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学科。但是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感到很多兴趣,使得教师的教学没有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这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课堂教学情境是否合理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让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小学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情境的合理设置。本文对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295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情境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情境的设置和生活联系的不密切。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得比较有限,所以很多数学老师在情境设置上通常会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到课堂中,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有的教师设置的课堂情境与现实生活脱节,让学生不能从生活观察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
二是情境设置没有进入到教学环节。有的教师擅长讲授数学知识,用非常专业的语言给学生讲授,如果在课堂上假如一些情境,反而会花费老师备课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老师就完全以数学教材作为讲课的蓝本。虽然让学生吃透数学教材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缺乏课堂具体情境的情况下,学生显然不能完全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1]
三是情境设置冲淡了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在情境设置上下了功夫,进行了精心的课堂设计。但是有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积极,主要是受到了课堂情境的影响,完全处于兴趣使然,并没有把兴趣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以至于在课后不能很好地运用课堂上所學的内容。[2]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
数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活动,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数学也因为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尤其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也不断增长,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形成了多个分支。因此,数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发展,并且人类在不断利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通过实践不断发展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应当要能够建立起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寻找到共鸣,寻找到对数学的兴趣所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们,生活中,你们都在哪儿见到过圆呢?”学生回答(钟面上有圆、车轮是圆的,纽扣是圆的……)在学生激动的心情中引入新知:“有人说,正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圆,才有了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东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吧”!走进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使简单的生活情境成为学生与知识、学生与老师对话与交流的载体。
(二) 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好动、好玩、爱游戏是处于8到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是小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同样应该要认识到,小学生比较喜欢游戏,也比较善于从游戏中去寻找快乐,获得特殊的体验,因此,如果能够将游戏和情境创设有机融合,创设带有游戏色彩的情境,将能够真正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特点。
(三)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现场用圆锥教具盛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教具中,刚好三次盛满,并且反复几次进行验证。从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经历中,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其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会很自然的将这一知识很自然的印在脑海中。通过这一实验情境,让学生在《科学》这一学科之外尝试了做实验的乐趣,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中去,与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公式,让学生死记公式相比较,效果不言而喻。
(四)创设竞赛激趣情境
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赛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的机会,创设竞赛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学生活动中,较长时间保持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倍数》这一知识时,设置了一个找因数多的数的比赛。全班分成二组,每组说一个数,看哪个组说的数的因数个数多,哪组胜。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几个轮回后,学生发现,只要我说的数是他们找的数的倍数,就一定胜利,在学生发现这一规律的同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入新知“倍数”的学习,让学生意犹未尽的情绪,继续投入到找倍数的学习中去。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培养了竞争心理,充分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且有了新旧知识的巧妙过渡结合的效果。
一个好的情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未知欲。在我们的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培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更积极、更轻松学习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要善于从课堂情境创设的角度入手,积极探索和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策略,不断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使其能够在乐中学习,乐中成长,这才是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昆.“现象”与“本质”互相转化辩证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Z1期.
[2]梁耀秋.以生为本,深化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8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295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情境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情境的设置和生活联系的不密切。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得比较有限,所以很多数学老师在情境设置上通常会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到课堂中,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有的教师设置的课堂情境与现实生活脱节,让学生不能从生活观察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
二是情境设置没有进入到教学环节。有的教师擅长讲授数学知识,用非常专业的语言给学生讲授,如果在课堂上假如一些情境,反而会花费老师备课的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老师就完全以数学教材作为讲课的蓝本。虽然让学生吃透数学教材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缺乏课堂具体情境的情况下,学生显然不能完全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1]
三是情境设置冲淡了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兴趣,在情境设置上下了功夫,进行了精心的课堂设计。但是有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表现的非常积极,主要是受到了课堂情境的影响,完全处于兴趣使然,并没有把兴趣点放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以至于在课后不能很好地运用课堂上所學的内容。[2]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置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
数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活动,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数学也因为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尤其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也不断增长,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形成了多个分支。因此,数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发展,并且人类在不断利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通过实践不断发展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应当要能够建立起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寻找到共鸣,寻找到对数学的兴趣所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们,生活中,你们都在哪儿见到过圆呢?”学生回答(钟面上有圆、车轮是圆的,纽扣是圆的……)在学生激动的心情中引入新知:“有人说,正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圆,才有了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东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吧”!走进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使简单的生活情境成为学生与知识、学生与老师对话与交流的载体。
(二) 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好动、好玩、爱游戏是处于8到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的普遍特征,也是小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同样应该要认识到,小学生比较喜欢游戏,也比较善于从游戏中去寻找快乐,获得特殊的体验,因此,如果能够将游戏和情境创设有机融合,创设带有游戏色彩的情境,将能够真正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特点。
(三)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使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现场用圆锥教具盛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教具中,刚好三次盛满,并且反复几次进行验证。从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经历中,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其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会很自然的将这一知识很自然的印在脑海中。通过这一实验情境,让学生在《科学》这一学科之外尝试了做实验的乐趣,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中去,与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公式,让学生死记公式相比较,效果不言而喻。
(四)创设竞赛激趣情境
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赛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的机会,创设竞赛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学生活动中,较长时间保持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倍数》这一知识时,设置了一个找因数多的数的比赛。全班分成二组,每组说一个数,看哪个组说的数的因数个数多,哪组胜。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几个轮回后,学生发现,只要我说的数是他们找的数的倍数,就一定胜利,在学生发现这一规律的同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入新知“倍数”的学习,让学生意犹未尽的情绪,继续投入到找倍数的学习中去。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培养了竞争心理,充分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且有了新旧知识的巧妙过渡结合的效果。
一个好的情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未知欲。在我们的平常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培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更积极、更轻松学习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要善于从课堂情境创设的角度入手,积极探索和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策略,不断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使其能够在乐中学习,乐中成长,这才是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昆.“现象”与“本质”互相转化辩证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年Z1期.
[2]梁耀秋.以生为本,深化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