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环境以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从而使各种环境问题不断的产生,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城镇环境保护的问题与措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探索。
关键词:城镇环境;环境管理体系;环保意识
一、城镇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严重
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企业。由于城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加之治污投入少,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所有城镇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部分城镇的垃圾收集营运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三是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环境逐渐恶化。四是监管不力。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有的取消了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同时“三同时”的制度没有落实。
(二)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经济发展指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由于政府对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项工作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盲目的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
(三)环境规划滞后于城镇的发展
大部分城镇发展规划中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其中,有的即使列入其中,其内容也太多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有些城镇环境规划的实施,未与城建规划同等水平、同步进行。较普遍的是规划没有环境建设硬指标,未能与较大范围的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环保投入与环保工作需要不相应
经济比较好的城镇虽然刚刚对环保有所投资,但还远远不够,而经济欠发达的城镇根本谈不上环保的基础设施,有的即使是勉强建了,也是运转经费无依靠,只是开开停停,或应付检查而已。环保投入资金瓶颈制约了环保行政执法能力的建设,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甚少,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步履维艰。同时,城镇环保机构不健全,是环境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之一。
二、城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城镇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一)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城镇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城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的、盲目的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的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同时,粗放经营型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也是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城镇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城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型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城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低、技术设备的不完善等等问题,而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城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的压力,使城镇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也有着其必然性。
三、如何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加强开展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城镇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强领导,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镇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对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拓宽环保资金渠道,加大环保投入,确保城镇生态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落实。更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环境保(下转第405页)(上接第402页)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加快城镇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少污染低污染的产业和产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城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城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城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关心企业对环境产生的什么样的破坏。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可以利用电视、报刊等方式来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可以说,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有污染企业环境的污染的治理工作。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制约城镇工业的污染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
(四)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1)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当地得城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其项目主要包括:水污染总量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污水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超标废气排污费、废渣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超标水量排污费。(2)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该关则关,该停则停,该罚则罚,该治则治,要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3)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水处理按質收费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达到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城镇环境;环境管理体系;环保意识
一、城镇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严重
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企业。由于城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涉及行业广、技术水平低、管理较为落后,加之治污投入少,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渣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污染城镇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城镇没有完整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所有城镇仍然是清污合流,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部分城镇的垃圾收集营运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三是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环境逐渐恶化。四是监管不力。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有的园区乱设排污口,威胁饮用水安全;有的取消了环保前置审批手续;有的不按照规定报批环评报告,同时“三同时”的制度没有落实。
(二)城镇领导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经济发展指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由于政府对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各项工作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盲目的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不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小,结果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不得不停产。
(三)环境规划滞后于城镇的发展
大部分城镇发展规划中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其中,有的即使列入其中,其内容也太多过于简单,不具备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有些城镇环境规划的实施,未与城建规划同等水平、同步进行。较普遍的是规划没有环境建设硬指标,未能与较大范围的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环保投入与环保工作需要不相应
经济比较好的城镇虽然刚刚对环保有所投资,但还远远不够,而经济欠发达的城镇根本谈不上环保的基础设施,有的即使是勉强建了,也是运转经费无依靠,只是开开停停,或应付检查而已。环保投入资金瓶颈制约了环保行政执法能力的建设,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甚少,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步履维艰。同时,城镇环保机构不健全,是环境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之一。
二、城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城镇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一)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城镇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城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的、盲目的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的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同时,粗放经营型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也是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的重要原因。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城镇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城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型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城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低、技术设备的不完善等等问题,而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城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的压力,使城镇企业建立起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也有着其必然性。
三、如何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加强开展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城镇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强领导,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城镇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对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拓宽环保资金渠道,加大环保投入,确保城镇生态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落实。更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环境保(下转第405页)(上接第402页)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加快城镇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少污染低污染的产业和产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城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城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城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关心企业对环境产生的什么样的破坏。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可以利用电视、报刊等方式来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教育。可以说,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有污染企业环境的污染的治理工作。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制约城镇工业的污染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
(四)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1)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当地得城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其项目主要包括:水污染总量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污水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超标废气排污费、废渣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超标水量排污费。(2)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该关则关,该停则停,该罚则罚,该治则治,要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3)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水处理按質收费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环境污染治理,达到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