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财富 华夏瑰宝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戌年元宵节,首都北京迎来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及专场表演。
  这次活动一改过去完全以实物见证展览主题的做法,而请出当代活态的传统文化扮演主角,并让观众透过图片、图表、文物、实景、演示等的“物质性”感受体验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表现形式、审美习惯、民俗礼仪等“非物质性”的文化含量。展览以宏大的规模、宽广的视野、丰富的内容十分集中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元性。使广大观众在活态的文化场景中,追溯历史,心仪传统,关注当代,面向未来,振中华之精神,扬中华之气节。对于中国未来的文化保护、建设与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世界和平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览和表演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祖辈辈劳动人民在与其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及传承下来的文化产物。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审美价值观、民族理想、民族自尊。正如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题词中所讲:“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所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又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讲:“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记忆,是我们必须全力守护好的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建立世界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增进友谊、维护和平,这不仅是每个国家应该做的事,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9月29日-10月17日在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中国加入此《公约》。此后,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今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原则与措施。2005年6月11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于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工作部署。
  接下来,文化部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的文件精神,开始了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与评审工作。此次全国申报的项目共有1315个,经专家评审最后选中并向社会公示了501个项目,也为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奠定了基础。
  
  二
  
   整个展览重点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内容。
  展览由“综合展厅”和“地方展厅”两大部分组成。
   在综合展厅,主要阐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回顾我国近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进行的重要调查、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成果及进展;介绍和宣传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资源及其分布,有重点地通过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展现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一进综合展厅迎面就可以看到一个精心布置的古老戏台,这里是昆曲的展位。巨幅的帐幔,精致的戏装,还有南方、北方形态各异的戏台模型向人们展示着昆曲自明清以来,几百年中积淀的丰富与辉煌。而在戏台背后同样置于大厅中央的,是高高耸立着的我们中国20世纪的“文化长城”——《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总共300卷,450册,四亿余字的“集成志书”,集中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古琴艺术作为继昆曲之后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二批项目,这次展出了一些名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代古琴“枯木龙吟”和宋代古琴“鸣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张曾被带上太空、录有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的金唱片也在这里展出,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还能亲耳听一听传衍了两千余年的《流水》。此外,第三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錄”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等,也配以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视听音响,使观众触手可及、身临其境,零距离地感受这些原本就在我们身边可又久违了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直观的展示,让成千上万的观众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能够保存到今天的程度,与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综合展厅的一侧,摆放着1950年杨荫浏先生为阿炳录音时所用的钢丝录音机,大家还可以现场聆听阿炳当年的演奏。正是有了那次录音才有了后来传遍全球的《二泉映月》,从而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地方展厅具体介绍和宣传现阶段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所进行的工作与所取得的成果,介绍各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人的技艺。在地方展厅展出了31个省、市、自治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约2000件珍贵的实物,是从各地选送的6000余件中精选出来的。各个展位都对一个省(市或自治区)的概况、保护工作的成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等几个方面做了概括而又系统的介绍。涉及音乐舞蹈的有云南的“彝族阿细跳月”、“阿诗玛唱本”、“万家坝铜鼓”、“孔雀舞”、“象脚鼓舞”;重庆的“川江号子”、“铜梁龙舞”;西藏自治区的“扎年琴弹唱”、“藏戏”;四川的“川北木偶”、“川剧变脸”、“羌族卡斯达温歌舞”;广西自治区的“壮族铜鼓”、“瑶族山歌对唱”;贵州的“安顺地戏”、“侗族大歌”;上海的“锣鼓书”;浙江的“浦江板凳龙”;福建的“泉州南音”、“畲族民歌”;江苏的“秦淮灯会”;江西的“兴国山歌”;山东的“海阳大秧歌”;陕西的“皮影戏”、“安塞腰鼓”;青海的“花儿”、“土族於菟”;宁夏的“回族民间器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萨克族阿肯弹唱”、“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演唱”;内蒙古的“马头琴演奏”、“祭敖包”;甘肃的“兰州太平鼓”;吉林的“朝鲜秋千”、“二人转”;山西的“晋剧”、“高台花鼓造型”、“威风锣鼓”;河北的“唐山皮影戏”;黑龙江的“迎春习俗接福”;北京的“智化寺京音乐”;辽宁的“满族秧歌”、“二人转”;湖北的“薅草锣鼓”;广东的“连南排瑶耍歌堂”、“龙舞”;河南的“马街书会”;湖南的“湘西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海南的“黎族三月三节”等等,一笔笔珍贵无比的“无形文化”如繁花簇拥、争奇斗艳。
  地方展厅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活态文化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的普米族姑娘们弹起四弦羊头琴,表演了传统的普米族歌舞,吸引了很多人的围观。在她们表演完一段后,人们有的赞不绝口,有的要求再来一段,还有的希望她们能把歌词大意用汉语讲给大家听。福建提线木偶的展台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地方色彩浓郁的音乐、神秘而又古老的木偶造型和表演方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一些展位,当我们看到现场表演的传承人面前桌上放着“‘××艺术’第×代传人”的牌子时,我们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不朽的生命力。
   展览开幕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长6米、宽1米的“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万人签名簿上密密麻麻地签满了观众的名字和留言,“民族瑰宝,为你骄傲”、“保护传统,创造未来”、“传承和保护,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等等留言说出了全体观众的心声。而留言簿上法语、英语、韩语的签名、留言也告诉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三
  
   为了配合展览,主办方于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文艺晚会。文艺晚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音乐学家田青主持,所选节目包括三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艺术及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成功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同时还增加了“泉州南音”、“山西左权民歌”、“侗族大歌”、“少林功夫”、“云南海菜腔” 等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推荐名录”的项目。晚会经过精心设计,以泉州南音的祭礼仪式开始,在来自新疆莎车的民间木卡姆表演队欢乐的载歌载舞中结束。整场晚会特别突出强调了“传统”与“传承”两个方面。
   尊重传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这一点在晚会的第一个节目《泉州南音》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过去中国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神,南音的始祖和行业神是“郎君”。节目按照传统的方式,在表演之前保留了祭奠仪式。正如主持人田青所说的那样:“这绝不是迷信,它表现了我们一代中国人对祖先的尊重,这个祭奠起码表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不会忘记祖先!”
   传承是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世代流传的最重要因素。晚会上“古琴演奏”和“少林功夫”两个节目都是师徒同台。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和他的弟子妮妮,用唐代古琴“九霄环佩”为大家演奏了《流水》。昆曲折子戏《牡丹亭·惊梦》的表演者是苏州昆剧院的年轻演员,而表演侗族大歌的则是来自贵州省黎平县一所中学的一帮稚气未脱的小姑娘。
  
  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绚丽而璀璨的文化产物,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一同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更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可替代的并共同拥有的财富。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日渐趋同的困境中,我们的精神家园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冲击。保持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义务。诚如联合国“条例”所说:“这种遗产是各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只有它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
  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回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事业保护所走过的路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全面普查,并从调查、整理、记录中挖掘出了大批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作品。1950年至1960年间,我们举行过多次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大型会演,以及全国工艺美术展、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等活动,出版了《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等。而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25年来,最为突出的民族文化事业则是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的调查、整理、编纂工作以及300卷文化宝典的陆续出版。
  2. 展示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成果。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启动,“非物质文化”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2003年初,文化部、財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后的两年间成立了“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并在全国层层落实。在这期间经过专家论证确定了40个国家试点“保护工程”,在各地举办业务培训班,建立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专题博物馆等。在各地文化部门的全力推动下,“保护工程”在社会各界逐渐展开。
   3. 向全社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和“保护工作”的历史意义,并在全民间树立起强烈的遗产保护意识。
   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及“演出”,是中国有史以来的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在这次展览活动中,使我们充分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独创性,使广大群众饱览了根深叶茂的传统文化,更由衷地产生民族的自豪感。此次活动在全民之间起到了广泛的宣传、教育的意义,使人们逐步建立起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并更加关注、热爱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尊重传统、维护生态,为保持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对于我国今后的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都会有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4.“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拉开了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运动的序幕。
  这次活动对于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来讲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序奏。随着这声响亮的召唤,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将十分有序地开展起来。首先是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而后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调查工作。其他如:建立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标准划分法,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类总表;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系,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颁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等等。
   应当相信,随着这一伟大运动的层层部署和开展,中华民族必将把自己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悠久、丰厚、富有活力、独具个性的民间遗产融入人类多元文化的洪流之中。因为,只有拥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创性,人类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①中国网: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617/44-1-0101-desc.htm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条例》(1998年)转引自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第314页。
  
  彭闪闪 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级音乐学硕士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把“教研”作为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指出要“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并对新时代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五级教研体系、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制度、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等进行了整体部署。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方向,
草原上万马奔腾,天空中雄鹰翱翔,小溪里泉水淙淙,摇篮旁深情吟唱……伴着激动人心、震撼灵魂的琴声,高昂着那颗尊贵的“大头”,披散着一头马鬃似的长发,无比坚毅的神色以及随着音乐而紧张、松弛、喜悦、痛苦的面部表情,这就是音乐会上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齐宝力高创作的马头琴乐曲已有100多首,出版的马头琴演奏录音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小时,他说:“反正从早到晚听不完。”他到过亚洲、欧洲
3月10日下午,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共同主办的《国乐飘香——徐沛东广东音乐新编》作品集、CD专辑首发式暨作品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室内乐厅举行。   广东音乐是具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清新明快,优美流畅,雅俗共赏,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广东音乐在国内乃至海外被称作“国乐”。徐沛东表示,自己从1979年就开始积累广东音乐的原始素材,20多年来,他不但是从一些已故的广东民间老艺人口传心
[美]马克·邦兹/文 钟子林/译    这篇译文选自[美]哈佛大学马克·伊文·邦兹于2004年出版的《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本)中的两段文字,它们各有标题“现代主义”(第355—357页)和“后现代主义”(第440—444页)。鉴于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涉及对西方音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国内对它又有不同理解,特别是对约翰·凯奇,有人认为他是现代主义者,有人认为他是
(一) 胡琴之革沿  “胡琴”这个名称,在现代是所有民族拉弦乐器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胡、二胡、中胡、京胡等都可归于胡琴之列。而传统的胡琴是指丝弦的二胡。它以木(竹)做成圆形的琴筒,插上琴杆和榫,在琴筒上蒙上蟒蛇皮。用幼竹拉上马尾为弓,再张上两根丝弦便可拉出声音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是这样记载胡琴的:“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叙述了它的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乐器)卷颈龙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着竹山教育工作者如何坚守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初心、怎样担负起推进贫困山区教育现代化的使命这两个问题,竹山县教育局党组带领54名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校长、机关股室及内设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进清华大学,举办了为期5天的竹山县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  “本次研修活动旨在解放思想、
那是1998年的初冬。王品素先生的女儿瞿晓丹在电话那头传来了低沉的声音说:“我妈妈在12月11日8点30分去世了……”12月28日,我们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告别大厅送了王先生最后一程,这么多年过去了,那被哈达和菊花簇拥着的她的遗容、大厅的庄严和凝重仍历历在目。     王先生早年学习西洋美声唱法,多年从事传统美声唱法教学。遵照文化部指示,上海音乐学院在1958年开设了民族班,从此开始为少数民族培养声乐
我的一生似乎都与陶行知有某些缘分。  我的祖籍是浙江湖州,但出生地是安徽芜湖,与陶公的家乡同属于皖南美丽水乡,是为先天的乡谊。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非常仰慕这位乡贤,晓庄师范、小先生普及教育、山海工学团乃至孩子剧团,等等,都是我们谈兴甚浓的话题,堪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公是金陵大学20世纪10年代的高材生,我于1946年也就读于金大,虽然资质鲁钝而且相隔30多年,但多少已产生若干学谊情结。当
2005年8月,北京,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美国美声国际歌剧中心联合举办了卡罗·贝尔冈齐北京2005美声国际歌剧大师班。卡罗·贝尔冈齐是我国有史以来邀请讲学知名度最高的世界级声乐专家,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男高音的典范,被誉为“威尔第歌剧的权威解释者”、“世界意大利美声唱法大使”。在近二周的时间里,贝尔冈齐大师毕其55年的舞台演唱所积累的歌唱经验,从声音的运用、乐句的处理、作品人物的感情分析、
4月1日,黄冈市首家县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蕲春县满天星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在蕲春县实验小学举行授牌启动仪式。据了解,这是黄冈市首家县级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由“湖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县少先队总辅导员胡胜林担任。蕲春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县少工委主任王瞻和团县委副书记、县少工委主任李响向胡胜林授發工作室匾牌。胡胜林介绍,工作室承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培养和少先队小骨干培养、少先队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