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莲池纹玉壶春瓶修复记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上手一件元青花瓷器并把玩一段时间,我想一定是每个文物爱好者的梦想,但现在存世能盖棺定论的元青花数目屈指可数,且多在博物馆或有关收藏机构手中,梦想能变为现实的人确实不多。在我十余年的古瓷器修复生涯里,也只一次有幸与之亲密接触,共同度过近一个月的难忘时光。
  当这件满身沾染着疙疙瘩瘩的水锈结晶的元青花满池娇纹玉壶春瓶攒到我面前时。实在看不出这就是传说中珍贵的“苏勃泥青料元青花”实物。我心里不由感慨时间真是把双刃剑,它能使古瓷脱去初世的青涩、浮华,显现稳重、平和之气,也能籽岁月的沧桑烙印其上,让后来人无法确信其是否曾经拥有过美丽。
  这件元青花莲池纹玉壶春瓶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黄梅县十里村小学元墓,早先藏于黄梅县博物馆。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藏品。高27.4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7.8厘米。深埋在地下漫长的600余年,让它躲过了无数历史劫乱。却没躲过大自然对它的侵蚀。湖北水乡肥沃泥土里的金属元素以盐状结晶体的形式一点一滴包裹它,深入它的釉层,形成水锈(图一)。在它重见天日的20多年里,无人能轻易将这些水锈去除。直到2006年。湖北省准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展”,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处于从未有过历史高位的元代进口料青花瓷当然不能缺席,这件玉壶春瓶是典型的元代进口料青花器。所以湖北省博物馆决定一定要找专人洗去它身上的历史尘埃,重现元青花的独特魅力。这个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的身上。
  2006年8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接程序(图二),这件元青花瓷器来到了我的修复工作室。看到它的瓷面状况让我想起2002年参加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藏品科技保护中心主持的《湖北省文物总店西沙出水陶瓷器脱盐》项目的工作经历,正是那一次对1700余件历经千余年海水浸泡,遭受严重水锈侵蚀的陶瓷器的成功处理。使我有信心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
  2006年8月12日我开始工作,首先用不含任何其他杂质的蒸馏水冲洗瓶身,从而避免带入新的杂质对清洗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接着用大的容器调制10%浓度的柠檬酸溶液加EDTA(乙二胺四乙酸)复合液,将玉壶春瓶全身浸泡其中。每隔8小时检查浸泡进展情况,直至8月19日水锈全部脱落。但仍有少量顽固水锈附着在釉面上,用手术刀小心剔除。
  8月20日起进入酸度中和阶段,玉壶春瓶的水锈虽已清除,但其瓶身PH值仍为酸性,长此以往容易对釉面造成腐蚀,必须用碱性物质对其进行中和。将玉壶春瓶进入10%碳酸钠溶液中。用PH试纸每8小时测量一次浸泡溶液PH值。反复多次直至浸泡溶液PH值稳定在7。
  8月29日,PH值已稳定在7三天,将玉壶春瓶从溶液中捞起。放入烘箱烘干。后在自然空气中放置一个星期,观察其釉面变化。若有结晶重新形成需重复以上程序,好在没有新的结晶体出现。说明瓶釉面的盐离子已全部处理干净,9月7日清除水锈工作圆满完成。
  经过近一个月的不懈工作瓷瓶终于洗去风尘,立在我的工作台上(图三),端庄典雅中透着雄浑的气势,它符合元代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薄胎撇口,细颈,鼓腹下垂,近底处内收,圈足外撇。给人飘逸轻盈之感。从瓶口至圈足共绘七层青花花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元青花经常使用的莲池纹,白胎,通体施透明釉,所用青花料为典型的苏勃泥青料,色泽浓艳深邃,色重处有铁锈斑。平心而论通过观察这件元青花会发现在其制作过程中的拉坯工整度、胎土与釉水纯净度较之后来的明清瓷器要粗糙许多,但正因如此又有一种自然天成,不具匠气的风味,特别是苏勃泥青料的发色。一股从胎骨透出的幽蓝之美是后代青花发色望尘莫及的。9月8日将其交还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元青花莲池纹玉壶春瓶从此像出浴的美女,恢复了美丽和端庄。频繁出现在各大秀场,除参加了200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展”外,还参加了2009年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古陶瓷学会及相关文物局主办。由首都博物馆承办的“元青花瓷器汇展”,引来巨大轰动。平日她会静静立在湖北省博物馆二楼展厅的展柜里(图四)。我会定期去看她,观察她的釉面是否有新的结晶出现,每次在她面前都是人头攒动,其他人或许并不知道她的前世今生,但这不重要,重要的他们会因她,会因我的工作能更好地体会元青花的独特魅力。
  说到元青花。总给我一种仙女突然下凡的感觉。记得耿宝昌先生曾在2010年11月15日“2010年南京明洪武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时谈到,“民国时期,在市场上多见的是‘枢府’青白釉瓷。基本看不到元代青花器物以及洪武时期的完整器,而现在对元青花等感兴趣。元代的东西,包括元青花越来越多,都出来了,而民国时期,除了至正十一年的一对龙纹象耳瓶外,不见其他品种的元代器物。对这一现象,我也很奇怪。莫名其妙。据我的回忆和观察,不仅是北京一地,外地也少有元代和洪武时期的瓷器,这种情况是极特殊的。可能与当时的收藏家——那时不称收藏家。而称为玩主——玩主们喜欢清代器物有关。而元代的东西没人欣赏,大家都不去注意它,古玩店里也根本就没有这些器物”。(见《文物天地》2011年第4期,第48页。耿宝昌先生2010年11月15日在“2010年南京明洪武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元青花”的概念来得突兀且迅猛,现在已深入人心。俨然成为中国收藏界的“头号明星”。这得归功于投资人和媒介的推波助澜。在此高热的情形下其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商业价值是不是被高估了呢?以前我认为是,但2013年初看过上海博物馆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仔细端详每一件展品后。我认同了元青花的江湖地位和特殊价值。众所周知。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是唐代青花,但考古发现证明它只是唐三彩生产中的偶得产品(马文宽:《唐青花瓷研究——兼谈我国青花瓷所用钴料的某些问题》,《考古》1997年第1期,第74页),零散而少得可怜的留存也使它毫无体系可言。而元青花是以极其惊艳的方式将中国瓷器成熟的釉下彩绘第一次展现在历史舞台上。不但开创了此项工艺的先河,而且从它身上能十分明显地看到中国瓷器制作工艺承上启下的痕迹,例如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雉鸡竹石花果纹盘(图五),其雉鸡的尾羽、竹叶、石头边缘都可明显看出先刻花后染青花的工艺(图六)。而上海博物馆藏蕉叶瓜果竹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图七)则采用的是整体先模印纹饰再染青花的工艺(图八)。它继承了此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大宗——单色釉瓷器采用的刻、划、印等装饰工艺,同时加入了青花染色使纹饰更加清晰,装饰效果更加突出。此后明清时期的青花制作则脱离前元代风格走上了单纯用青花绘图案的道路。中国瓷器从元青花开始发生装饰变革,产地也由东西南北的百花齐放归于景德镇的—枝独秀。所以元青花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应该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
  论艺术气质,元青花相比于汝窑瓷的曲高和寡,它显得热闹而亲切,相比于明清官窑的精良古板,它显得自由而奔放。属于受众面最大的一类艺术品一论材料用量,可谓“史上最实诚的瓷器”:器形大。胎厚重,瓷土釉料不得少,关键是纹饰繁密,兼用刻、划、印工艺,深坑浅槽要料填,还配上一笔点画的青花画法,一件元青花使用的青花色料估计在明清时期画十个八个的不成问题。论保真能力,元青花算是仿制难度最大的瓷器了:明清官窑瓷器胎釉呈色好、器形规整、纹饰规范,仿制拿捏的尺度相对容易t元青花“皮细肉粗”(釉、彩好,胎粗),青花发色神秘叵测。造型大气稳重又不失秀美,纹饰内容形象而灵动,仿制拿捏的尺度绝对是“坑爹”级的。关键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外形一模一样的器物出现。
其他文献
北京自辽金时期以来,就已成为北方玉器的重要产地。经元、明、清三朝,北京玉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更是达到极盛,作坊林立,并成立了专门的玉器行会。以北京为中心的玉器生产,一方面依托于宫廷玉器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又因各地能工巧匠汇聚北京,各派交汇取所长,作品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区别于南方玉器雅致、婉约的气息,在体量上极具皇家风范,风格雄浑大气。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北京玉器
期刊
初见熊广琴和她的画作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她来中国美院深造。在美院陈列馆,她把她的画打开在几位老师的面前。也许是从教中国画多年,言必称“骨法用笔”“形神兼备”“笔精墨妙”的缘故,粗粗浏览熊广琴以色墨兼糅、没骨技法为主的作品,竟觉得风格特异、新风盈面,且带着某种有意而为的执著意韵。对于她在美院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我曾给予两点建议:一是加强写生;二是注重造型的同时加强线的表现力和以线造形的因素。在后
期刊
2013年12月29日,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绘画的品格·2013中国油画展”在北京大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从数千件作品中评选得出的170件优秀作品参展。  通观整个展览,我感受到中国油画近年来的长足进步,这进步就在于中国油画界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不仅有许多优秀的青年画家崭露头角,也有许多老画家老当益壮,积极参与,如谌北新、沈行工、文国璋、黄冠余、欧洋、张重庆、张京生、陈坚、杨尧、曹新林、燕杰等著名
期刊
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中,定于4月8日举槌的“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将呈献一件珍罕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  本瓶式样,属永乐经典,尽展景德镇艺匠之细琢精工。自青花品名始烧于此,卓绝百年。此瓶形制,比例得体,饰样繁多。丰莹瑞果图案,明初青花盛行,亦见于同期别类器形,其设计至臻,所树典范,长久莫及。  此器制作精妙,釉面柔雅。钴青锡斑艳丽动人,为明初御制青花瓷特征,后世多存仿效。这类风格
期刊
“皇帝新装的游戏将会不断上演,无处不在,只要存在腐败荒谬的投机市场。”  2013年《读库》末期,周翠以德国假画高手沃尔夫冈·贝特拉奇伪造假画的传奇为案例,介绍了德国艺术市场上的种种艺术品造假案例,这篇《伪造的天分》写得生动引人,文末这句话对于理解中国当下的艺术市场也有参照价值。  “一位年轻的晋商,某日在朋友引荐下在唐园雅聚,酒过三巡突然对墙上我的那些‘情人’们大感艳羡,一番酒肉来往竞变身为一位
期刊
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影响力不断在扩大,艺术品交易领域,也许拜媒体、网络发达所赐,让人感觉忽然间地球村各个角落都会不时传来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信息,不排除很多真实可信且相当有参考价值。然而,海量的信息已经让人难以确证其可信度,特别是涉及古代艺术品的交易,专业人士也许能够鉴别其艺术水平的高下,但对诸如艺术品真伪,交易双方的可信成分,价格是否包含水分等因素,若非亲历现场,对旁观者而言,确证可是一件相当耗时费力
期刊
喝红酒的爱好者都知道法国的拉斐、拉图,知道顶级五大酒庄,但是否真正了解红酒的历史呢?有多少人知道在1855年红酒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那年,世界万国博览会(相当于世博)在巴黎举行,法国的波尔多红酒商会赶在万国博览会前,快速为波尔多的酒庄订下了分级的评等,也列出了酒庄的分级,在酒庄、酒商、商会的纷争中,订下了第一个酒庄分级保护的规范。  生产履历:来源和分级保护  1936年,法国为酒庄葡萄园的行政
期刊
唐宋以降的“筠带”与  异彩纷呈的銙板  自唐代开始,束系装饰有金、银、玉、犀角等质地带筠的革带,成为官服的固定组成部分。这种革带也称“銙带”,其的形制一般由带鞓、带畲銙、带头及带尾组成。鞓就是皮带,带尾是钉在革呈头用以保护革带的一种装置,后来发展成一种装饰。带銙是从蹀躞带上的牌饰演变而来,其造型有方形、圆形、椭圆形、鸡心形、半圆形等,也有以半圆雕手法制成的动物、禽鸟形象。  有筠革带的“源头”是
期刊
香港苏富比2014年中国书画春季拍卖会将于4月7日举行,4月3-6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预展。此季将呈献近400幅近现代名家作品,包括来自欧美收藏之张大干、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谢稚柳等的书画,不少更是首次在市场推出,风格多样,精彩纷呈。其中亮点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的张大干《水殿风来》,用笔纵放无拘,气度宽宏,而墨韵淋漓,写来神完气足,为画家60年代泼墨荷花代表作。  齐白石:果品
期刊
纽约苏富比2014年春拍将于3月18日推出“艺海观涛:坂本五郎珍藏中国艺术”专场,其中一件重量级拍品“东周青铜鹦首提梁壶”将现身拍场。  “此器形制奇古,彝器中罕有之珍也”,这是晚清收藏家吴云在其《两晷轩彝器图释》中对本件鸮首壶作出的评价。此壶长圆腹,直口,口沿一侧有窄长流,颈部附铰链式提梁。盖作鸟嘴兽首状,通体饰瓦楞纹,确为壶类器物中仅见之孤品。壶的名称出自青铜器自铭,在众多西周青铜壶上都能找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