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29日,被告人刘盈驾驶甘D-16536号小客车沿国道109线由东向西行驶到1525KM+160M处时驶入左道,与由西向东行驶的贾国良驾驶的无牌摩托车相撞,致贾国良死亡。经平川交警大队认定,刘盈负事故主要责任。案发后被告人刘盈及时报警,如实供述所犯罪行。我院认为被告人刘盈在犯罪后能主动投案,如实供述所犯罪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之规定,系自首,可以从轻处罚。法院也做出刘盈为自首的判决。此类案例在我区比较常见,我区检法两院在交通肇事自首的认定上比较统一,基本不存在分歧,按理说也就无此必要做这方面的探讨。但随着 “醉驾”、“飙车”等恶劣行为的频发,在全国严打酒后驾车的大背景下,浙江省高级法院2009年9月16日出台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不能认定为自首,只有肇事后逃逸再投案,才算自首。全国各地对此比较关注,让人觉得我们如此做判欠缺些什么,总不是很理直气壮,在以前我区诸多判例的情况下,我还是会有疑问,此种情况到底算不算自首。所以今天就此问题和各位同志做一交流。
  一、在过失犯罪中是否存在自首。
  从司法实践中来看,对于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及其认定有着不统一的认识,在司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有着争议,由于认识的不统一,在各地办理交通肇事罪案件过程中,从而忽视了对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及其认定。交通肇事犯罪属于过失犯罪,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过失犯罪中是否存在自首。一种认为过失犯罪的犯罪构成以造成危害结果为成立条件,犯罪事实容易被发现,犯罪原因也较易查清,犯罪人一般也都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不存在自首。《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由此看来,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在原地保护现场、报案及等候交通警察到来,均是法律设定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应该履行,履行之后,当然谈不上奖励的问题。
  另一种认为过失犯罪本身就是处罚较轻的犯罪,在制定刑罚时已经将自首的情节给予了考虑,所以说过失犯罪不存在自首一说。对这两种观点我认为缺乏理论根据,具有片面性,是对我国《刑法》中的自首规定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自首是对所有犯罪制定的,并没有对可成立自首的犯罪予以任何限制,也就是说自首不仅适用故意犯罪,同样也适用过失犯罪,因此说,对过失犯罪应适用自首,是有理论根据,不能有任何否认。自首制度的设立其目的就通过鼓励犯罪人自动投案,有利于案件的及时侦破、公诉、审判,同时也有利于促使犯罪人悔过自新,不再继续犯罪,对于节约国家司法成本也是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否认过失犯罪的自首,显然是违背了自首制度立法的原意。
  二、履行报警义务是否排斥自首规定的适用
   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义务并不是自首的例外规定,履行报警义务并不能排斥自首规定的适用;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与主动去司法机关投案有相同的法律效果,不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如肇事者肇事后不履行保护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并报警的义务而离开现场去投案,或肇事后履行報警义务但并不在现场等候而去投案等都属于自首,岂不更应当把‘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认定为自首。我认为,是否认定为“自首”,应当以刑法为准,坚持刑法标准。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了自首的两个法定条件:“自动投案”与“如实供述罪行”,最高院司法解释对自动投案的具体情况也作了较明确解释,在交通肇事后报案并在现场等候处理,或肇事后主动投案,并能如实供述自己肇事罪行的,均符合自首的两个法定条件,应依法认定为自首,不存在“交通肇事后报警与不报警”这一额外的构成要件。
  综上所述,对于交通肇事罪如何认定自首,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的犯罪人积极采取抢救受害人、财产、保护现场、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委托他人报案,并接受处罚,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二、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的犯罪人进行逃逸的,后因主观动机上发生变化,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自首或者在亲属的带领下以及委托亲属向司法机关投案的,并且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接受处罚,也应认定为自首。
  三、发生交通事故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委托他人向公安机关报案,但未抢救受害人和财产,只要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愿意接受处罚,也应认定为自首。
  四、发生交通事故后,因积极抢救被害人和财产,但未及时报案的,应当对于不同情况加以对待,如果忙于抢救受害人和财产没有时间报案,并且没有逃逸的意图,愿意接受处罚,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也应认定为自首。
  五、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及时报案的,但有证据证明犯罪人确已准备去公安机关投案或者在投案途中被抓获的,并且愿意接受处罚,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也应认定为自首。
  对于交通肇事犯罪的自首准确认定,其主要目的是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同时也是正确适用和认识《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具体体现,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表现。
  (作者通讯地址: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检察院,甘肃白银730913)
其他文献
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是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窗口",信访工作是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稳定大局的工作。接待处理群众信访,是党政、司法机关的一项共同性工作。在社会加速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问题和要求愈发增多,如何做好检察机关的信访接待工作,将事关检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检察机
期刊
一、案情介绍  2009年5月3日,张某东(被害人)在东莞市常平镇某酒楼吃饭,席间上卫生间时与同在酒楼吃饭的被告人朱某发生碰撞并争吵,张某东对朱某说“有种你不要走”,随后电话纠集其同乡,被告人蔡某刚、蔡某强过来帮忙。朱某回到席间与同在吃饭的被告人贺某、秦某、滕某说起这事,并问如果对方叫人来怎么办,贺某、秦某、滕某都表示如果来了就和他们打。饭后朱、贺、秦、藤四人离开,走到酒楼门口时看到张某东、蔡某刚
期刊
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执行活动所进行的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监督职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责的具体体现,对保障民事执行活动的合法性、客观性、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民事执行监督几乎成了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盲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目前民事执行中检察机关如何发挥法律监督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
期刊
2006年以来,白银区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针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积极探索涉法涉检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制度创新规范检察信访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控制和化解在基层,取得较好成效。2007年控申接待室被省检察院授予“文明接待室”, 2008年控申接待室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文明接待室”称号。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控申接待工作,不断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  控申工作直接面向群众,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
期刊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起源于物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意识的定义是科学的,是一条定理,这条定理可以用来推理人类社会关于意识的一切事物,可以延伸到社会意识的每一个领域,职务犯罪侦查这个领域自然也不能排除意识的存在及其发挥的作用。在实践中,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要还原复制已经发生的职务犯罪行为,正确的办案意识起到了
期刊
按照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
期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强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检察院机关自2000年科技强检检会议后,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网络硬件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利用取得一定成效,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此同时,然而,在科技强检中,基层院检察技术工作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
期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
期刊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了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以及在整个诉讼各个阶段中的处理方式。“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是刑事诉讼的核心,进行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就是惩罚犯罪。因此在犯罪发生时作为原则均应予以追诉。这一规定对案件进行程序分流,简化诉讼过程,以及提高诉讼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对这样一项重要的原则性规定,无论在内容规定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行法律规定存在
期刊
摘 要:量刑建议权作为一项促进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的制度安排,是一项与法院量刑裁量权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的权力,它虽不具有终极性,但在刑事审判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国家实现刑罚权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存在问题,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完善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问题。  关键词: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探讨  一、 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内容和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刑事诉讼改革,深化审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