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后危机时代,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了当前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进行风险的监控以及满足各个国家监管制度改革的需要,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日渐成熟,成为了各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政策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历程及包括的主要内容,比较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让读者了解宏观审慎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优势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国际清算银行(BIS)就认识到仅仅加强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于是1986年宏观审慎一词正式出现在BIS的文件中。亚洲金融危机后,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识到宏观审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金融稳定评估规划(FSAP),但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仍没有得到广泛重视。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才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发布的《强化合理监管,提高透明度》的报告指出,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各国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峰会同时宣布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负责评估全球不同金融体系的风险。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法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将组建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负责识别和防范影响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
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种宏观层面的金融监管模式,它将系统性风险纳入到监管范畴,通过制定全面的金融稳定政策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避免金融系统的风险蔓延带,维护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宏观审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宏观审慎将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宏观经济损失。第二,宏观审慎重点关注那些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影响的机构和市场,并在监管资源配置上进行倾斜。第三,宏观审慎要求监管机构在物价较低,单个金融机构表面健康的情况下,能够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和金融结构的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给予足够关注,防止金融风险在经济形势逆转时爆发。第四,宏观审慎的视野,除了面对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因素之外,还应特别关注宏观经济环境。采取逆周期的监管措施,化解宏观经济环境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
总体来看,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存在两个方面的互补性。首先,宏观审慎的政策在某些情况下比微观审慎的政策更为直接。例如,如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所有银行的反周期宏观审慎政策都统一被弱化,这可能会让经营不善的不健康银行活下来,由他们造成的挤兑可能反过来减少健康银行的利润,或引发交易对手的担忧,从而阻碍银行间市场的放贷。微观审慎政策就可以解决这种不利影响。其次,宏观审慎政策可能容易受到集体道德风险问题的影响。就其性质而言,一些宏观审慎政策是反周期的。一个典型的反周期宏观审慎工具是反周期资本缓冲,通常在经济低迷时期释放。如果银行预计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将采取缓解监管要求的政策,那么它们可能会事先获得激励,集体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资产。同时,正是由于银行承担了集体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才可能被迫事后实施这种反周期政策措施。当然,宏观审慎监管可以预见这种羊群行为,并进一步增加事前的反周期资本缓冲。在这方面,微观审慎监管可以通过对那些投资风险资产最多的银行实施事前的严厉措施,避免出现效率低下的结果。由于微观审慎监管可以根据银行的个体风险来收紧对银行的要求,因此首先让一家银行被孤立从而承担过多的集体风险这是很不明智的。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性。微观审慎政策的重点是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微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而宏观审慎监管是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从而维持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转。微观审慎政策的风险具有外生性,而且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没有风险暴露的相关性,而宏观审慎监管的风险具有内生性,且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有风险暴露的相关性。
当然,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在确保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为了充分利用这两个政策领域之间的互补性,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应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并确保有效利用政策工具,在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之间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和充分的信息流动,对决定危机的因素进行合理和共同的分析,让两个政策领域之间定期协调,以此来更好的维持金融和经济环境的稳定。
四、结论
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的总结,以及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宏观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其在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也具有其他举措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说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中国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证明了这是一项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力举措,值得继续被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毛昊翔.系统性风险预警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C].国际货币评论(2019合辑):中國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9:1056-1076.
[2] 赵亮亮.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J].山西农经,2019(13):148-152.
[3] 许喆,张文中.以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J].中国发展,2019,19(05):40-43.
[4] 关晶奇,何碧清,陈湘鹏.宏观审慎评估与系统性风险[J].中国金融,2017(22):30-31.
[5] 范亚舟.宏观审慎监管下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J].武汉金融,2018(07):40-44.
作者简介:郭兰(1994),女,满族,河北承德人,金融硕士,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优势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国际清算银行(BIS)就认识到仅仅加强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于是1986年宏观审慎一词正式出现在BIS的文件中。亚洲金融危机后,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识到宏观审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金融稳定评估规划(FSAP),但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仍没有得到广泛重视。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才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发布的《强化合理监管,提高透明度》的报告指出,作为微观审慎监管和市场一体化监管的重要补充,各国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峰会同时宣布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负责评估全球不同金融体系的风险。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法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将组建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负责识别和防范影响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
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种宏观层面的金融监管模式,它将系统性风险纳入到监管范畴,通过制定全面的金融稳定政策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避免金融系统的风险蔓延带,维护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持续、协调发展。宏观审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宏观审慎将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宏观经济损失。第二,宏观审慎重点关注那些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影响的机构和市场,并在监管资源配置上进行倾斜。第三,宏观审慎要求监管机构在物价较低,单个金融机构表面健康的情况下,能够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和金融结构的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给予足够关注,防止金融风险在经济形势逆转时爆发。第四,宏观审慎的视野,除了面对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因素之外,还应特别关注宏观经济环境。采取逆周期的监管措施,化解宏观经济环境对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
总体来看,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存在两个方面的互补性。首先,宏观审慎的政策在某些情况下比微观审慎的政策更为直接。例如,如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所有银行的反周期宏观审慎政策都统一被弱化,这可能会让经营不善的不健康银行活下来,由他们造成的挤兑可能反过来减少健康银行的利润,或引发交易对手的担忧,从而阻碍银行间市场的放贷。微观审慎政策就可以解决这种不利影响。其次,宏观审慎政策可能容易受到集体道德风险问题的影响。就其性质而言,一些宏观审慎政策是反周期的。一个典型的反周期宏观审慎工具是反周期资本缓冲,通常在经济低迷时期释放。如果银行预计在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将采取缓解监管要求的政策,那么它们可能会事先获得激励,集体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资产。同时,正是由于银行承担了集体风险,宏观审慎监管才可能被迫事后实施这种反周期政策措施。当然,宏观审慎监管可以预见这种羊群行为,并进一步增加事前的反周期资本缓冲。在这方面,微观审慎监管可以通过对那些投资风险资产最多的银行实施事前的严厉措施,避免出现效率低下的结果。由于微观审慎监管可以根据银行的个体风险来收紧对银行的要求,因此首先让一家银行被孤立从而承担过多的集体风险这是很不明智的。
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存在多个方面的差异性。微观审慎政策的重点是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微观审慎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而宏观审慎监管是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从而维持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转。微观审慎政策的风险具有外生性,而且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没有风险暴露的相关性,而宏观审慎监管的风险具有内生性,且各个金融机构之间有风险暴露的相关性。
当然,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在确保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为了充分利用这两个政策领域之间的互补性,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应尽量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并确保有效利用政策工具,在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之间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和充分的信息流动,对决定危机的因素进行合理和共同的分析,让两个政策领域之间定期协调,以此来更好的维持金融和经济环境的稳定。
四、结论
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的总结,以及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宏观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其在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也具有其他举措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说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中国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证明了这是一项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力举措,值得继续被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毛昊翔.系统性风险预警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C].国际货币评论(2019合辑):中國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9:1056-1076.
[2] 赵亮亮.中国宏观审慎金融监管研究[J].山西农经,2019(13):148-152.
[3] 许喆,张文中.以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J].中国发展,2019,19(05):40-43.
[4] 关晶奇,何碧清,陈湘鹏.宏观审慎评估与系统性风险[J].中国金融,2017(22):30-31.
[5] 范亚舟.宏观审慎监管下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J].武汉金融,2018(07):40-44.
作者简介:郭兰(1994),女,满族,河北承德人,金融硕士,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