是早期的话,与现在的普通话相比,在词语与语法上,有着一些差别,在讲授时也应该给适当点拨。
二、鲁迅的修辞,不应限于修辞格,而要采取广义的修辞观
鲁迅作品中的修辞,既丰富多彩,又深刻精湛。先生修辞,从不矫揉造作,只取其自然贴切,用什么修辞,全由文章内容来决定,不凭主观定断。讲授鲁迅作品,为什么要讲背景?因为背景是采取修辞法的一个前提条件。事实上,有许多修辞现象,不分析背景就难讲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至少七种修辞格,但是最基本的修辞手法还是谋篇上的“课内课外”的鲜明对比。作者极力渲染百草园生活的愉快、自由和富于诗意般的乐趣,从夏天的“乐园”到冬天的“樂园”,从“乐园”本身的情趣到“乐园”中讲的故事,无一不是小时候鲁迅所眷恋和向往的。相反,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却与此截然两样:从离别百草园要去三味书屋,到跨入三味书屋的第一步,从与先生初次见面的礼拜,到后来的大声“读书”,无一不是小时候鲁迅所不满和厌恶的。这种谋篇上的对比,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与一句话中的对比修辞格,比如“故人一天天大至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更高层次的修辞手法。
总之,鲁迅先生的修辞,很注意篇章结构的修饰,这是与一般的作者一般的文章不一样的地方,在讲授时,强调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人和事,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进行评价
我们说鲁迅是旗手,是榜样,这是指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不变的,是不会过时的,并不是指具体的文章、人物和事件。这一点必须与学生讲清楚。
时代是发展变化的,但童心的纯洁和天真是不变的。虽然今天有许多现代的玩法,但少年儿童仍然很喜欢田野,喜欢大自然、覆盆子、蟋蟀、小鸟。虽然有许多现代化的玩具,风筝这样的简单玩法,青少年仍然喜欢,而且风筝本身也现代化了。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的事物,是青年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我们不要忽视,在必要的时候给以点拨和纠正。
四、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积极的联想
鲁迅的文章都是善意于联想的,没有联想,就看不到鲁迅的现实意义。有人说鲁迅过时了!这些人除了政治观点思想方法错误之处,还有一个弱点,可以就是不善于联想。
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就要想到批判封建教育对青少年的桎梏,和今天提倡趣味教学的进步意义。讲《风筝》就是讲热爱大自然。讲郇可长与<山海经>》就是讲爱心。鲁迅没有专门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这个尊敬的长妈妈。长妈妈虽然没有知识,但她关爱孩子的成长,她在不经意中却用心的记住了小鲁迅的爱好,在告假回家期间特意给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这就是爱心。
《孔乙已》中的孔乙已很可笑,但我们不能一笑了之。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文章描写了孔乙已倍受封建教育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提出了一个改变人民麻木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严重社会问题。我们现在有没有这类问题存在?现在的青少年有没有好吃懒做的恶习,现在的贪官污吏是不是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这就是通过联想产生的现实意义。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纪念藤野先生的,他是日本人却关爱这个中国学生,可见他的思想的伟大。鲁迅先生纪念藤野先生,意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联想,我们也可以进行理想教育。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那是因为他觉得要想祖国强大,光有健壮的身体还不行,还必须首先有健康的思想。我们年轻人必须人人有理想,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理想又必须以热爱祖国为基础。这样一来,通过联想,《藤野先生》这篇纪念老师的文章,就具有爱国教育的现实意义了。
总之,鲁迅先生是善于联想的大师,我们讲授文章时,也要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进而挖掘鲁迅文章的伟大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辉璀灿的奇葩,它的光彩是永远不会熄灭的。讲授先生的文章,首先是学习先生文章的过程,每讲授一次我自己就又学习过一次,每学习过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受到新的教益。讲鲁迅作品的过程,也是我学习鲁迅作品的过程。我愿意与我的学生们共同学习和进步,我也愿意向广大同仁们请教,有错误和不妥当的地方,请予以指正,以便得到更大的进步。
一、要讲清时代背景,点拨语言环境
鲁迅著作的背景,最晚的也离现在三四代人了,背景不清是学生听不懂的主要障碍原因。新课程教材的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鲁迅九篇作品,八篇是记叙性的文章,包括散文和传记体的小说。只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是议论性的文章,即杂文。这些文章的背景是有区别的。
《风筝》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不是一个学期的课文,也最好能联系起来讲,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从《朝花夕拾》小序中可以知道,这两篇文章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成的,这时候,鲁迅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外了。可以看出鲁迅这时的处境是不顺心的,心情是不愉快的。所以,他想通过回忆来重新享受儿童时代的甜蜜。弄清这些背景,对于老师讲授和学生理解这两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文章的深刻含义,是有帮助的。
鲁迅先生作品中使用的语言,仅仅是早期的话,与现在的普通话相比,在词语与语法上,有着一些差别,在讲授时也应该给适当点拨。
二、鲁迅的修辞,不应限于修辞格,而要采取广义的修辞观
鲁迅作品中的修辞,既丰富多彩,又深刻精湛。先生修辞,从不矫揉造作,只取其自然贴切,用什么修辞,全由文章内容来决定,不凭主观定断。讲授鲁迅作品,为什么要讲背景?因为背景是采取修辞法的一个前提条件。事实上,有许多修辞现象,不分析背景就难讲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至少七种修辞格,但是最基本的修辞手法还是谋篇上的“课内课外”的鲜明对比。作者极力渲染百草园生活的愉快、自由和富于诗意般的乐趣,从夏天的“乐园”到冬天的“樂园”,从“乐园”本身的情趣到“乐园”中讲的故事,无一不是小时候鲁迅所眷恋和向往的。相反,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却与此截然两样:从离别百草园要去三味书屋,到跨入三味书屋的第一步,从与先生初次见面的礼拜,到后来的大声“读书”,无一不是小时候鲁迅所不满和厌恶的。这种谋篇上的对比,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与一句话中的对比修辞格,比如“故人一天天大至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更高层次的修辞手法。
总之,鲁迅先生的修辞,很注意篇章结构的修饰,这是与一般的作者一般的文章不一样的地方,在讲授时,强调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三、对于人和事,要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进行评价
我们说鲁迅是旗手,是榜样,这是指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不变的,是不会过时的,并不是指具体的文章、人物和事件。这一点必须与学生讲清楚。
时代是发展变化的,但童心的纯洁和天真是不变的。虽然今天有许多现代的玩法,但少年儿童仍然很喜欢田野,喜欢大自然、覆盆子、蟋蟀、小鸟。虽然有许多现代化的玩具,风筝这样的简单玩法,青少年仍然喜欢,而且风筝本身也现代化了。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的事物,是青年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我们不要忽视,在必要的时候给以点拨和纠正。
四、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积极的联想
鲁迅的文章都是善意于联想的,没有联想,就看不到鲁迅的现实意义。有人说鲁迅过时了!这些人除了政治观点思想方法错误之处,还有一个弱点,可以就是不善于联想。
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就要想到批判封建教育对青少年的桎梏,和今天提倡趣味教学的进步意义。讲《风筝》就是讲热爱大自然。讲郇可长与<山海经>》就是讲爱心。鲁迅没有专门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这个尊敬的长妈妈。长妈妈虽然没有知识,但她关爱孩子的成长,她在不经意中却用心的记住了小鲁迅的爱好,在告假回家期间特意给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这就是爱心。
《孔乙已》中的孔乙已很可笑,但我们不能一笑了之。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文章描写了孔乙已倍受封建教育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提出了一个改变人民麻木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严重社会问题。我们现在有没有这类问题存在?现在的青少年有没有好吃懒做的恶习,现在的贪官污吏是不是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这就是通过联想产生的现实意义。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纪念藤野先生的,他是日本人却关爱这个中国学生,可见他的思想的伟大。鲁迅先生纪念藤野先生,意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联想,我们也可以进行理想教育。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那是因为他觉得要想祖国强大,光有健壮的身体还不行,还必须首先有健康的思想。我们年轻人必须人人有理想,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理想又必须以热爱祖国为基础。这样一来,通过联想,《藤野先生》这篇纪念老师的文章,就具有爱国教育的现实意义了。
总之,鲁迅先生是善于联想的大师,我们讲授文章时,也要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进而挖掘鲁迅文章的伟大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辉璀灿的奇葩,它的光彩是永远不会熄灭的。讲授先生的文章,首先是学习先生文章的过程,每讲授一次我自己就又学习过一次,每学习过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受到新的教益。讲鲁迅作品的过程,也是我学习鲁迅作品的过程。我愿意与我的学生们共同学习和进步,我也愿意向广大同仁们请教,有错误和不妥当的地方,请予以指正,以便得到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