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更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要上好一堂质量较高的思想品德课,对教师来说,除了能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外,还要求在课堂上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节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形成有张有弛、趣味盎然的教学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调控艺术,对课堂教学能进行有效的科学调控。
一、教师的自我调控
中学生存在“向师”心理,模仿教师的写字、爱好,学习教师的人品、道德观。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这样那样的暗示,以致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1 表情调控。
教师的表情是学生注意的焦点,他们时时刻刻想从这里获得某种信息。思想僵化,表情呆板,没有激情的教师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思想品德课虽然理论性强,思维性也强,但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要用善良的心态和丰富的表情进行教学。如:微笑会使学生如沐浴春风,严肃郑重的表情会使学生集中精力,严肃凝视的目光可牵回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2 情绪调控。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充满信心,不应把自己任何不良的情感、情绪和心境带进课堂、带给学生,以免影响、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学生的不良情感往往通过眼神、动作等反映出来,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及时给以调控,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形象调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言传身教。因此,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就应该首先做到,你要学生坐直听课,你就必须站直讲课。如果你在课堂上讲反腐倡廉,课堂外你就不能走后门,等等。这虽是一些小事,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声地教育着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要我们教师在工作上、作风上、生活上重视自己的形象,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观念,就一定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调控
现代教学思想要求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并不是让教师在讲授教材时,无休止地增加教材内容,到处去找课外资料,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调整、剪辑、组合、整理,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层次地增加适量课外内容,以便进一步巩固教材内容,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内容体系。教师应坚持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让学生在多边活动中感受快乐,学习知识。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演员”,但更要做“导演”。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听课状态,正确作出判断,从而准确、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探索,得心应手地调控教学。
1 导入调控。
成功地导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上课一开始不要急于讲课,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想品德学习上来。切忌学生未安定,就匆匆上课,效果不好。
2 课中调控。
在课中教师要善于调控,随时掌握学生的课堂状况,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述使学生能听懂你所讲内容而不至于分心;用改变教学方式、变换讲述语气等技巧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分配,使他们不至于疲劳;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多参与;讲求教学效率,教师的讲述语言干净简洁,整个教学节奏快慢适当,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热烈而镇静、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课堂中的其他异常举动和行为,教师应因势利导,理智而科学地处理,力求在最短时间里复原课堂安静而有秩序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保持勤奋好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境。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每一时刻都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3 提问调控。
课堂教学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必要的师生双边活动。“满堂灌”和“满堂问”都不行。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发挥提问的功能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难易适中。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挫伤积极性;太易,学生不假思索,不利于思维发展。其次,提问题要适度,不宜过多或过少。再次,提问还要适时,要优差生兼顾。在课堂上如果仅仅只有几个学生参与一个教学活动,其余的学生只能做“观众”,那么这些“观众”就很可能会不经意地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来。教师如能很好地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课堂提问中,问什么、问谁、怎样问都应该有个巧安排,使学生各有所得,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师的自我调控
中学生存在“向师”心理,模仿教师的写字、爱好,学习教师的人品、道德观。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这样那样的暗示,以致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1 表情调控。
教师的表情是学生注意的焦点,他们时时刻刻想从这里获得某种信息。思想僵化,表情呆板,没有激情的教师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甚至会引起学生反感。思想品德课虽然理论性强,思维性也强,但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要用善良的心态和丰富的表情进行教学。如:微笑会使学生如沐浴春风,严肃郑重的表情会使学生集中精力,严肃凝视的目光可牵回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2 情绪调控。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充满信心,不应把自己任何不良的情感、情绪和心境带进课堂、带给学生,以免影响、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学生的不良情感往往通过眼神、动作等反映出来,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及时给以调控,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形象调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言传身教。因此,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就应该首先做到,你要学生坐直听课,你就必须站直讲课。如果你在课堂上讲反腐倡廉,课堂外你就不能走后门,等等。这虽是一些小事,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声地教育着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要我们教师在工作上、作风上、生活上重视自己的形象,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观念,就一定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调控
现代教学思想要求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并不是让教师在讲授教材时,无休止地增加教材内容,到处去找课外资料,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调整、剪辑、组合、整理,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层次地增加适量课外内容,以便进一步巩固教材内容,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内容体系。教师应坚持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主体激活状态,让学生在多边活动中感受快乐,学习知识。
三、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演员”,但更要做“导演”。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听课状态,正确作出判断,从而准确、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探索,得心应手地调控教学。
1 导入调控。
成功地导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上课一开始不要急于讲课,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想品德学习上来。切忌学生未安定,就匆匆上课,效果不好。
2 课中调控。
在课中教师要善于调控,随时掌握学生的课堂状况,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述使学生能听懂你所讲内容而不至于分心;用改变教学方式、变换讲述语气等技巧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分配,使他们不至于疲劳;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多参与;讲求教学效率,教师的讲述语言干净简洁,整个教学节奏快慢适当,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热烈而镇静、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课堂中的其他异常举动和行为,教师应因势利导,理智而科学地处理,力求在最短时间里复原课堂安静而有秩序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保持勤奋好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境。因此教师在课堂的每一时刻都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课堂,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3 提问调控。
课堂教学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必要的师生双边活动。“满堂灌”和“满堂问”都不行。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发挥提问的功能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难易适中。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挫伤积极性;太易,学生不假思索,不利于思维发展。其次,提问题要适度,不宜过多或过少。再次,提问还要适时,要优差生兼顾。在课堂上如果仅仅只有几个学生参与一个教学活动,其余的学生只能做“观众”,那么这些“观众”就很可能会不经意地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来。教师如能很好地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课堂提问中,问什么、问谁、怎样问都应该有个巧安排,使学生各有所得,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