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塌下去的那天晚上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瑟伯(1894-1961),出生于俄亥俄州。大学毕业后,从事过报刊编辑工作,不久去法国,在巴黎当过英文报纸编辑。1926年开始为《纽约客》杂志撰稿,而且自绘插图,以求图文并茂。他善于描写纽约市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用笔幽默,于平淡中求机智,深受读者欢迎。
  
  我青年时代顶风光的一件事,要数“有天晚上床砸了爸爸的头”那一桩,那时候,我住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把这件事口述一遍的效果要比把它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好(除非,正像我的好几位朋友说的,你已经听我讲过五六遍了)。因为,要恰如其分地再现出当时的气氛,要让这个大家一致公认的、有点难以置信的故事逼真,简直需要我拿出满地扔家具、拼命摇门、学狗汪汪叫的本领。不过再怎么说,这都是一件确实发生过的事儿。
  那天晚上,爸爸决定到阁楼上去睡一晚,去一个远一点的他可以想事儿的地方。这个念头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她说阁楼上那张旧木床很不牢靠,摇摇晃晃的,万一塌下去,重重的床头板会砸到爸爸的脑袋上,把他砸死。可是,妈妈怎么都没法说服爸爸改变主意。在十点一刻,他关上身后那扇阁楼门,爬上了狭窄的旋转楼梯。后来我们听见他往床上爬的时候,床板发出不祥的叽叽嘎嘎的声响。我们的爷爷来看我们的时候,通常都睡在阁楼上的那张床上;他几天前失踪了。在这种情形下,他往往会失踪六七天时间,然后气急败坏地回到家里,带来一些新闻,无非是关于联邦政府是由一帮笨蛋操纵的,要不就是驻扎在波多马克河的部队成功的可能性不会比一个街头艺人的女人更大。
  这段时间,我那位神经质的大表哥布里格,也正好来我们家做客。他以为等他睡熟了以后,他很有可能会停止呼吸。他觉得如果夜里不每隔一个钟头就醒过来一次,他很可能会窒息而死。在自己家里时他养成了上好闹钟的习惯,让它隔一段时间闹一下,直到天亮才作罢,我对他说在我们家大可不必这么麻烦。他和我睡在同一间屋子里,我告诉他说我这个人非常警醒,如果我听见同屋的随便哪个人呼吸停止了,我马上会醒过来。头一天夜里,他成心试了我一下,我料到他会这么做的,等他听到我呼吸均匀了,确信我已经睡着,就会屏住气息。不过,我当然没有真的睡过去,所以就把他喊醒了。这事儿让他稍微放了一点心,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在小床头柜上摆了个玻璃杯,事先在里面装满樟脑精。他说万一他快死过去,我却没来得及叫醒他,他就会闻到樟脑精的气味。那是一种强烈的兴奋剂,可以刺激他苏醒过来。在他们那一家人里面,布里格并不是唯一有怪癖的人。我的大姨妈梅丽莎(她把两根指头含在嘴里,就能像男人那样吹口哨)有另外一种心病:她坚信命中注定她会死在南大街,因为她是在南大街出生的,又是在南大街结的婚。我还有位莎拉姨妈。每晚临睡前,她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哪个小偷正准备闯进她的房子里,用塞在卧室房门底下的一根细管子把氯仿吹进来。为了防止这类不幸事件的发生——因为与失去家庭财物相比,她更害怕闻麻醉剂——她总是把银钱、银器、值钱的东西摞成一堆,整整齐齐地摆在卧室门外,上面贴一张字条:“这是我所有的一切。请拿去吧,你可千万别吹氯仿,我统共只有这么多。”我的格雷西姨妈也有“夜盗恐惧症”,却以一种更坚忍刚毅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她吃准了这四年以来,夜夜都有盗贼进入她的房子。虽然她一样东西也没有少,但这并不等于说盗贼就不存在。她总是宣称说她不等他们下手,就朝走廊里扔鞋子把他们吓退。上床以前,她常常把屋里所有的鞋堆在她摸得着的地方。等把电灯关了五分钟以后,她会从床上坐起来,说:“快听!”。早在他们结婚之初,她的丈夫就把整件事当成笑话看,每回他不是真的在呼呼大睡,就是装出呼呼大睡的样子。无论哪一种情况,对她的推推搡搡,他都不予理会,所以,不久她会从床上爬起来,踮着脚尖走到门口,稍稍打开一条门缝,朝走廊的一头扔出一只鞋,然后把另一只朝相反的方向扔过去。有些夜晚,她把所有的鞋都扔出去;有些夜晚,她只扔一两双。
  不过我好像扯远了,离开了“床砸了爸爸的头”这件不同寻常的事儿,它发生在一天夜里。夜半时分,全家人都上了床。为了帮大家弄明白后来发生的事,我就先来说一说卧室的分布情况和屋子里每个人的位置。二楼的前房(就在爸爸睡的那间阁楼卧室的底下),是妈妈和弟弟赫尔曼的房间。有时候赫尔曼睡着以后会唱唱歌,经常唱的不是《行军穿过乔治亚州》就是《前进,基督的士兵》。布里格和我就睡在隔壁房间里。哥哥罗伊睡在我们房间走廊对面的一间屋子里。我们的小狗雷克斯睡在走廊里。
  我平时睡的床是那种军用帆布床。那类玩意儿总设计成宽敞得只有把通常像有垂板的桌子侧板那样低垂着的两侧撑起,中间变平,方能睡得舒服。等床两侧的搁板撑起来以后,要是你翻身太靠近床边,就有很大的危险。因为这么一来,帆布床就有可能完全向一侧倾斜,一下翻个底朝天,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其实就是凌晨两点钟确实发生的事。事后回想起这种情景,是妈妈头一个把它叫成“床砸了爸爸头的那一夜”。
  我一向睡得很沉,不是一下子就能醒过来(我对布里格大表哥撒了谎)。当那张帆布铁床使我滑到地板上,接着压到我身上的时候,起先我并没有意识到究竟出了什么事。我依然给裹得暖暖和和的,毫发未伤,因为那张床像顶篷似的罩住了我。所以我没有醒过来,只是朦朦胧胧的,随后又睡了过去。不过这种巨大的声响马上吵醒了隔壁房间的妈妈。她立刻得出结论,她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阁楼上的那张大木床砸了爸爸的头。所以她尖叫一声:“快去救你们可怜的爸爸!”正是这一声惊喊,而不是我的行军铁床翻倒在地的声音,吵醒了与她同屋的赫尔曼弟弟。他还以为不知什么原因,妈妈神经错乱了。“你没事儿吧,妈妈!”他大叫一声,想让她镇定下来。接下来的十来秒钟,他们互相嚷着,一个说“快去救你们可怜的爸爸”,另一个说“你没事儿吧,妈妈”。这一阵喧嚣吵醒了布里格表哥。这时候,我隐隐约约地感到出了什么事,却还没有意识到我是给压在了床底下,而不是躺在床上。在惊惶不安的哇哇乱叫声中,大表哥布里格醒了过来。他随即意识到自己已经背过气去了,而我们大家正竭力要把他“救回来”。他轻轻哼了一声,一把抓住床头柜上盛着樟脑精的那个玻璃杯。他并没有去闻,而是把整杯樟脑精一股脑儿地浇到自己头上。整个房间发出冲人的樟脑精的气味。“啊呵啊呵,”他像溺水的人那样,呛得说不出话来。在满头满脸樟脑精刺鼻的气味下,他那个夜间窒息而死的噩梦差点就变成了现实。他从床上跳下来,摸索着朝敞开的窗户那里走去,却撞到一扇关着的窗上。他把手中的玻璃杯朝窗户砸过去,我听见玻璃“哐啷铛”的碎裂声,还有碎玻璃掉在底楼过道上的叮当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想要从床上爬起来的我,尝到了床压在我身上的奇异感觉!睡意朦胧的我终于开始怀疑,这阵喧嚣,完全是因为大家不顾一切、疯了似的地要把我从一场闻所未闻、史无前例的灾难中救出去。“快把我救出去!”我声嘶力竭地大叫,“快把我救出去!”大概我心惊肉跳地认为我被埋在一个矿井里了。“啊呵啊呵啊呵,”布里格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在樟脑精的气味中拼命挣扎着。
  这时候,赫尔曼跟着妈妈还在尖叫,妈妈也在尖叫,想要打开通阁楼的那扇门,想爬到楼顶上,把爸爸的尸体从废墟中挖出来。可是门已经上了锁,当然打不开了。她发疯似地拼命拉门,只弄出一片嘭嘭的声响,让别的人更稀里糊涂了。罗伊和我们家里的小狗这会儿也都醒了。罗伊大声嚷嚷着发出疑问,小狗汪汪乱叫。
  爸爸待在最远的地方,是全家人里睡得最沉的一个,这时候也被阁楼门上嘭嘭的撞门声吵醒了。他还以为整幢房子着火了呢。“我来了,我来了!”他很缓慢地、有气无力地抱怨了一声。他花了好几分钟才彻底清醒。妈妈依然相信“床砸了爸爸的头”,令他无法动弹。她从爸爸喊的那声“我来了”这句话里,听出了一种凄惨的、听天由命的调子,这种声调是常人要去见上帝的时候才会用的。“他快死了!”她嚷道。
  “我没事!”布里格大叫一声,想让她安心。“我没事!”他依然认为妈妈担心快死的那个人是他自己。终于,我注意到我房里的那盏灯亮了。布里格和我开了门,来到阁楼门口,准备和其他人一起嘭嘭地敲门。我们家的小狗雷克斯一向就不喜欢布里格,一见到他,就扑了过去,以为不论发生什么事儿,布里格都是罪魁祸首,所以罗伊不得不和雷克斯搏斗,拼命护住布里格。我们听得见爸爸从阁楼的那张床上爬下来。罗伊使出吃奶的力气使劲一拉,把通阁楼的那扇门打开了。这会儿爸爸也从楼梯上走了下来,虽然睡眼惺忪、非常气恼,却安然无恙。一见到他,妈妈就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小狗雷克斯开始汪汪直叫。“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爸爸问道。
  我们像拼一幅巨大的拼图游戏似的,拼凑出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爸爸光着脚在地上四处乱走,着凉得了感冒,但没有造成别的不好的后果。妈妈看事情总往光明的一面看,她说:“我很高兴,高兴你们的爷爷不在家里。”
其他文献
那天晚上我正准备去听亨利·米勒在表演课上的演讲,我的房子烧毁了。我没有听成讲座;但是几个星期过去了我依然想认识他。我开始四处打听他的地址,以便能写信给他。同时,我还在努力修复我的房子。在一次资产拍卖中,我发现了一套名为《穿过岁月的女人》丛书的第一版。我拿出其中一本,书里夹着一封亨利·米勒写给一位女士的信。我怎能不投标这些书呢?付出三千美元之后,我拥有了它们,还得到了米勒的地址。我写信给他,并附上了
期刊
查尔斯·布考斯基,美国当代最出名的作家之一,被许多人奉为最具影响力及受人模仿最多的美国诗人。三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二十四岁时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三十五岁开始写诗。前大半生穷困潦倒,曾因酗酒过度差点丧命,此段经历后来拍成好莱坞影片《酒吧常客》(Barfly)。平生五大爱好:写作、女人、赌马、喝酒、听破收音机里的古典音乐。1994年去世,但至今仍在出版诗集。    兴奋剂    幻觉是你以为正在 
期刊
双扇门效应    门有两扇,既然需要,  自然是为增加宽度,方便出入。  因此,不妨把门洞缩小一半,  这样就能把一切都卡住。    谦虚礼赞    成功不喜欢怯懦者,  但对虚心的人则另眼相看:  放进括号里的惊叹号,  瞧,多像射门,多像投篮!    关于任务    只有能得到还击的任务,  才真正值得你去战斗。    慢行……    十字路口纪念碑上的题词  狂热的牺牲品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期刊
芭比娃娃一直聚讼纷纭,有人认为她富有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而无法接受,也有人认为她是洪水猛兽,实际上她是一位职业母亲为女儿设计的玩具。盖比·伍德揭示了隐藏在芭比娃娃背后的良苦用心。    前后相隔近一百五十年的两位女性都在欧洲旅行了六周。1814年,玛丽·葛德文(Mary Godwin)——即后来的雪莱夫人——和她的情人珀西(Percy)到欧洲旅行。他们穿过瑞士,人们猜测就是在瑞士他们看见了颇有名气的
期刊
为了用鲜血签署自己在书中表达的信仰,让敌人的炮火洗刷别人强加的诬词,1943年4月13日,圣埃克絮佩里离开他流亡两年多的纽约,作为第一名法国平民,登上美国军舰,前往北非参加抵抗运动。他带走的是在美国刚出版的法语版《小王子》。1944年7月31日,从意大利科西嘉岛起飞进行了最后一次使他丧身的侦察飞行前,他在朋友处留下了一个口袋,里面是厚厚一堆打字稿和录音带。这就是《要塞》的原始稿。  原始稿共有九百
期刊
作者不留情面地审视伟人,又认定丘吉尔仍不愧是伟人。  在1940年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春末初夏时节,英国老百姓围在无线电旁,聆听他们的新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那富有挑战性的慷慨激昂的演说。5月13日,丘吉尔刚从羸弱胆怯的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手中接管了政权这副烂摊子,就向充满“鲜血、艰辛、泪水和汗水”的国家做出了承诺。6月4日,溃败的英军从敦刻尔克(Dunkirk)撤退
期刊
像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那样沉默寡言的小说家很少见。尽管他在写给一位青年雕塑家的信件中透露出同性恋的倾向,但我们无法肯定他们是否真的有过通常意义上的性生活。许多作家以放任著称,詹姆斯则似乎因谨慎而扬名。相比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作家,例如英国的拉斐尔前派及其后继者,法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颓废派诗人,詹姆斯鹤立鸡群,因为他从无绯闻缠身。谨慎不但是他个人生活的最大特点,而且也体现在他的文
期刊
在舞台上,谭恩美喜欢穿一身皮裙,挥舞一根长鞭。这位畅销书《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的作者内心深处总是蕴藏着一团火,这也就是她的乐队走红的原因。她的乐队名叫“滞销书”摇滚乐队,由一些喜爱音乐的作家组成,其中包括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戴夫?巴里(Dave Barry)。他们到各地巡回演出,为慈善事业募捐。  谭恩美唱那首主打歌曲《皮靴做来为了穿》时,总免不了要炫
期刊
《译文》一开始就由两个大姑娘经手,现在又来了个姑娘,形成女性三人组,继续保持女性特色。近来在电视上连看了两遍犹太才女史翠珊(Streisand)自导自演的《双面镜》,片中浓郁的女性(sensitirity,sensibility,sensibility) +humor似乎可作为你们的楷模,把杂志定位为供Bo-bo族中的夏娃们的文艺刊物。至于要不要谈瀛州方兴未艾的男性(sexuality,machi
期刊
E.B.怀特(1899—1985),美国散文、童话作家,曾任《纽约客》专栏作家、特约编辑;1971获得国家文学奖章,1973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五十名永久院士之一。本篇译自《E.B.怀特随笔集》(1977)。  1941年8月    有一年夏天,1904年左右吧,我父亲在缅因州某个湖的湖畔租了一处营地,带全家去那里度过了8月份。我们全都因为几只猫而传染上了癣症,不得不早晚两次往胳膊和腿上抹药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