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国家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规定了“不少于”的底线标准。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而我校(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心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量上质上都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为了能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尤其是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充分利用现有苏教版教材中的与名著相关课文,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可疑点、矛盾点、兴趣点,激发起他们阅读期望,然后让他们自己先寻找答案,再利用课堂时间引导他们讨论,进行阅读指导,为他们开辟了一道连接课内和课外阅读的路径。
【课堂链接】
片段一
在《三顾茅庐》教学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我临时又设置了一个质疑的环节:
师:同学们,古人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了这篇文章,你也一定有自己的一些疑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同探讨一下,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刘备当时手下只有关羽、张飞,诸葛亮是个难得的人才,为什么要跟着刘备打天下呢?
看学生一时语塞,而下课时间也要到了,我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一些观点硬塞给孩子们,于是……
师:一时没答案没关系,大家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去思考。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你的答案要有理有据,你的依据可以从课文中去找,也可以阅读相关名著或其他途径获得。
片段二
第二天课堂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呢?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因为他这时候在隆中种田,还是个没有身份的人。
生:我不贊成你的看法,诸葛亮并不是这样的人。《三国演义》上,人们称诸葛亮是卧龙,他如果想当官,早就可以凭自己的名气去当官了。
师:不错,老师没想到你们能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爸爸指导我看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文中他说自己是为了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不是为名利。
师:既然不是为名为利,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文中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可见诸葛亮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卧龙,只要有机会,就会腾飞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掌声)
师:同学们都认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正是诸葛亮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可大家要知道当时天下群雄分起,有实力的很多,尤其是曹操、孙权,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刘备呢?
生:刘备不仅诚心,而且很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他三顾茅庐,而且第三次还等了那么长时间,见到后又虚心求教诸葛亮,又和诸葛亮一起吃住,这一点一定也让诸葛亮感动,这是其他诸侯做不到的。
师:是呀,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尊重,所以后来诸葛亮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干,七擒孟获,平定蛮夷,联吴抗曹,六出岐山,屡建奇功,还在蜀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改革,使蜀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
今天,通过大家课前资料的广泛收集以及课堂上同学们激烈讨论,我们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追随刘备了。同时我们对刘备和诸葛亮——这篇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谢谢你们。
【教后凝思】
如何让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引擎,让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能自觉地开展各种相关阅读,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课内课外都是语文
本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质疑的问题,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阅读,在搜集后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第二天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能利用书中的材料参与讨论,更可喜的是他们还利用了从影视剧中得到的相关信息,《出师表》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把书读厚了。
2.引导课内质疑,用“疑点”将阅读引向课外
有了疑问,学生便会产生阅读的动力,阅读也就从课内走向了课外。本教例中,我在学生质疑后,没有把自己知道的想法公布于众,而是运用这一个学生的兴趣点,要学生从书中或课外各种资料中去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而学生也实实在在地利用各种渠道进行了广泛阅读,搜集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第二课时我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在相互砥砺中,他们的想法也碰撞出了火花。在整个语言的实践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主性,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充分接触语言材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一般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纵观这两节课,我没有按部就班地逐段引导学生阅读,而是围绕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从课内走向课外,再从课外走向课内的阅读过程。正是课内的唤醒和激发,才有了课外的自觉和主动,所以课内阅读是可以成为引爆课外阅读的引擎的。
国家根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规定了“不少于”的底线标准。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高中生不少于150万字。而我校(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心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量上质上都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为了能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尤其是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充分利用现有苏教版教材中的与名著相关课文,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可疑点、矛盾点、兴趣点,激发起他们阅读期望,然后让他们自己先寻找答案,再利用课堂时间引导他们讨论,进行阅读指导,为他们开辟了一道连接课内和课外阅读的路径。
【课堂链接】
片段一
在《三顾茅庐》教学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我临时又设置了一个质疑的环节:
师:同学们,古人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了这篇文章,你也一定有自己的一些疑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同探讨一下,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刘备当时手下只有关羽、张飞,诸葛亮是个难得的人才,为什么要跟着刘备打天下呢?
看学生一时语塞,而下课时间也要到了,我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一些观点硬塞给孩子们,于是……
师:一时没答案没关系,大家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去思考。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你的答案要有理有据,你的依据可以从课文中去找,也可以阅读相关名著或其他途径获得。
片段二
第二天课堂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呢?
生:我觉得诸葛亮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因为他这时候在隆中种田,还是个没有身份的人。
生:我不贊成你的看法,诸葛亮并不是这样的人。《三国演义》上,人们称诸葛亮是卧龙,他如果想当官,早就可以凭自己的名气去当官了。
师:不错,老师没想到你们能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爸爸指导我看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文中他说自己是为了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不是为名利。
师:既然不是为名为利,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文中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可见诸葛亮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卧龙,只要有机会,就会腾飞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掌声)
师:同学们都认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正是诸葛亮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可大家要知道当时天下群雄分起,有实力的很多,尤其是曹操、孙权,诸葛亮为什么要选刘备呢?
生:刘备不仅诚心,而且很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他三顾茅庐,而且第三次还等了那么长时间,见到后又虚心求教诸葛亮,又和诸葛亮一起吃住,这一点一定也让诸葛亮感动,这是其他诸侯做不到的。
师:是呀,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充分信任、尊重,所以后来诸葛亮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干,七擒孟获,平定蛮夷,联吴抗曹,六出岐山,屡建奇功,还在蜀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改革,使蜀国的国力得到了增强。
今天,通过大家课前资料的广泛收集以及课堂上同学们激烈讨论,我们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追随刘备了。同时我们对刘备和诸葛亮——这篇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谢谢你们。
【教后凝思】
如何让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引擎,让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能自觉地开展各种相关阅读,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课内课外都是语文
本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质疑的问题,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阅读,在搜集后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第二天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能利用书中的材料参与讨论,更可喜的是他们还利用了从影视剧中得到的相关信息,《出师表》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把书读厚了。
2.引导课内质疑,用“疑点”将阅读引向课外
有了疑问,学生便会产生阅读的动力,阅读也就从课内走向了课外。本教例中,我在学生质疑后,没有把自己知道的想法公布于众,而是运用这一个学生的兴趣点,要学生从书中或课外各种资料中去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而学生也实实在在地利用各种渠道进行了广泛阅读,搜集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第二课时我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在相互砥砺中,他们的想法也碰撞出了火花。在整个语言的实践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主性,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充分接触语言材料,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一般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纵观这两节课,我没有按部就班地逐段引导学生阅读,而是围绕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从课内走向课外,再从课外走向课内的阅读过程。正是课内的唤醒和激发,才有了课外的自觉和主动,所以课内阅读是可以成为引爆课外阅读的引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