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崛起的认识差异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ekafei4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不仅在于主观愿望以及单方面的表白与诚意,更在于他者的认同与接受,和平崛起的最终保障来自于国家捍卫和平能力的增长。
  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国政府的郑重承诺和坚定信念,也是我们的一贯主张。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中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为何外界与我们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如此重大的认知差异?如何能够最终让国际社会信服我们?
  首先,中外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重点和视角不同,这是造成“中国威胁论”无法根除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概念,中国与外界的感受和关注点完全不同。对中国而言,它始终强调崛起的方式是和平的,而非战争。但对外界而言,问题的关键是“崛起”。无论其方式如何,都将会给现有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在西方看来,中国持续发展,必然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获取更多资源,发展军力,这会极大压缩它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它们最为恐惧的事情。对于这些既得利益者而言,消除“中国威胁论”的根本在于中国经济的停滞、异化甚至崩溃,国家分裂解体以及共产党政权的垮台。毫无疑问,这些情况是中国政府所不容忍和坚决防范的。可以说,正是由于中西方利益相当程度上的不可调和性,导致中国和平崛起无法获取西方的真正认同。
  其次,实现中国和平崛起,还在于建立中国自身与国际体系、特别是与美国的良性互动。和平崛起既要着眼于自身愿望,更要看最终结果。无疑,一个繁荣昌盛和富裕文明的中国,对国际社会而言绝非坏事。但我们不能过于乐观地估计国际体系接纳中国持续发展的意愿。因此,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不仅在于我们的宣传,还在于中国能否实现与国际体系、特别是美国的良性互动。当前,中美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但我们对美方接纳中国崛起的诚意有多大把握呢?
  再有,已经深度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切记不要把个人道德与国际层面的道德混为一谈。当今国际政治体系是西方国家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于拥有迥异文化背景、且新近融入国际体系的中国来说,关键要区分两种层面的道德标准,即个人道德和国际层面的道德。前者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而后者的标准是以领土、主权、统一、安全与发展为核心的国家利益。个人有权为道义目标而献身,国家却无权为道义目标而牺牲领土、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
  鉴于此,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注意把握三点:
  第一,敢于直言利益。外交政策必须基于利益而非道德,产生于理性与智慧而非狂想和“单相思”。国家间的根本矛盾往往还是利益的冲突。事实表明,西方一些国家并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它们的利益在于千方百计地干扰破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遗余力地分裂与肢解中国和搞垮中国的执政党。对此,中国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道德宣誓绝不可能让西方真正满意,也不会真正取信于它们。
  第二,习惯用实力来说话。权力或力量是西方最懂得的语言,是国际政治运行的最基本现实。国际和平是用实力来保证的,没有强大武力的保障,和平崛起将是一厢情愿。这要求中国对外要善于以力量说话,对内要坚持抓住发展国力和军力紧紧不放,和平崛起关键在于自身不断积累起来的捍卫和平的能力。
  第三,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国人倾向认为,只要以诚待人、以德报怨,最终总能感化对方。但需要考虑的是,面对国际政治中的流氓与小人,只是以诚待人,做以德报怨的谦谦君子,会不会掉进别人的圈套与陷阱,让中国自觉自愿地透出底牌或自废武功,甚至“自杀以求新生”,如戈尔巴乔夫之于苏联一样?实际上,对于自己的战略对手,毛泽东早在《论持久战》一文就警告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不仅糊涂,最终可能还会亡命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孔子最早就提出有名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处世原则,即拿公正回答怨恨,拿恩德来酬报恩德。
  总之,中国在与外界沟通时需要用外向而非内向思维来思考自身崛起的意义,要懂得中西方关于国际政治的道德逻辑错位,努力避免国家按照个人层面的抽象道德原则行事。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不仅在于主观愿望以及单方面的表白与诚意,更在于他者的认同与接受。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保障来自于自身捍卫和平能力的增长。
其他文献
临阵换将有名堂    不久前,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接受媒体采访时嘲讽奥巴马政府的高级官员,在美国国内引起轰动。一向温文尔雅的奥巴马总统生气了,火速将这位在伊拉克战争中战绩斐然的司令从前线召回,就地免职,由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乌斯取而代之。临阵换将一向被视为兵家大忌,但也有先例可寻。  139年前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担任联邦军总指挥官的麦克莱伦将军虽有出色的组织才能,但决策上瞻前顾后,有时还发
乌克兰风谲云诡的局势让世人看透了国际政治残酷的本质,同时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乌克兰的分裂凸显了俄罗斯与美欧之间在核心利益上的重大分歧,却意外地掩盖了不久前美国负责欧洲与欧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纽兰女士在与该国驻乌克兰大使的私人电话中大爆粗口,直呼“XXX欧盟”,言辞中充满了不屑与不敬一事。尽管美国随即就此事向欧盟道歉,并一再谴责首先披露此事的俄罗斯媒体“不地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西洋底的裂痕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7月4~5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在北京举办“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  会议目的是对二战以来的全球安全与全球治理问题进行评估与反思,对未来全球治理结构进行更好的设计。会议主要议题是:二战以来国际安全体系的变迁与发展、联合国与全球治理机制的评估与反思、当前重大国际安全难题的治理与前景、中国在国
台湾学子一向有“来台大、去美国”的求学路线,但是近年来,“去大陆,求发展”已经成为台湾学生的新选项。台生已经成为继台商之后联系两岸的新群体,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  到大陆求学的台生不断增加  从1985年开始,大陆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台湾学生。随着两岸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到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从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大陆高校招收的台湾本科学生为2
2013年,台湾社会围绕反对“核四”和媒体垄断、要求司法改革和土地正义等掀起新一波“公民社会运动”。特别是去年“洪仲丘受虐死亡事件”后,“公民1985行动联盟”以大规模网络串联、与蓝绿政党保持距离的形式发起“白衫军”运动,展示了台湾社会运动组织新模式。在新的“公民社会运动”带动下,台湾政坛传出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有意整合公民社会团体组建新政团,以进军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委员”选举。随着2
印度总理莫迪于5月14~19日先后对中国、蒙古国和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莫迪总理的东亚三国行可谓各有侧重:在中国强调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取决于中印两国各自收获以及合作事项,在蒙古国强调印度是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和精神上的伙伴,在韩国则强调韩国是继日本后印度建立“2 2”对话机制的第二个伙伴。尽管东亚三国在印度战略棋盘上的权重有所差别,但东亚成为印度对外战略的重点布局地区是一个既成事实。  “东向政策”升
美国一直以西方民主价值的“传教士”自居。二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将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美式民主作为其重要的国家对外战略之一。中东变局让美国经历大喜大悲,深刻认识到其惯用的民主渗透手法已经失灵。最近两年,美国开始改变民主输出模式,将其重新包装,试图用更“温柔”的方式吸引美式民主的“目标客户”,进而隐蔽地达到目的。尤其在美国战略重点的亚太地区,美国正在打出“民主组合拳”,将其作为“重返亚太”的重要支柱之一。
丘挺 1971年1月生于广东。  1992年9月~1996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本科, 获学士学位;  1997年9月~2000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4年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2004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国画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  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大展,2006年曾在法国
纵观数百年的历史进程,无论是乌克兰国家的形成,还是乌克兰民族的成长,以及乌克兰社会的运转,一个不变而可悲的命运就是:地处“边陲之地”,动荡不定国家状况;身陷“强权掌控”,错综复杂外交关系。  大国的争夺、强权的运作、宗教的纷争、利益的瓜分、社会的动荡、民心的摇摆、前进的徘徊、发展的观望……似乎都是乌克兰逃脱不了的宿命。它从属于、依附于,甚至不得不在某一时刻、某一历史阶段听命于他人他国的蹒跚命运养成
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适逢模拟联合国(以下简称“模联”)活动进入中国的第20个年头。5月7日至10日,由外交学院主办的“2015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在这所有“中国外交官摇篮”之称的高校举行。  “模联”,顾名思义,就是模仿联合国及其下属的国际机构,依照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参与到一场模拟的“联合国会议”中去。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