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黔南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在云贵高原到广西过渡的丘陵斜坡地带,该地区是一个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等多民族杂居地区,以布依族、苗族为主。当地布依族自称“布雅”、“布曼”、“布锦”等,而以自称“布雅”的人数最多。本文以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的布依族为例,从土布和服饰方面,讨论日常生活中布依族人是如何表达其文化认同的。
在文化认同上,土布和服饰显然也是布依族人重要的文化特征。土布展示了布依族妇女的手工艺,一根根的棉线编织成美丽的布块,在白布上扎染出各种花朵鸟类的床单;用土布裁剪出来的衣裤服饰,落落大方,围裙上的绣片映衬了布依族妇女的心灵手巧。
织布是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布依族妇女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每当空闲时,村寨里,总会听到织布机咯吱咯吱的响,布依族的妇女们坐在自家的织布机前织布。田野中,村子里的大嫂经常热情地对笔者说:“走,我带你去看她们做布依土布去”,一些老乡还会对笔者说:“你来做调查,哦,这个(做土布)就是我们的特色”,还有一些当地布依族的老乡半开玩笑地逗笔者:“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做布依族吗?因为我们自己做布呢”,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土布在布依族心中的重要性。
土布从纺线到织布都是由布依族妇女亲手制作,其工艺并不容易。妇女一般都自己种植棉花,以农历的三月份播种到八、九月收成,摘下棉花后要将棉花暴晒,晒干其水分,用压花车将棉花与棉花籽分离。将棉花放入打花机内,使得大小不一的棉花球均匀地合在一起,在打花机出口,用木签(筷子大小,约30厘米长)接出棉花,一边接一边旋转木签,接到大约直径有3厘米那么粗的时候取出,拿两块干净光滑的木板均匀地滚压,滚压到拇指大小粗时就可以用自制纺线机将棉筒纺织成棉线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纺线的传统工艺也开始逐步被机械的棉花纺线机代替,在联山湾村、拉欧村就有好几户专门从事机械纺线买卖的人家。为了让棉线更有韧性,妇女们还会到山上打一种称为“毛焦姜”的茎块植物,将其切片,晒干后,把棉线和毛蕉姜一起放入大锅煮,反复煮2、3次,等待棉线煮好晒干,再用纺车将其裹在线筒上,当地人俗称“浆线”。
接下来是“排线”。将线筒放到特制的木架子上,按照要织布的花色,把不同颜色(当地人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深浅不同的颜色)的棉线排列好,按秩序在柱子(大多数是木房子堂屋的柱子)上依次绕圈,绕到适合的宽度为止。下一步工作为“卷线”。这个过程需要多人合作,一般会叫上家族亲戚,亦或是村寨邻居帮忙,布依族中的互助关系在妇女们的织布过程中得以体现。
田野里,笔者就参加过几次“卷线”活动,“卷线”是一个比较费劲的过程。将织布机上的转车取下,用绳子固定转车,挂在一个人的脖子上,人的后腰上绑着一根扁担,将转车与扁担在人身上固定紧。转车的两侧,分别用木棍穿过,做成可以转动转车的把手。取出围在柱子上排好的线,固定在转车上,这时需要用人力卷线,人转动转车,同时沿着排线的方向慢慢地往前移动,并用力转紧线,将绑在柱子上的排线卷到转车上。同时,一些妇女在旁边,用绑好的小节稻草把棉线分开,防止棉线缠在一起打结。卷好所有的棉线,就可将转车放到织布机上开始纺织。当地纺织的布依族土布一般分为四脚土布和两脚土布,区别在于压线方法不同,四脚纺织的土布编织方法较为复杂,按照织布的过程进行作业,棉线做成不同颜色的格子布,也可以纺织成单纯的白布。
作为文化重要特质的部分,除展现妇女们的手工艺,布依族的土布还凝结着布依族人的社会文化关系,承载着布依族社会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关系。在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布依族的布,分為土花布和白布,土花布在制做的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线进行编制,做出不同的花纹图案,诸如大小格子花纹、电视机花纹等等,这类土花布,一般被用来制作衣服和床单。村子里的一位大娘就向笔者介绍到她们的土布:“我们布依族妇女要做布,娶媳妇嫁姑娘都需要,不会做就得花钱去买,买的还不一定好。我做的这些土布都不卖,有一些都做了十几年,都是要留着自己家用的,织布不好做,嫁姑娘娶媳妇都得要七、八床,布是要送礼的,没有布,你家会觉得不好意思。那次有个游客看到,想和我买,价钱再高,我也舍不得买了,难得做了,那些已经娶了媳妇,嫁了姑娘的,还有多余的土布,她们才会拿(土布)去卖了。”
白布多是在丧礼中用到,比如做孝帕布,垫棺材布等。在丧礼中,赴丧的晚辈媳妇需要给主人家垫棺材布,4到7米长的白色棉布(必须是自己纺织的),一般先用家族内晚辈媳妇送的布,然后再用寨子其他妇女送的布,按先送先放原则放入棺材中,直到入馆师傅说够为止。当地习俗认为,谁送的垫棺材布在逝者身下,逝者就会一直保佑她。寨子的其他妇女也开始在家里找自己纺织的白布,带着布(一般带七掐布,用手掌的大拇指和食指丈量7次的长度)、香纸赶往主人家,布依族寨子里的人认为:“你家不送布,会被说不懂理的,这样不好,村子的人情关系就淡了,很多东西不是钱就能买的”。
白布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扎染做成床单,当地妇女也称为“捉虫”,用蓝靛浸泡,解开扎染的线团,就会呈现出花样图案。这类扎染床单也是婚嫁过程中很重要的礼物,若是不扎染,直接用蓝靛染色成藏蓝色的布,则是做“老衣”的重要原布料。
年老的妇女们,到了50、60岁的年纪都会给自己准备“老衣”,“老衣”指老人过世时入馆需要穿的衣服,上了年纪老人们也开始喜欢穿土布做的藏蓝色的土布衣服,他们觉得穿上这样的衣服会有一种庇佑的作用,延迟寿命,老人们经常说:“穿这个衣服舒服嘛,我们自己做的布,透气呢,就是不太好看,年轻人都不喜欢,但是老人喜欢呢”,“人老了,(老衣)还是要做的,不然以后(过世)去哪点要?”
正如上面所言,婚丧嫁娶中土布在布依族村寨中发挥了礼物中重要的作用,凝结着布依族的社会关系,妇女们乐于相互展示她们做的各种土布床单、扎染床单,比较做工的精细等,也成为一种妇女间秀艺和相互学习的方式,维系着村寨间的人情关系,更是形成了布依族人的文化认同。
总之,布依族的土布与服饰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日常生活经验塑造着布依族人的文化共识,他们认同于这些文化,同时他们提炼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事项。布依族的文化认同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理解,这些文化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在经验中潜移默化形成布依族社会文化,在一些情境中,这些经验性的文化立刻就会成为他们布依族文化认同和身份的象征,也变成了文化认同的展演。
在文化认同上,土布和服饰显然也是布依族人重要的文化特征。土布展示了布依族妇女的手工艺,一根根的棉线编织成美丽的布块,在白布上扎染出各种花朵鸟类的床单;用土布裁剪出来的衣裤服饰,落落大方,围裙上的绣片映衬了布依族妇女的心灵手巧。
织布是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布依族妇女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每当空闲时,村寨里,总会听到织布机咯吱咯吱的响,布依族的妇女们坐在自家的织布机前织布。田野中,村子里的大嫂经常热情地对笔者说:“走,我带你去看她们做布依土布去”,一些老乡还会对笔者说:“你来做调查,哦,这个(做土布)就是我们的特色”,还有一些当地布依族的老乡半开玩笑地逗笔者:“知道我们为什么叫做布依族吗?因为我们自己做布呢”,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土布在布依族心中的重要性。
土布从纺线到织布都是由布依族妇女亲手制作,其工艺并不容易。妇女一般都自己种植棉花,以农历的三月份播种到八、九月收成,摘下棉花后要将棉花暴晒,晒干其水分,用压花车将棉花与棉花籽分离。将棉花放入打花机内,使得大小不一的棉花球均匀地合在一起,在打花机出口,用木签(筷子大小,约30厘米长)接出棉花,一边接一边旋转木签,接到大约直径有3厘米那么粗的时候取出,拿两块干净光滑的木板均匀地滚压,滚压到拇指大小粗时就可以用自制纺线机将棉筒纺织成棉线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种纺线的传统工艺也开始逐步被机械的棉花纺线机代替,在联山湾村、拉欧村就有好几户专门从事机械纺线买卖的人家。为了让棉线更有韧性,妇女们还会到山上打一种称为“毛焦姜”的茎块植物,将其切片,晒干后,把棉线和毛蕉姜一起放入大锅煮,反复煮2、3次,等待棉线煮好晒干,再用纺车将其裹在线筒上,当地人俗称“浆线”。
接下来是“排线”。将线筒放到特制的木架子上,按照要织布的花色,把不同颜色(当地人喜欢用蓝靛将布染成深浅不同的颜色)的棉线排列好,按秩序在柱子(大多数是木房子堂屋的柱子)上依次绕圈,绕到适合的宽度为止。下一步工作为“卷线”。这个过程需要多人合作,一般会叫上家族亲戚,亦或是村寨邻居帮忙,布依族中的互助关系在妇女们的织布过程中得以体现。
田野里,笔者就参加过几次“卷线”活动,“卷线”是一个比较费劲的过程。将织布机上的转车取下,用绳子固定转车,挂在一个人的脖子上,人的后腰上绑着一根扁担,将转车与扁担在人身上固定紧。转车的两侧,分别用木棍穿过,做成可以转动转车的把手。取出围在柱子上排好的线,固定在转车上,这时需要用人力卷线,人转动转车,同时沿着排线的方向慢慢地往前移动,并用力转紧线,将绑在柱子上的排线卷到转车上。同时,一些妇女在旁边,用绑好的小节稻草把棉线分开,防止棉线缠在一起打结。卷好所有的棉线,就可将转车放到织布机上开始纺织。当地纺织的布依族土布一般分为四脚土布和两脚土布,区别在于压线方法不同,四脚纺织的土布编织方法较为复杂,按照织布的过程进行作业,棉线做成不同颜色的格子布,也可以纺织成单纯的白布。
作为文化重要特质的部分,除展现妇女们的手工艺,布依族的土布还凝结着布依族人的社会文化关系,承载着布依族社会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关系。在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布依族的布,分為土花布和白布,土花布在制做的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线进行编制,做出不同的花纹图案,诸如大小格子花纹、电视机花纹等等,这类土花布,一般被用来制作衣服和床单。村子里的一位大娘就向笔者介绍到她们的土布:“我们布依族妇女要做布,娶媳妇嫁姑娘都需要,不会做就得花钱去买,买的还不一定好。我做的这些土布都不卖,有一些都做了十几年,都是要留着自己家用的,织布不好做,嫁姑娘娶媳妇都得要七、八床,布是要送礼的,没有布,你家会觉得不好意思。那次有个游客看到,想和我买,价钱再高,我也舍不得买了,难得做了,那些已经娶了媳妇,嫁了姑娘的,还有多余的土布,她们才会拿(土布)去卖了。”
白布多是在丧礼中用到,比如做孝帕布,垫棺材布等。在丧礼中,赴丧的晚辈媳妇需要给主人家垫棺材布,4到7米长的白色棉布(必须是自己纺织的),一般先用家族内晚辈媳妇送的布,然后再用寨子其他妇女送的布,按先送先放原则放入棺材中,直到入馆师傅说够为止。当地习俗认为,谁送的垫棺材布在逝者身下,逝者就会一直保佑她。寨子的其他妇女也开始在家里找自己纺织的白布,带着布(一般带七掐布,用手掌的大拇指和食指丈量7次的长度)、香纸赶往主人家,布依族寨子里的人认为:“你家不送布,会被说不懂理的,这样不好,村子的人情关系就淡了,很多东西不是钱就能买的”。
白布还有其他的做法,比如扎染做成床单,当地妇女也称为“捉虫”,用蓝靛浸泡,解开扎染的线团,就会呈现出花样图案。这类扎染床单也是婚嫁过程中很重要的礼物,若是不扎染,直接用蓝靛染色成藏蓝色的布,则是做“老衣”的重要原布料。
年老的妇女们,到了50、60岁的年纪都会给自己准备“老衣”,“老衣”指老人过世时入馆需要穿的衣服,上了年纪老人们也开始喜欢穿土布做的藏蓝色的土布衣服,他们觉得穿上这样的衣服会有一种庇佑的作用,延迟寿命,老人们经常说:“穿这个衣服舒服嘛,我们自己做的布,透气呢,就是不太好看,年轻人都不喜欢,但是老人喜欢呢”,“人老了,(老衣)还是要做的,不然以后(过世)去哪点要?”
正如上面所言,婚丧嫁娶中土布在布依族村寨中发挥了礼物中重要的作用,凝结着布依族的社会关系,妇女们乐于相互展示她们做的各种土布床单、扎染床单,比较做工的精细等,也成为一种妇女间秀艺和相互学习的方式,维系着村寨间的人情关系,更是形成了布依族人的文化认同。
总之,布依族的土布与服饰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日常生活经验塑造着布依族人的文化共识,他们认同于这些文化,同时他们提炼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事项。布依族的文化认同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来理解,这些文化都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在经验中潜移默化形成布依族社会文化,在一些情境中,这些经验性的文化立刻就会成为他们布依族文化认同和身份的象征,也变成了文化认同的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