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已死,适者生存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8日到10日,我在波士顿参加了美国生涯发展大会,今年是他们的100周年。在百年历史中,可以分出三个阶段—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教育、生涯咨询。百年前,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职业规划的主要功能是就业指导:如何让适合的人尽快进入对应的工作。但后来的一战、二战打得人心惶惶,没有什么人再关注职业生涯。一直到二战以后,百废待兴,人们带着战争的思考回头去看工作,才发现职业并不应该是生命的重心。整合人的不同角色、关注人内心成长与幸福的“生涯”概念才被提出,生涯教育也随之出现,成为主流。
  推动职业生涯发展的一次最近的变革来自于信息爆炸,信息化带来了十年前人们无法想象的巨大机会、可能,和随之而来的迷茫。如何在变化的世界找到自己定义的完美生活?生涯规划也从“如何找个好工作”、“如何过完美的人生”变成“生命有什么可能”。
  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度,职业规划需求在2000年停止对大学生就业分配时突然爆发。然后是80后进入职场,他们的生存已不是重点,但突然发现社会并非完全公平,于是转而诉求生涯教育让自己获得幸福宁静。最后是35岁以上的60、70后们,他们猛然发现,自己一根筋地奋斗上来,其实人生除了苦逼的努力,也是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他们开始关注生涯咨询,希望找到自己的生涯模式。在中国的生涯领域,三种状态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并存。
  想象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人们一旦进入一个职业,终身不会变化—机会是一个人人可见的、固定不变的大门。而今天人们变得更加多样的同时,机会变得随处可见,而又稍纵即逝。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动态复杂变化系统,在这个世界,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策略?
  混沌生涯理论(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是这次大会上我最大的学术惊喜—你一定听说过蝴蝶效应:巴西的蝴蝶拍动翅膀,有可能造成德克萨斯州的一场暴风雨。在动态的复杂系统中(如大气系统),细微的行动具有能够改变整个系统的潜力—所以短期的天气预报也许精准,而长期天气预报则完全不可能。
  今天的职业世界,也是一个混沌系统—生涯规划的跨度也在变化之下大大缩减,3到5年可以规划,而10年则根本不太可能。当蝴蝶扇动翅膀,并没有“规划”那场巨大的改变,只是因为自己的模式和系统的模式耦合,一场暴风雨随之而来。今天你看到的扎克伯格的Facebook,乔布斯的iPhone,都是如此而来。
  如果你是想掀起巨浪的蝴蝶,你的生涯策略是什么?如果你身处过去的世界,你可以做大量的调查和计算,看自己适合在何时何地以何种角度,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扇动一次翅膀。而在现在的世界,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你要先找到自己扇动翅膀的模式,然后不断地进入那些有可能引发风暴的领域—与此同时,你需要不断地扇动翅膀。
  这样的环境中,适应力、学习力、弹性、恢复力、好奇、坚持,都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工具。我们不必再像工程师一样“规划”自己的生涯,我们可以像探险家一样,“探索”我们的生涯。我们不再追求“完美实现”梦想,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看到无数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慢慢靠近。
其他文献
28岁的刘青在一家国企工作。他是地道的农村孩子,为了在这个城市立足,刻苦自学,自考获得了本科学位。在单位,他从一个打杂的小助理,经过五年兢兢业业地工作,成为销售经理。下一步,他希望能在这座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刘青的父母则更关心儿子的终生大事,他们催促刘青赶紧结婚生子。刘青却迟迟不肯迈出这一步。一来,他接触的女性实在很少,仅限于单位的女同事。在他看来,那些女同事都是些迎合他的人,不适合做女
期刊
中国在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未来将持续成为留学生人数输出最多的国家。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33.97万人,占当年全球留学人数的14%。2012年出国留学人数较2011年又增加了5.99万,达到39.96万,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在人数领跑的同时,对留学生如何更好地融入西方大学,学有所成后回国或者在留学国就业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学生、家长,中介机构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期刊
Sunny和老公从大学到现在,相依相偎地走过了十年。三年前孩子的降临,更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增添了色彩。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有房有车,他们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奋斗岁月。在Sunny看来,为了今天的一切,她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在忙碌工作之余,她将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照顾孩子和孝敬双方父母当中,几乎无暇关注自己。幸福平静的生活却在不久前突然泛起波澜。她发现丈夫最近时常拿手机与人聊天,聊到开心处,甚至会忘情地傻笑
期刊
在这个焦躁不安的夏季,我们公司推出了一个新举措:与领导同乘火车。人力资源部把乘火车的领导行程公布出来,正好也去那个城市出差的员工可以选择跟领导同行。你不是总说领导太忙没有机会交流吗?这回在火车上可以聊个够。你觉得这样做作吗?其实我们公司的领导特别平易近人。比如我,总是希望跟员工交流但苦于没有机会。  当然,不是所有的领导都这么想。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是因为他们想的跟普通人不一样。你想着出差好棒、好
期刊
我的人生体验里,有时候会有特别怪的心理活动:某件事办得特别顺利,我就犯含糊,怕是哪里不对?连续碰上好多倒霉事,我就窃喜,这是利空出尽了,探底回升了。每次发现自己这毛病,我都能想起来一个小时候没弄明白的说法:小资产阶级患得患失。我和身边朋友交流过我的这些心理活动,他们有的有,有的没有,不过,交流中倒是可以感受到,大喜大悲是大家都想回避的,大都愿意趋向平静、平和、平稳。  这期我们围绕工作的不顺心做封
期刊
Google Glass还没正式售卖,大家就在想偷拍的事儿了,据说眨眼拍照的技术已经实现,要是人人都戴着它,想必互联网向着人体博览会的发展进程又迈进了一步。  科技总是不断地对人的隐私构成威胁,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隐私就是要人为地制造一些隔断,而科技则致力于打破它。在技术不对称的时代,技高一筹几乎等同于拥有附加的权力,可以僭越规则,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显然从前的陈冠希对硬盘修复技术不太了解,以
期刊
你一定在电视电影中看见过“编辑”的形象:穿着Prada的时尚女魔头主编,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屁股后面跟着精明能干又漂亮的年轻女编辑,天天忙着给衣服和模特拍大片,接见大品牌代表,把时尚玩弄于股掌之中;或者《编辑部的故事》里那些写酸文编酸文印成杂志的人,总以“人间指南”为己任,在格子间里挥斥方遒;或者你追着看的《明朝那些事儿》和《盗墓笔记》,怎么就把连载的博文变成了一套书呢?  编辑是什么?恐怕没
期刊
平淡的我,在生活里、工作里,都是一枚安静的小小文员。在新浪微博上关注了“@职场杂志社”,不时到公司楼下屈臣氏巡查新一期《职场》杂志是否有售。发现新一期《职场》时,兴高采烈地请店员帮我到门口拍照:我+《职场》的独家合影!激动地将独家合影急速@职场杂志社 官方微博。  经过互动等待期,N次刷新微博,收到了“@职场杂志社”的私信中奖通知。话说《职场》的快递是VIP服务吗?上午提供了快递地址,下午就送来了
期刊
夏日渐深,屋外压缩机的声响越来越沉,大家都躲在空调房里。去看病,通常会得到四个字:空调吹的。食欲不振,空调吹的;精神萎靡,空调吹的;感冒发烧,空调吹的;得了风湿,还是空调吹的……好像吃药也不如关空调来得见效。  空调到底是证据确凿的冤头和债主还是一直在默默地背着黑锅?会不会是它吹来了一种有害物质,使得某种特有的病毒无声来袭?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空调只是一个调温的工具,但医生、媒体却总在告诉我们空调
期刊
代际是条河,一边是被社会贴上标签的“千禧一代”,他们有创意、敢表达、科技通、目无尊长、好发牢骚……毁誉参半,但是没有人敢忽视他们的存在,因为这一代已经成为办公室的主力军;河的那一边是公司里的高级领导人,他们基本处于四五十岁的年纪,对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较为陌生,不知道如何应用,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判断也和20多岁的年轻人有分歧。如果说未来就在“千禧一代”的手中,那怎样跨越高级领导人与年轻人之间的观念和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