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存在的主要问题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国家走向富强的软实力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认同感,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 弘扬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02.010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与当代中国文化割裂现象比较严重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相当严重的冲击。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带来巨大压力。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据调查,2000年至2010年,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锐减为如今的不足3000个。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到2013年,全国仅存剧种286种,15年间消亡了88种。
  社会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过曲折的历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一股全盘否定的风气,文化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把账记在了中华传统文化头上,这是看病找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毋庸讳言,新中国前三十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当前,一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者西化思想严重的人仍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此外,民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这直接导致民众的文化素养明显退步,文化的基础在动摇,对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时,在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再是追求的对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饭吃的工具。在一个轻视文化、排斥文化的社会,是难以产生文化大家的。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学贯中西,无论什么专业,首先是知识广博、学养深厚,而今这种人几乎没有了。
  缺乏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创新时代需要的深入系统的挖掘研究。
  缺乏结合当代文化需求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科学、系统的挖掘。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研究梳理工作各执一派,学贯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传统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这必然带来很大问题,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缺乏明确界定,比如有国学、儒学、新儒家、儒教等称谓;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存在各种各样观点;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对象不清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博大,究竟哪些属于优秀,哪些是糟粕,需要明确界定。
  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但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现代意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缺乏现代传播的基础。
  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对二者关系的深入发掘、细密阐释仍有欠缺。
  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的通俗化阐释。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缺乏通俗化阐释同时存在庸俗化解释的现象,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一边是传统文化研究常常局限在学术领域,缺乏对相关典籍的通俗化翻译阐释,传统文化被公众视为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边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释的现象也仍然存在。为迎合市场需求,部分媒体上的传统文化解读中存在低级的庸俗化现象,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非遗项目过度商品化包装,其真实文化内涵正逐渐消失,个别文物景点的过度利用也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
  传承与弘扬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和“建设性破坏”的现象同时存在。一方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对做好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之举不多,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性不够,存在“死保死守,保而不用”的现象:部分地区的珍贵文物没有得到有效展示,博物馆策展布展能力较弱;有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得到及时发掘整理和合理利用,有些项目展示也还局限于节庆、会展活动,深度开发利用不够;部分地区优秀传统戏剧面临失传危险,剧本创作和演出与新时期要求不相符;部分地区传统文化元素挖掘不够,无法有效地和文化产业对接等。另一方面是文化遗产遭到“建设性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不能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有的地方受经济利益驱使,在文物古迹修缮时,未能按照保护规划要求施工,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遭到破坏,同时也存在文化遗迹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矛盾的现象。   传承与弘扬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薄弱。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牺牲文物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机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涉及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建设、文物、公安、工商、旅游、宗教等多个部门,具体工作也往往归属多个部门。受部门职能分割和权限不同的影响,条块、区域分割还比较严重,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传承保护工作机制,相关监管工作不够有力。
  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健全。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对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规定不够严谨,特别是关于经费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刚性不够,影响了实际执行效果。
  相关保障措施执行不力。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与实际需要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地方财政困难、保护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基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现象严重,“三缺”(缺编制、缺人才、缺经费)现象普遍;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不足,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存在人走艺绝的现象。
  传承和弘扬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社会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包办文化传承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不管是历史文物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多的是政府的工作内容,政府“办文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不畅通,参与意愿不强烈,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事实证明,仅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实现中华优秀文化有效传承的,因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职能应是加强宏观管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
  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和民间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上“各自为政”“两张皮”的现象。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吸纳和推广民间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不能充分发挥家庭、科研院所、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现代传播手段。传统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得到升华,但当前的传播手段相对单一,主要是以纸质媒介、通过传统购买和阅读完成傳播,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以说教灌输方式为主,不能寓教于乐,无法与公众需求有效对接,难以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影响了传播的效率。一些文化管理者的文化态度存在问题,文化只是宣传方式,民众只是训导对象。
  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和传播科技突飞猛进的全球化形势下,需要我们突破观念藩篱,破除体制障碍,适应全球化发展、技术进步与规制变革等时代趋势的要求,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在有效传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泛弘扬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和国际社会中赢得应有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尊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内生特性研究”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14@ZH009;中宣部委托项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意见与建议”成果,项目批准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2016(26)号文)
  责 编∕马冰莹
其他文献
王立平(国家一级作曲家):    音乐创作人应把观众当上帝,保持对观众及经典作品的敬畏之心,保持积极向上、眼睛向下的精神,找到人民的共同需求,唱出更多人的心声与希望。唯有如此,才可能留下更多口口相传的作品。    李亚威(国家一级编导):    我要用我的眼睛架一座桥,一头是大海边的特区,一头是大山里的彝族,人们顺着我的视线看过去,就能看到这个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遗产和不断进步的文化活力,从而感受人
3月3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相继在京召开。会议期间,以民进中央名义提交的提案31件,这些提案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及环节,既有涉及教育、文化、出版等老阵地的提案,也有涉及农田污染治理、气象灾害预警、稳定村医队伍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领域的提案。现选取本次两会递交的部分民进中央提案,供大家学习交流。  在城镇化进程中办好农村教育  【提案背景】  城镇化进程
生态红线,就是为维护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保护需求划定保护区域。生态红线是环境保护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划定生态红线就是保护城市的“心肺”,保护子孙后代的未来。它是继耕地红线后又一道被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的红线,是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上线。划定生态红线,对维护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摘 要:对于欲望的不断追求以及最终为欲望所束缚而酿造悲剧,是墨白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的中心旨意。墨白通过几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意在突出强调,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并非完全不能自主,只要努力摆脱欲望的缠缚,恢复人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就可以重新找回人的尊严。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墨白笔下人物围绕着事业、爱情、婚姻等人生重大取舍时所面临的欲望与理性之冲突做了相应的解读。  关键词:欲望;环境;城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回答何为中华民族的梦想时作了上述精辟的阐述。  不久前,习近平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各民主党派人才荟萃、各具优势。希望各民主党派弘扬优良传统,团结带领广大成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天津市河西区教育战线上活跃着这样一支小分队——民进河西区委会名师讲师团。讲师团成员全部由河西区小学特级和小中高教师组成。他们都是民进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重任,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等方面既有实践的感悟又有理性的思考。这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队伍,更是一个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工作、进一步拓宽参政议政途径的战斗集体。  搭建平台 发挥作用  2013年元月,民进河西区委会名师讲
民进组织如何在对口帮扶西部教育事业中突出自身特色,如何发挥界别优势为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作出贡献?民进上海市委会从培养西部孩子良好阅读习惯入手,充分调动出版界别、教育界别民进会员的资源和智力优势,设立“开明书屋”图书公益捐赠项目,探索出一条民主党派服务社会、服务西部的新路径。  调余补缺  让上海库存图书活起来  民进上海市委会在长期支边扶贫社会服务工作中发现,西部贫困地区师生普遍存在图书匮乏的情况,
1922年12月3日,鲁迅为即将出版的自家第一部小说集作序。这篇题为《呐喊·自序》的文字,因涉及鲁迅小说创作之缘起及其由教育部官员周树人到新文学大家鲁迅的华丽转身,日后成为研究其小说最常被征引的文献之一;更因文中的部分叙述与鲁迅的其他文章略有抵牾(如“幻灯片事件”之于《藤野先生》),而成为考察其从事文学活动的心理症候的重要依据。不过,同属于“出山记”之类的自述性文字,《呐喊·自序》却不似胡适《逼上
近来,人们都特别关注农村学校的过度撤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农民子女教育成本上升、辍学率上升、校园校车安全、孩子过早住校导致的亲情教育缺失……  在规范农村学校撤并,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同时,笔者倒非常担心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教育资源的日益紧张与短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决策者的应有重视。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
一个人在北京,安居在通州偏东  打火做饭,偶尔酗酒  傍晚时步行到运河西岸  看流水因为远离源头而消瘦  看鸢尾花、蝎子草  沿岸生长着寂寞  有人超过我,走在我的前面  也有人被我超过,落在我的后面  想起成长的儿子  执着于某个方向而有了隔阂  想起北京的地铁,因为经常乘坐  慢慢没有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