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质疑问难是他们积极寻根究底探求真知的具体表现。新课改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抄、学生记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语文教师都在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以此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那么,如何选用恰当的诱导方法让学生主动质疑呢?
一、创设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当中,才可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情感要亲切,要走进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伙,建立起一种朋友式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让学生敢问,让学生愿质疑,教师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那些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大胆提问,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千万不能指责和嘲笑他们。如果学生问错了,教师也不要指责;如果问对了,要及时加以鼓励,质疑时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激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怀疑和看法。特别是在课文的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质疑;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唯教材,不唯教师,敢于挑战,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语文教师要有一种意识,那就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往往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对文本深入理解,没有对文本进行涵泳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由浅入深地思考,整体联系地思考。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产生疑问,才能发现问题。当然,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也要做到少讲多读,精讲精读,潜心思考,质疑问难。
二、深入文本,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对文本做深入的个性化的解读,从中提出一些高水平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学会质疑。那么,文本质疑的途径有哪些呢?
1.从“课文提示”处质疑。课文提示大多是从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的特点、语言的特点等方面对文章做概括性介绍,其内涵需要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才能体会。对于课文提示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仔细阅读,想一想可以从中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从“研讨与练习”处质疑。语文教材选文之后都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体现教材编写的理念,是对课程标准目标的分解。或点明重点词句如何理解,或提示本文的重点,或说明该文的写作特色,或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对哪些问题有不同的想法等。
3.从课文题目处质疑。课文题目即文眼,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当课文题目不能明显表明线索、点明主要内容或者揭示主旨时,课文题目就成了学生的质疑对象。针对课文题目的质疑,不仅可以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还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4.从关键性语句中质疑。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就是关键性语句。(1)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2)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4)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语句。学生会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它们。对于关键性语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质疑:所标记的语句的含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所标记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5.从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出文中表面上看似有悖常理,自相矛盾,实则别具一格,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悖理处质疑,最终消除疑团。
6.从“有疑而问”到“無疑而问”。任何一篇课文,学生初读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等参考资料解决一些,剩下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种“有疑而问”只是质疑的最低层次。语文教学还应“无疑而问”,从没有问题处思考提问。所谓从“没有问题处”思考提问,就是引导学生从看似已经理解了,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思考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从部分到整体联系地思考质疑。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要通过题目,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说明一个道理。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围绕关键词怎样提问。
8.从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本身去质疑。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并指出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神,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无权威可言;同时,由于不可避免的一些因素,教材在编写上也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因此,应该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进行大胆的质疑,甚至是批判。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竖河初级中学)
一、创设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当中,才可能敞开自己的心扉,才可能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情感要亲切,要走进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伙,建立起一种朋友式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让学生敢问,让学生愿质疑,教师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尤其是要鼓励那些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大胆提问,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千万不能指责和嘲笑他们。如果学生问错了,教师也不要指责;如果问对了,要及时加以鼓励,质疑时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激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怀疑和看法。特别是在课文的预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质疑;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唯教材,不唯教师,敢于挑战,甚至可以“班门弄斧”。语文教师要有一种意识,那就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往往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对文本深入理解,没有对文本进行涵泳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层层深入地读,由浅入深地思考,整体联系地思考。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产生疑问,才能发现问题。当然,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也要做到少讲多读,精讲精读,潜心思考,质疑问难。
二、深入文本,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对文本做深入的个性化的解读,从中提出一些高水平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学会质疑。那么,文本质疑的途径有哪些呢?
1.从“课文提示”处质疑。课文提示大多是从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的特点、语言的特点等方面对文章做概括性介绍,其内涵需要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才能体会。对于课文提示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仔细阅读,想一想可以从中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从“研讨与练习”处质疑。语文教材选文之后都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体现教材编写的理念,是对课程标准目标的分解。或点明重点词句如何理解,或提示本文的重点,或说明该文的写作特色,或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对哪些问题有不同的想法等。
3.从课文题目处质疑。课文题目即文眼,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当课文题目不能明显表明线索、点明主要内容或者揭示主旨时,课文题目就成了学生的质疑对象。针对课文题目的质疑,不仅可以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还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4.从关键性语句中质疑。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就是关键性语句。(1)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2)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4)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语句。学生会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它们。对于关键性语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质疑:所标记的语句的含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所标记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5.从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出文中表面上看似有悖常理,自相矛盾,实则别具一格,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悖理处质疑,最终消除疑团。
6.从“有疑而问”到“無疑而问”。任何一篇课文,学生初读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工具书等参考资料解决一些,剩下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种“有疑而问”只是质疑的最低层次。语文教学还应“无疑而问”,从没有问题处思考提问。所谓从“没有问题处”思考提问,就是引导学生从看似已经理解了,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思考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从部分到整体联系地思考质疑。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要通过题目,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说明一个道理。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围绕关键词怎样提问。
8.从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的本身去质疑。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自己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并指出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神,不再是真理的垄断者,无权威可言;同时,由于不可避免的一些因素,教材在编写上也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因此,应该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进行大胆的质疑,甚至是批判。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竖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