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贯穿始终, 它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 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望能给同仁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信息的输出并获取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情感的主渠道;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怎样设计的问题,关键是找准问点。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第一类是集中注意型,目的是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保持一致。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出示挂图,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各有几只?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挂图上的动物只数,有助于教师顺利地贯彻教学意图。
第二类是抽象概括型,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推导公式和法则服务。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比较9x1=9、9X2=18……等九个乘法算式的异同,并提问:被乘数都是9,乘数依次增加1,积有什么变化?自下往上看,又怎么变化?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样问有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帮助他们内化所学的知识。
第三类是开发能力型,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在“角的类型”教学中,可提问:“谁能举几个平角的例子?"当学生说出“6点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平角”后,再追问:“那么几点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直角呢?”“3点、9点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12点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又是什么角呢?”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与旧知识相互关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提问要有明确性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教学一般只能解决一个“中心”问题。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围绕着“中心”问题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4 1/5后提问:“1/4与1/5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少有的说:“都是真分数。”还有些说:“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中心”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提问的意图,问与答都脱离了本课的“中心”问题。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
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 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课堂提问过多,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关键问题抓不住,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的抑制状态,难以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问得少,发挥学生的潜能,并注意点拨引导,如讲多位数乘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可从几个几是多少,几个十是多少,几个百是多少问起,引导学生考虑乘数从个位乘起,乘完了个位再乘十位,依次类推,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运算法则。问得精是指所提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提问具体,简洁明了,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如讲两步运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想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问得活是指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提一些开放性强、自由度大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防止学生机械模仿,突破思维定势。教师恰当地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最好诱因。长期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几遍甚至几十遍地做分门别类的各种题型,从而单纯追求高分,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要正确创设问题情境,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矛盾,引起思索,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各种解答途径。比如在教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要始终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注意圆柱体的构成—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至于孰先孰后,自然没有必要强求一律,作出统一回答,允许学生思维不一致性的存在。
3 巧设悬念、画龙点睛的提问
如:时针长3。6厘米,它在某段时阿内转动所形成的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这段时间是多长?设问:一个量是长度,一个量是面积。如何沟通二者的联系?
这样设问就是点到即止。
再如:某人上山每小时行2里,下山每小时行3里。共用5小时,问上山用几小时?
教师可作诱导设问:(1)作为一般应用题解缺少什么条件?(路程)(2)用方程解,矛盾在哪里?(找不到等量关系)(3)用比例解。因难在哪里?(找不到对应关系)(4)在本题涉及护数量中,有没有不变的量?(有,路程)由此可给你什么启发?(留下悬念)
经过这样层层深化的设间,使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路程一定。速度和度比是2:3,可得出时间比是3:2。从而,上山时间为:5 x3/5=3(小时)。
4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进行提问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结构出发,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应尽量避免那些没有经过认真思索、毫无价值的满堂问现象。一堂课40分钟,提问的重点就要集中在关键之处,突出知识的难点,抓住重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不断分析、不断探索,比如我在教“比较3/4和6/5的大小”时,设计了如下一些提问:①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②3/4和6/5能否直接比较大小?③怎样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④什么叫通分?⑤通分时应先求什么?⑥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可见,教师的提问是要讲究艺术手法的,问就要问到“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提问才能有助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2]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3]张启凡.对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几点探视[J].数学通报.2005,44(8),12-13
[4]马复、章飞编著.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类型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信息的输出并获取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情感的主渠道;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怎样设计的问题,关键是找准问点。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第一类是集中注意型,目的是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保持一致。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时,出示挂图,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各有几只?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挂图上的动物只数,有助于教师顺利地贯彻教学意图。
第二类是抽象概括型,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推导公式和法则服务。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比较9x1=9、9X2=18……等九个乘法算式的异同,并提问:被乘数都是9,乘数依次增加1,积有什么变化?自下往上看,又怎么变化?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样问有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帮助他们内化所学的知识。
第三类是开发能力型,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在“角的类型”教学中,可提问:“谁能举几个平角的例子?"当学生说出“6点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平角”后,再追问:“那么几点时,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直角呢?”“3点、9点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12点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又是什么角呢?”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与旧知识相互关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提问要有明确性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教学一般只能解决一个“中心”问题。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围绕着“中心”问题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4 1/5后提问:“1/4与1/5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少有的说:“都是真分数。”还有些说:“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中心”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提问的意图,问与答都脱离了本课的“中心”问题。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
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 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课堂提问过多,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关键问题抓不住,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的抑制状态,难以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问得少,发挥学生的潜能,并注意点拨引导,如讲多位数乘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可从几个几是多少,几个十是多少,几个百是多少问起,引导学生考虑乘数从个位乘起,乘完了个位再乘十位,依次类推,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运算法则。问得精是指所提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提问具体,简洁明了,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如讲两步运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想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问得活是指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提一些开放性强、自由度大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防止学生机械模仿,突破思维定势。教师恰当地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最好诱因。长期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几遍甚至几十遍地做分门别类的各种题型,从而单纯追求高分,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教师要正确创设问题情境,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矛盾,引起思索,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各种解答途径。比如在教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要始终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注意圆柱体的构成—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至于孰先孰后,自然没有必要强求一律,作出统一回答,允许学生思维不一致性的存在。
3 巧设悬念、画龙点睛的提问
如:时针长3。6厘米,它在某段时阿内转动所形成的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这段时间是多长?设问:一个量是长度,一个量是面积。如何沟通二者的联系?
这样设问就是点到即止。
再如:某人上山每小时行2里,下山每小时行3里。共用5小时,问上山用几小时?
教师可作诱导设问:(1)作为一般应用题解缺少什么条件?(路程)(2)用方程解,矛盾在哪里?(找不到等量关系)(3)用比例解。因难在哪里?(找不到对应关系)(4)在本题涉及护数量中,有没有不变的量?(有,路程)由此可给你什么启发?(留下悬念)
经过这样层层深化的设间,使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路程一定。速度和度比是2:3,可得出时间比是3:2。从而,上山时间为:5 x3/5=3(小时)。
4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进行提问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结构出发,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应尽量避免那些没有经过认真思索、毫无价值的满堂问现象。一堂课40分钟,提问的重点就要集中在关键之处,突出知识的难点,抓住重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不断分析、不断探索,比如我在教“比较3/4和6/5的大小”时,设计了如下一些提问:①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②3/4和6/5能否直接比较大小?③怎样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④什么叫通分?⑤通分时应先求什么?⑥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可见,教师的提问是要讲究艺术手法的,问就要问到“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提问才能有助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2]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3]张启凡.对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几点探视[J].数学通报.2005,44(8),12-13
[4]马复、章飞编著.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