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初步构建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离退体人员的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这一制度离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内在缺陷及不足,制约了这一制度正常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172-01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三个支柱构成的。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板块构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企业年金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两大板块构成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至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尚未进入制度层面。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且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一部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达到小康水平;大部分地区正处于从满足温饱向小康社会发展的阶段;小部分贫困地区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按照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条件等差异划分经济地带的方法,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农村地区,在农民收入状况、家庭结构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1978年,中部和西部的农民收入水平基本相近,与东部农民收入差距为22%。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呈现出扩大趋势。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及保障水平低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主要以社会救助的形式出现,包括建立农村“三无”老人的“五保”供养制度、贫困救助等,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甚至速度快于城市的现状,带有救助色彩的农村养老保障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现阶段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给予适当补贴”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根本没有能力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集体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由中央财政补贴,每人每月55元,从全国平均水平上来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偏低。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3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全年补贴标准660元,政府的财政补贴额仅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约9.46%。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低于20%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将会越来越低。基础养老金水平偏低会严重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农村人口依然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三,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存在着制度过度分割、碎片化严重的问题。不仅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地还针对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计划生育夫妇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老年津贴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优抚制度和城市孤寡老人福利制度等并行存在。这种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妨碍了不同行业间、城乡间人口的正常流动,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功能,无助于体现公平公正的理念。各种制度“各行其是”,构成复杂,制度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存在着城乡界限和行业界限,既不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又因为保障模式的不同导致了资金筹集方式不同、保障模式和待遇水平不同,缺乏应有的衔接。
四,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60岁以上老人人口数已经超过了1.3亿人,而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自1990至今,60岁上老人人口数不断增加,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2000年就已超过10%,达到10.05%。而到2055年的时候达到最高峰,为25.25%,几乎是目前的2.5倍。2055年之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逐渐下降,但下降的速度极其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依然很严重,到2100年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是在21%以上。据预测,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跨入老年型要在2010年,但中国提前了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得比较早。此外,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从7%增加到10%用了50-100年时间,而且他们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城市化、现代化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基本是同步发展的。中国走过这一历程仅用了二十年,且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老年人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国养老保险事业带来的挑战,无疑己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五,养老保险制度法律体系不健全
先立法再實行,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实践普遍遵循的准则。长期以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一直依靠政府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进行引导,由于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政策持续性、稳定性不强,很容易因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改变。同时,还存在法规的时效性差或可操作性差,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层次不高,各地根据不同发展情况制定政策的统一性差等问题。一直到2010年,《社会保险法》才正式颁布。但依然缺乏统一的、细致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才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对人口养老基本权益予以保护。
此外,养老保险制度责任分担不明确。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担负主导责任。以发展最为滞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政策层面上的建设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没有合理的、渐进的推进措施,这样也会严重阻碍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实施,而且阻碍养老保险制度甚至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不能从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出发,动态地考虑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使得农村养老保障与城市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目前,占人口总数70%的农村人口却只享受10%的社保基金,而只占人口总数30%的城市人口却享受了90%的社保基金,从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来看,城市居民是农民的20倍以上。同时,家庭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方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代际矛盾愈显突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家庭养老方式的重要性,单纯依靠政府,依靠社会,把老年人口推向社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社会在面临老龄化问题时也只能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可能将全社会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都解决到位,社会养老功能的弱化也使得老年养老矛盾突出。
参考文献
[1]翟彪.国外社会保障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蔡红华.国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06)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172-01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三个支柱构成的。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板块构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企业年金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两大板块构成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至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尚未进入制度层面。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比较低,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且存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一部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及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达到小康水平;大部分地区正处于从满足温饱向小康社会发展的阶段;小部分贫困地区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按照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条件等差异划分经济地带的方法,划分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农村地区,在农民收入状况、家庭结构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1978年,中部和西部的农民收入水平基本相近,与东部农民收入差距为22%。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呈现出扩大趋势。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及保障水平低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主要以社会救助的形式出现,包括建立农村“三无”老人的“五保”供养制度、贫困救助等,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历史阶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甚至速度快于城市的现状,带有救助色彩的农村养老保障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现阶段实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给予适当补贴”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根本没有能力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集体补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由中央财政补贴,每人每月55元,从全国平均水平上来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偏低。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3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础养老金全年补贴标准660元,政府的财政补贴额仅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约9.46%。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低于20%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将会越来越低。基础养老金水平偏低会严重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农村人口依然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三,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碎片化现象依然存在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存在着制度过度分割、碎片化严重的问题。不仅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地还针对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计划生育夫妇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老年津贴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优抚制度和城市孤寡老人福利制度等并行存在。这种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妨碍了不同行业间、城乡间人口的正常流动,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功能,无助于体现公平公正的理念。各种制度“各行其是”,构成复杂,制度运行模式多种多样,存在着城乡界限和行业界限,既不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又因为保障模式的不同导致了资金筹集方式不同、保障模式和待遇水平不同,缺乏应有的衔接。
四,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60岁以上老人人口数已经超过了1.3亿人,而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自1990至今,60岁上老人人口数不断增加,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到2000年就已超过10%,达到10.05%。而到2055年的时候达到最高峰,为25.25%,几乎是目前的2.5倍。2055年之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逐渐下降,但下降的速度极其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依然很严重,到2100年时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是在21%以上。据预测,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跨入老年型要在2010年,但中国提前了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得比较早。此外,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比重从7%增加到10%用了50-100年时间,而且他们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城市化、现代化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基本是同步发展的。中国走过这一历程仅用了二十年,且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老年人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国养老保险事业带来的挑战,无疑己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五,养老保险制度法律体系不健全
先立法再實行,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实践普遍遵循的准则。长期以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一直依靠政府制定的政策和规定进行引导,由于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政策持续性、稳定性不强,很容易因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改变。同时,还存在法规的时效性差或可操作性差,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层次不高,各地根据不同发展情况制定政策的统一性差等问题。一直到2010年,《社会保险法》才正式颁布。但依然缺乏统一的、细致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化进程才刚刚起步,还需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对人口养老基本权益予以保护。
此外,养老保险制度责任分担不明确。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担负主导责任。以发展最为滞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政策层面上的建设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没有合理的、渐进的推进措施,这样也会严重阻碍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实施,而且阻碍养老保险制度甚至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不能从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出发,动态地考虑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使得农村养老保障与城市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目前,占人口总数70%的农村人口却只享受10%的社保基金,而只占人口总数30%的城市人口却享受了90%的社保基金,从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来看,城市居民是农民的20倍以上。同时,家庭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保障方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在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代际矛盾愈显突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家庭养老方式的重要性,单纯依靠政府,依靠社会,把老年人口推向社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社会在面临老龄化问题时也只能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可能将全社会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都解决到位,社会养老功能的弱化也使得老年养老矛盾突出。
参考文献
[1]翟彪.国外社会保障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蔡红华.国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