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镇的清欢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橘东山下
  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写尽人间悠闲之境。
  但这是古代的情景,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映衬着,也有不高不低的古朴篱笆横在眼前,不诗意也难。而现在楼高了、路宽了、车多了,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以至于人心里不断疯长的是压抑、郁闷,悠闲之境似乎渐行渐远。其实,纵然环境怎样变化,设若有一颗悠闲之心,生活里就会处处充满诗意。比如在橙红橘黄的好景之际,择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去吴中东山采撷橘子,几乎是古代“采菊东篱下”的当代翻版。
  东山是苏州的一个古镇,亦是延伸于浩渺太湖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万顷湖光连天,与洞庭西山、光福、邓蔚等72峰交汇而成绮丽宽广的太湖风景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让东山像一座一年四季不停变换着果实的果园,春天有碧螺春,夏天有枇杷,秋天有白果,冬天就属于黄橘的世界了。东山的橘子早在唐代就是贡品之一,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太湖备考》载,“橘出东西两山,所谓洞庭红是也。古人矜为上品,名播天下”。再后来,看过在东山陆巷取景拍摄的《橘子红了》,让人对那一片橘林心向往之。于是,寻一周末,驱车从吴中大道向西,很快就到了东山。
  东山处处是橘园,随便找一处就能度过一段愉快时光。此行,我们去的陆巷村,是有“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之誉的明代宰相王鏊的家乡。这是太湖边的一个古老村落,粉墙黛瓦,青青的石板街,古意盈盈。顺着王鏊故居往后山走,漫山遍野都是橘林。当新鲜的橘子伸手可摘,方知“一年好景君须记”的忠告是多么妥帖。绿树丛中,一颗颗成熟的橘子仿佛一盏盏高挂枝头的小灯笼!犹记得春天时来过橘林,彼时春暖花开,橘子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东山密橘,就像是时光写在大地上一首长长的叙事诗,需要你在时光深处慢慢地解读。中秋过后,早红橘就开始转红了,寒露后其它橘子也相继上市,再往后,黄皮橘也上市了,而料红橘立冬后才成熟,采摘下来,保存在竹筐里,可以一直藏到春节时食用。
  站在橘园,远远望去,浩渺太湖里渔舟点点,落日的余晖照在湖面上,青山隐约而朦胧。而在橘园里,慕名而来的游客尽情采撷,橘农热情而礼貌,不时会问一声:“阿鲜?”苏州人问话,喜欢在开头加一个“阿”字。在东山,做一个农民真是件幸福的事,粉墙黛瓦的民居,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满眼是生态和谐之美,这里真是一处望得见青山绿水望得见乡愁的地方。忽然觉得,在东山的橘园里,应该翻翻旧时的《橘录》,倒是件挺应景的事。这册由我的西北老乡韩彦直悉心撰写于温州任上的书,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柑橘专著。此书分三卷,上、中卷叙述柑橘的分类、品种名称和性状,下卷讲述柑橘的栽培技术。可惜,此书里对洞庭红的描述,竟然说“韵稍不及”其他,也许,有些失之偏颇吧。
  采毕,在朋友的特意安排下,特意又去了东山杨湾村的一户人家品尝两款跟橘子有关的美味,一款是蟹酿橘,另一款是洞庭饐。蟹酿橘是将大个的橘子截顶取瓤,留少许甜汁,再将太湖蟹的蟹黄填入,用橘叶封口,加入数滴醋、酒,隔水蒸熟,待吃时揭开,新鲜无比;而洞庭饐则是将橘叶与荷叶切碎,取汁,与蜂蜜和米粉和在一起,制成米饼,入笼蒸熟,即可食之,这也是太湖人家常见的一款斋供点心。这是我第一次尝到如此精致的美食,其实,这是姑苏人家在美食上考究、精细的一则注脚。
  暮色低垂,该返回了。
  抵家,看着墙角一隅从东山带来的一篮子新鲜橘子,恍惚间回到了农业文明之光熠熠生辉的遥远年代。
  东山白果
  近一年来,我熬杂粮粥的水平越来越高。可她喝完粥,还是要吃几粒白果的。当然,这是秋天的事。妻子把七粒白果装在牛皮信封里,放入微波炉,烤四十秒,听到有啪啪的响声,差不多就好了。然后,一粒一粒地剥开,样子颇有庄重的仪式感。
  然后,出发上班。
  入秋以来的每一天,仿佛是从七粒白果开始的。为什么是七粒?好像是老苏州的传统。这恰好是我对东山白果产生好感的地方:一款美味,有了风俗的味道。
  白果,是东山的特产之一,甚至说是苏州特产。
  之前去过江苏泰兴,好像那里的白果颇有名,入住的宾馆大厅就整齐地摆放着一排白果礼盒。后来才发现,滋味上泰兴白果略有苦味,东山白果并无苦味;颜色上泰兴白果果肉偏黄,东山白果果肉呈碧绿色,色泽亮丽;口感上东山白果更加糯软,仿佛吴中这片山水。而且,东山白果种类繁多,有大佛手、小佛手、鸭屁股等数种。我喜欢大佛手这个名字,让白果有了素食的禅意。而且,大佛手是东山白果里的极品,壳薄、浆足、仁满,香中带甜,果形也好看,是上上乘。而鸭屁股白果果形偏小,特点是产量较高。不仅如此,东山人喜欢把白果做成各种菜肴,煮、炒、蒸、炖、焖、烩、烧、熘等各种手法皆可使用——江南美食的精致,由此可见一斑。
  吴中的东山一带,有这样的顺口溜:
  银杏树,摇钱树。
  哪里栽,哪里富。
  旧时的苏州,大街上卖白果,是一道好的风景。
  小贩把白果装在铁丝笼里,放到火上烤,劈里啪啦地想。而且,小贩还在旁边喊着这样的谣曲:
  烫手炉来熟白果,亦是香来亦是糯。
  要吃白果就来数,一分洋钿买三颗!
  也许,这是旧时苏州的特色之一。因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上海的卖白果没有苏州的有韵味。
  白果,就是银杏的果实。
  一粒白果,虽然小,却让人能想到茫茫一片银杏林。银杏的高大树冠,宛似一把巨大的伞,赐大地荫凉,而秋深时的金黄叶片,仿佛片片黄金在空中舞蹈。我喜欢这样的景致,所以,常常会在深秋时节寻一片银杏林、发呆,做白日梦。
  吴中的银杏,是值得一看的。
  东山有不少银杏林,是我国的五大银杏之乡之一。北芒村有一棵银杏,年逾两千年,其实,它和村子的历史是分不开的。相传,北芒村以前叫“北望”,吴越争霸时期,吴国为防止越国偷袭,在太湖一带设立南、北两个“望哨”,村子故有此名——只有古老的村子才会有如此古老的树。推而广之,东山槎湾、杨湾、上湾以及雕花楼附近的年逾百年的银杏,是东山这座古镇的见证。   顺便说一下,吴中西山包山寺里的两棵银杏树,也不错,堪称镇寺之宝。倘若从寺顶望去,掩映在银杏黄里的黑瓦白墙,极其江南,煞是好看。
  杨梅手记
  去年,我写过一篇《杜家杨梅》。其中一段,写得颇伤感:
  我只遗憾今年没酿些杨梅烧酒来。这是人在异乡没有安稳之感的缘故,要不,热爱美酒的我一定会弄些坛坛罐罐,用杜家杨梅酿几坛烧酒,一个人的时候,一边望着月亮回忆往事,一边抿上两口,然后迷迷糊糊地睡去。
  前面提到的“去年”,是2012年,也是我迁居南方的第一个年头。这一年的初夏,我毫无悬念地吃到了不少杨梅,仙居的、东魁的,好像还有余姚的,但去过的梅园只有萧山的杜家村。今年春天,跟朋友去苏州东山玩,才知道这里的杨梅更出名,就生出大啖一番的渴意。这次住苏苑饭店,在苏苑街见到不少卖杨梅的小贩。一问,都说是东山杨梅。我心存怀疑,可一介北人哪能分得清,只好听之信之。朋友忙,我一个人呆着也无聊,就买了一篮子在房间里吃。一边吃,一边看一册《吴中旅游》的杂志,里面竟然有东山杨梅的介绍。可我还是更愿意在一册繁体竖排的《姑苏志》里见到这样的句子:
  杨梅为吴中佳品,味不减闽之荔枝。
  此书系明代苏州人王鏊所撰。他的故居惠和堂,我去过,在东山镇的陆巷古村。清代的《花镜》也是一册关乎苏州的史地书,里面夸赞东山杨梅是“吴越佳果”。今年春天去东山,恰是杨梅开花的时节,朋友说杨梅花黄白相间,夜间开放,天亮即谢。所以,我是看不到的,不过现在碰上了东山杨梅,仍有久别重逢之感——?“夏至杨梅满山红”,虽然我再没去过东山,但初夏的东山一定因熟了的杨梅而奢华得像一个甜美之梦。
  苏州产杨梅的地方多,除了东山,还有西山、光福,而以东山杨梅为最。东山杨梅品种繁多,若以颜色论,有紫、红、白三种——紫色最好,白色次之;若以品种名称论,有大叶细蒂、小叶细蒂、乌梅、绿荫头、荔枝头、大核头、早红等——尤以乌紫色的大叶细蒂的乌梅(又称炭梅)为最,熟了的乌梅,色紫、个大、肉厚、汁多、核小。其实,东山杨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酸,不少地方的杨梅略有酸意,而东山杨梅不但不酸,而且偏甜,这与苏州人的嗜甜是一脉相承的。
  俗话里有句“一不做二不休”,大有荆轲刺秦王的气势。这话用在我与东山杨梅的关系上也是恰切的——离开苏州时,专门在直销店里买了一竹篮。晚上抵杭,赶紧依古法泡了一坛子杨梅烧酒,以了却去年的遗憾。其实,南迁之后的漂泊之感仍在,只是时势易也,至少有了酿一坛子杨梅烧酒的心情。大抵,是稍稍心安的缘故吧。
  再后来,从朋友跟前学来了东山杨梅的辨识之法,颇为实用,姑记之:一,鲜红的不好,要红得发紫,但不能是明星们追求的那种大红大紫,而是要呈暗色;二,要仔细观察杨梅柄处是否有凸出的一块绿豆般大小的、颜色较浅的突起物,若有,则非东山杨梅也。
  数年前,东山杨梅不是沿街兜售,而是沿街叫卖。那时候的苏州街巷,总有挎着竹篓的果农轻风般地经过,留下一声声古风盈盈的吆喝:
  “阿要买杨梅,正宗格东山杨梅,甜得勿得了……”
  手稿的枇杷
  一个北人,对枇杷最早的认识,来自枇杷露。
  小时候,感冒了,不停地咳嗽,母亲就从药房里买来枇杷露让我喝。淡淡的褐色稠汁,微甜,入口有糖的感觉,比感冒药好吃,所以,一口气能喝一大瓶。彼时,我还不知道南方大地上还有枇杷这种植物,因为我的视野范围里,除了槐树、白杨、柳树,就是果实可食的杏树、桃树、苹果树。及长,才知道枇杷是中国南方极普通的一种植物,药店里那些“枇杷膏”、“枇杷露”、“枇杷糖浆”就取材于它。
  再后来,迁居南方,与枇杷才有了真正的相遇。
  有一年,去塘栖古镇玩,正是枇杷上市的季节。这是一座坐落于古老运河最南端的古镇,本来就游客如织,枇杷的成熟让游人更加多了——有很多游客加入到采摘枇杷的大潮中。我就是万千游客里的一员,逛完古镇,站在人挤人的广济桥上看了一会儿风景,就找了一户人家去摘枇杷:交了若干小钱,管吃,管摘。最后的收获,除了拎着一篮子枇杷回家之外,我还见到了枇杷树,在枇杷园里穿行了整整一个下午,这对于一个北人来说,还是有点纪念意义的。就是这一次,我知道了枇杷树的与众不同,它秋天开花,冬天产蜜,初夏结果,是南方大地一年四季里第一个成熟的水果,拉开了南中国的水果大幕。
  渐渐地,枇杷吃多了,也能分辨一二了。最后的结论是,我发现自己偏爱苏州东山的白玉枇杷。苏州东山、杭州塘栖以及福建莆田,是我国的三大枇杷基地——这三大产地的枇杷,我已吃过两款,如此一想,人生也没有白活。据《吴县志》载,十世纪中期,太湖洞庭山一带就开始栽植枇杷了。明代王世懋在《学圃杂疏》有“枇杷出东洞庭者大”的句子。而在苏州,最有名的就是白沙枇杷——白沙,原本是一个村名,早在明代之前就以枇杷而闻名,后来,白沙就特指枇杷的品种了。但它又分若干种,皮色稍淡的是青种白沙,呈鹅黄色的叫小白沙,圆而略扁的又叫荸荠枇杷,这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的分类,让我一介北人,是有点零乱的。
  但我知道,最负盛名的还是白玉枇杷。
  听听这名字,就颇有诗意。小满前后,初夏的阳光下,白玉枇杷像是玉雕一般挂在枝头,真是好看。晋书《广志》里说,“枇杷,白者为上”,那么,白玉枇杷就成为枇杷中的佳品了。食之,皮薄肉白,汁又多,入口甜而不腻,以致有一个“金银蜜罐”的称呼。尽管这名字听起来有点俗气,但实际上枇杷是清雅之物,宜入画。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沈周画过好多次枇杷,有一幅《枇杷》,他画得简洁,款曰:
  有果产西蜀,作画凌早寒,树繁碧玉叶,可叠黄金丸。
  读古画,见过不少人画枇杷。吴昌硕的《湖石枇杷图》,齐白石的《枇杷扇》,都是性情之作,能勾起人的美食之欲。但枇杷在苏州东山,亦然不仅仅是味蕾之欢,而是一座古镇的历史记忆与胎记。有一次,在陆巷古村的惠和堂的照壁上砖雕之作《九狮图》里,就见到了枇杷和山雀的图案——忘了说,古画里有枇杷者,则多山雀。
  吃枇杷,宜读旧帖,亦宜读元曲、明清小品,更宜读清末海派画家的作品。读着读着,日子就过去了。人世间最不可负的是闲散时光,倘若在初夏,一边吃枇杷,一边翻翻闲画,也是一段逍遥的时光。江南的初夏不可错过,因为你一旦错过,迎面而来的就是难耐的燠热了。
  去年初夏,有一个下午我正坐在小院里吃白玉枇杷,儿子从北方打来电话,说他养的五只蚕都结茧了。犹记得前些天回乡,还跟他一起去山里采桑叶。时间过得真快。吃枇杷也得赶快,前前后后也就半个月的时间,枇杷就落市了。枇杷来到人间,短暂得像一场风一般的爱情,常常令人惆怅。
  接完电话,忽然想起“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的句子。
其他文献
一簇磷火在贾拉米德的风中弥漫  一簇磷火  在沙特阿拉伯  贾拉米德大沙漠  常年不歇的热风中  弥漫  这一簇磷火  来自中国贵州  那充满着蛊惑的  苗岭之巅  这是一簇  有异于常规的磷火  是一簇从这里逃离的年轻人们  所期盼的带着几分明媚  带着几许轻灵的磷火  这一簇磷火  寄托着父兄的豪兴  饱含着妻子的柔情  蕴藏着女儿的思念  这一簇磷火  在贾拉米德的风中燃烧  它辛辣的味道 
期刊
就像迎向黄昏的河流  它的思绪是我的眼睛  芦苇丛外,几只野鸭咬碎了斜阳  未来将在它们嘴边冷去  连同我对世界的凝望  和一望无际的沉默  偶尔有风吹过,在我手边  但它吹不动我内心的坚硬  我的表情塞满了泥土。绝缘  与哭笑,与热情,与回忆,与未来  但我的麻木不会传染给你们  就像世界将随着夕阳隐去  但绝非因为我。芦花在夜色中  依然飘舞。河水依旧流淌  黎明在你们的睡梦中悄然出发  我只
期刊
烤玉米  灶膛通红  干枯的麦秸噼啪作响  这是人间的六月  滚烫的柴灰里  埋着一根喜悦的玉米棒子  火在翻腾  发出淡蓝色的焰须  屋外的老槐树上  知了在拼命知了  叫出夏天的雀跃  烤熟了的玉米棒子  黝黑而金灿  飘溢出爆裂的香气  这是儿时最爱的味道  ——焦焦的 糊糊的 干蹦蹦的  现在 玉米不只属于夏天  只是我靠得再近  也无法嗅到早年的馨香  以及土灶麦梗泥土散发的气息  偷食
期刊
那年,我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政府工作,一边写大大小小的材料,一边还要抓七七八八的计生工作。十月国庆长假,无处可去,选择回家看父母。等我回到老家,发现大门紧闭,只有几只芦花鸡在院落里咯吱咯吱地嬉闹着。正是挖红薯季节,父母肯定去屋对面的南望山挖红薯去了。看到隔壁邻居挑一担红薯经过,一问,果然不出所料。我毫不犹豫地挑起院落的粪箕,直奔南望山。  南望山,其实不是一座山,是一个丘陵坡地,大多是红土壤,我们这
期刊
它不再是一种物体,不再  是一种颜色  白发内部,存放春天  而黝黑,是另外空间的光合作用  使一段往事有滋有味  ——很多年了  香甜与白发之间存在联系,心灵内部能洞察波动  暗夜中  与一盏油灯详谈寂静  把视线调到最低,声音已被处理过  白,在梦中是一种味道
期刊
冬苋菜  “冬苋菜吃了几茬,天再暖些,过了小满就可以见着苋菜了!”母亲前日坐在餐桌前,口里嚼着冬葵,念着苋菜,如同念着家中的小辈。我家乡管冬葵叫“冬苋菜”,大约是为与小满过后紫不愣登疯长的苋菜吧?  我一直以为这俩是姊妹,只一个冬天生,一个夏天长,于是便“冬儿”“小夏”地区分一下。前一阵才查过《辞海》,冬苋菜其实压根与苋菜没有一丁点“血缘关系”,它是锦葵科,锦葵属。而苋菜才是正经的苋科、苋属,血统
期刊
那是一座思想的孤岛。  盘古开天地以来,它似乎就在苍穹下静思默想,远离人间烟火,与天上的神对望、交流。时间的长河里,它长出了自己的语言,萌发了自己的思想,独立于众山之上。  对于朝圣者,千佛山是灵山;对于观光客,千佛山是风景;对于哲人,千佛山是思想者。  茶坪河蜿蜒曲折,俯伏于高山谷底,清瘦而贫瘠。  这条山谷的血脉,一年四季,时而堵塞,时而流畅,时而汹涌。  山谷没有这条流动的血脉,两岸将无人家
期刊
记忆中的麻雀  我小时候,大人说  麻雀是“四害”  要对麻雀赶尽杀绝  可是我天天欣赏  成群结队的麻雀  盘旋着它们的空中舞蹈  它们叽叽喳喳的歌声  填满了我童年的寂寞  有一次,居然能够享用麻雀蛋  让我饥饿的胃有了过年的味道  如今我回到家乡  麻雀几乎已灭绝  我只能在脑海里  回忆麻雀的舞蹈与歌声  小时候家乡茂密的松林  夏天,我经常在松树底下乘凉、玩耍  或者用贝壳处死一条条厌恶
期刊
高粱记  高粱红了。  在泸州。  夏天,看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高粱红。绿到心里,无上清凉。  那些高粱沉甸甸的,风一吹,叶与杆窸窸作声,高粱穗累累垂垂有喜气。  从车窗里望去,高粱地起伏高低,颇有旧气,也颇有酒气,错觉的酒气,恍恍惚惚。  走进高粱地,人淹没了。日光灿烂,人的影子高粱的影子在空地上拉得长,青青的,有些袅袅意思,心里含着一块冰雪。  雪是白是冰洁,突然觉得写作不过是雪上涂白。  人生
期刊
我们在黄河岸边行走,无边的绿色将人引向远方。河流两岸,鲜花大朵大朵地开放,花香掺和了月光的忧愁和枣花的甜蜜,越过大坝,直达庭院。家人在灯下团聚,孩子嬉闹,老人在角落吸烟。一辆独轮车安然地在南墙跟下停放,牛呢?在袅袅的青烟里独自反刍着秘密。  每一个水草丰沛的季节里,独轮车碾过黄河岸边的土地,沿着一条条的道路,连接起田野和乡村。记忆中的蔓草,牵牵连连。不,确切地说,那种草的名字叫热草。在每年的六七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