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永春白鹤拳的传播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805565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永春白鹤拳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09B126
  摘要:永春白鹤拳是我国武术艺术的重要拳种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却能通过朴素的方式表达出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本文主要围绕永春白鹤拳的历史渊源,着重就永春白鹤拳的演变以及传播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永春白鹤拳;历史渊源;演变;传播
  永春白鹤拳是在八闽文化背景下发源的,永春人在长时间的探索以及社会改造过程中为永春白鹤拳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与环境,许多的名人名士为白鹤拳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永春白鹤拳的前世今生
  永春白鹤拳的发源地永春,据资料记载,后唐时期的桃源县就是现今的永春县。白鹤拳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而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永春白鹤拳起源于康熙年间,但事实却和人们想的不一样。由《明史》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兵三载“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泉州永春人善技击。”[1]记载可推知,在明朝中叶永春已是武风极盛之地,说明早在白鹤拳之前永春当地的武术就已相当兴盛了。永春是武术人才的聚集地,出过许多的武状元、进士以及武举人。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也有习武的爱好,如刘邦宁以及刘邦洽等刘氏人,都是在武术领域极有造诣的武师。自古以来福建地区就是习武风气盛行的地域,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类武术经过交汇与融合,经过漫长的演变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南派特色,从而为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其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永春白鹤拳的诞生是历史必然,它的演变经历的漫长的沉淀与变化。永春白鹤拳是永春人在白鹤拳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来的,他们讲白鹤拳的精髓与当地的拳法进行有效的结合与提炼,最终形成了永春白鹤拳最初的形态,然后再经过和“寸劲”的磨合,使得永春白鹤拳实现了质的发展。从历史上对永春白鹤拳的发展来说,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方七娘。方七娘是明朝时期末,浙江人,是白鹤拳真正的创始人。方七娘的父亲叫方种,是少林寺的武师。从小跟随父亲习武,为日后白鹤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方七娘通过对白鹤各种动作的观察,最后将少林寺的拳法与白鹤的形态结合起来,形成了永春白鹤拳的基础。
  如果说方七娘是白鹤拳的始祖,那么永春就是白鹤拳的成长摇篮。在永春南溪有一个叫曾氏的人,是继方七娘之后白鹤拳第二代的传人。曾氏最初是跟随颜氏在永春习武,在小有所成之后便开始游历,机缘巧合结识了方七娘,便开始跟随方七娘习白鹤拳,而且一学就长达十年之久。在习武的过程中,曾氏和方七娘互生情愫,最后结为夫妇一同回到永春县,并且因永春县习武气息浓郁,二人开始在永春当地进行武艺传授。后来,郑礼出现了。方七娘认为郑礼品行端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习武料子,于是将所有的武艺都传授给了郑礼。郑礼在吸收方七娘白鹤拳的基础上对其不断进行发展与传播。当地的永春拳法与方七娘传授的白鹤拳的结合,标志着永春白鹤拳的诞生。在这一过程中,郑礼功不可没。
  2清朝永春白鹤拳的发展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永春白鹤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许多习武人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为永春白鹤拳的形成以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甚至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发展到清朝时期,永春白鹤拳基本上趋于成熟。最初永春白鹤拳只是在福建省广为盛行。郑礼的侄子名叫郑宠,郑礼对拳法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首先将其传给了郑宠,然后郑宠又将拳法传给了林世咸等人,通过这种方式,白鹤拳在永春以及福州等地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并且逐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道光、咸丰年间,永春白鹤拳名家太学生潘贞团(字奕圆)及其高足武秀才潘世讽(讳禄詠)等人,精研永春白鹤拳,于同治、光绪年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永春自鹤拳进行了改革,创编新套路,充实丰富其技术内容,增大运动量,使其结构更为合理,更为优美,更富于攻防意义和健身价值,并在长期的授徒中广为传播。流傳到现在的有:七步三战、十三太保、十三步摇、美女梳妆、八分寸法、千字打法、杀四门法、白鹤展翼、螳螂照日、猛虎擒猪、白鹤献爪、力士脱靴、双龙出水、双燕穿帘、魁星点斗、韦陀献棒、青龙滚水、扫雪锄霜,哪叱反海、单刀赴会、巧破连环……等数十个徒手、器械和对练套路,使永春白鹤拳的功法益臻完善。[2]
  光绪二十二年,永春拳师张苍荣应漳州府城内北门街塔口庵郑瑞珠香烛店之聘为制香师傅,携妻及女香娘迁居漳州,女儿香娘补鞋为业。张苍荣人称“苍师”,尚白鹤、达尊。后开小酒店维生。
  时有香烛店伙计杨华聪颖忠厚,张拳师认为此人在将来的武坛中定能有所建树,于是决定将白鹤拳传授于他,希望将来他能将白鹤拳发扬光大,“苍师”收其为徒,传其拳术及伤科医法,并招赘之。杨华遂改称张杨华。经过二十年多来的苦炼,张杨华尽得“苍师”真传。此后,张拳师将自己毕生的武学修为都传给了杨华,永春白鹤拳开始在漳州地区盛行。
  清朝时期,在永春白鹤拳传播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永春县当地人林俊。林俊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同时也是较为突出的起义者之一,跟随他的步伐,永春白鹤拳也跟随义军的踪迹流传到整个福建地区。就林俊个人来说,他从小性格好斗,喜欢打抱不平,并且比较擅长骑射等技艺,这一系列的个人因素为之后他与永春白鹤拳的接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俊在气力方面从小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特点,他的力量非常大,但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而是顺从父亲的嘱咐参加了武举考试,最终以落榜告终。农民起义活动大规模爆发的时候,林俊进行了积极的响应。在他的队伍中有许多习永春白鹤拳的义士,他们利用永春白鹤拳的武术功底,在起义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起义活动的壮大,林俊的地位不断得到晋升,队伍也不断在壮大,因此吸引了更多的白鹤拳武士的加入,之后,永春白鹤拳几乎传遍了整个八闽地区。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永春白鹤拳起源于明朝,在清朝得到完善与传播,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从艺术的角度看,永春白鹤拳是我国武术领域一朵瑰丽的奇葩,它以自身独特的武术气质在武林中煜煜闪烁;从历史角度来看,清朝永春白鹤拳的发展,不仅是这一拳种的发展,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新世纪文化工作的开展,除了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之外,还应进行有效的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主编.十四史全译.章培恒,喻遂生.明史·卷91兵志[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洪正福,林荫生,苏赢汉.永春白鹤拳[M].中华武术文库·拳械部·拳术类.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09):7.
  [3] 杜德全.永春白鹤拳的保护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1(03):44-46.
  [4] 永春白鹤拳的技法与源流[J].武当,2012(02):10-11.
  作者简介:徐海涛(1981—),男,河南汝南人,厦门安防科技学院体育系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社会体育。
其他文献
针对岩体中赋存弱层这一类复杂地质条件的边坡,以新岭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应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定量分析了东帮边坡潜在滑坡模式;优化设计了东帮边坡的最优形态;确定了东帮边坡的
分析了季节性冻土对建筑物的破坏形式与原因,总结了水库建筑物冻害的成因与如何防治.
文章以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为背景,以思维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等为切入点,从学校、辅导员两个不同层面对如何具体实施大学生入学教育进行了探讨,并通过
根据一些地下工程衬砌裂缝分布的规律,将加设防水层复合式衬砌简化为受基岩连续非刚性约束的高墙.根据土力学的相关假定,推导出了衬砌收缩应力计算的公式,并利用公式进行了环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动画技术与电视纪录片的融合研究》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批准号为13C012  摘要:数字动画技术以其特有的“高体验、高模仿、高效率”的新闻现场捕捉能力,以及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本文结合多方面实际经验,就数字动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
由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获得的含环状体为主的感染红细胞制成单层感染红细胞,经戊二醛固定后空气干燥,作为RESA,抗原片,以RESA-IFA检测恶性疟患老血样中的RESA抗体。受检的58
本文概述论证式教学的内涵,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阐述论证式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明代官员中,吴孟祺堪称特立独行。他生于东鲁,饱受儒家文化浸润,以修齐治平为人生理想,并身体力行;他才兼文武,治民、治兵各有其道,且卓有实效;他有明确的执政理念,以节用
简述准能数字矿山生产调度综合监控平台的设计背景及目的,本系统由应用范围、业务架构、技术架构3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最终以一张综缆图和选煤煤流图方式展示,发送短信等多种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在办学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外界广泛认可的,超越同类竞争主体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或能力体系。在分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