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19日,“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发布半年报,人均薪酬达到54.6万元,比2020年上半年的39.74万元,涨薪幅度达到37.4%。其中,上半年人均月薪高达9.1万元,比腾讯上半年人均月薪还高1.3万元,让人羡慕不已。
一直以来,券商的高薪水早已不是秘密,特别是投行业务部门的高薪酬,一度让其人员流动性居高不下。
券商的投行部主要承担证券的发行承销及财务顾问等工作,是金融学子毕业时都期待加入的部门。
近期,券商投行涨薪和签竞业协议的新闻,将券商投行业务部门再次推向风口浪尖,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举动,却预示着券商投行业务发展转型的新趋势。
竞业协议
作为券商多金的部门,券商投行业务部一直不缺关注。
与国外券商的高底薪不同,国内券商员工的薪酬结构大多为“底薪+奖金”,且底薪低,奖金在年薪收入占比较大,但奖金多少又与项目大小和质量有关,所以,越是赚钱能力强的业务部门,部门薪酬水平普遍较高,这也是投行业务部是券商多金部门的原因。
前段时间,一则海通证券债券融资部要求全员签竞业协议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协议要求,离职员工如果去同行,需以过去12个月总收入的3倍来赔偿公司。业内人士估算,即便是资历浅的员工,都需要赔偿80万~150万元。
竞业协议是什么呢?通俗来说,指用人单位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等方式,禁止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在竞争同行公司兼职,或禁止员工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内,去竞争同行公司上班,或者创业与原公司业务范围相同的企业。
事后,海通证券对媒体辟谣。但有知情人士向南风窗记者透露,此事并非空穴来风,且确实涉及债券融资部全体员工。
问题就来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普通员工都没有签竞业协议的必要。
不难看出,竞业协议限制的对象是公司经理、财务总监、董秘等高管,或者研发、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是公司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知晓公司商业机密的员工。
所以,签竞业协议的目的无非就两个,一是,防止商业机密泄漏;二是,防止公司的核心骨干流失。
而此次海通证券将竞业协议的签订人员扩大到债券融资部全体员工,无疑,更多的考量是防止员工流失。
海通证券的债券承销业务一直同行中的佼佼者,但有一个重要细节是,在去年轰动一时的“永煤信用债”违约事件中,海通证券牵涉其中,存在违规行为。
今年3月25日,证监会责令海通证券1年内,每3个月开展一次内部合规检查,且12个月内,不得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债券投资顾问业务。
可以想象,业务暂停一年,该部门员工的年底奖金要大打折扣,员工离职便是大概率事件,从这个角度看,此时,海通证券债券融资部对全员启动竞业协议,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意味。
但海通证券或许忘了,券商的流动性本来就高,在自身部门遭遇停业处罚后,员工流失肯定不可避免,如何改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不是用竞业协议限制员工离职,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一直以来,中金公司就被称为“券商投行贵族”,早在2016年前后,应届生进入中金投行就能享受4.5万元的月薪,如果能参与项目,第一年年薪过百万也是常有的事。
当然,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近年来,竞业协议泛化也是互联网、新型科技企业防止员工跳槽的惯用手段。
涨薪扩招
如果说,启用全员竞业协议一种消极的留人方式,那么,涨薪、扩招将这次投行人才争夺战推向高潮。
年底是员工离职的高峰,此波券商投行涨薪潮便是去年年底开始,而中金公司打响了第一枪。一直以来,中金公司就被称为“券商投行贵族”,早在 2016年前后,应届生进入中金投行就能享受4.5万元的月薪,如果能参与项目,第一年年薪过百万也是常有的事。
去年下半年,中金公司重回A股,開始新一轮的人才扩招,在高薪吸引下,不少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等头部券商投行员工跳槽到中金,在这过程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券商成为这场人才争夺战的防守方,如何留住人才成为当下迫切的事。
数据显示,2020年上市券商中,人均薪酬涨幅超过30%的有三家,即广发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
可以看到,前段时间,中信证券传出应届生base上涨50%,调到3.8万元/月,被市场解读为,是对抗中金公司人才扩招的无奈之举,因为中金公司给应届生base的薪酬就是3.8万元/月。
无疑,中信证券此举后,就把人才防守战的压力转移给了其他券商同行。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此次涨薪主要是涉及的是底薪,对应届生新人比较友好,而真正影响投行人员薪酬水平的是奖金,所以,这场涨薪能否真正提高年收入,还难说。
因为,今年7月末,中证协对投行奖金发放有了约束。中证协对修订《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曾向券商征求意见,其中要求,对保荐项目负有主要管理或执行责任人员、其他对保荐项目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项目组成员、项目承揽人员的收入递延支付年限原则上不得少于3年。
与涨薪同步的是,券商投行业务岗也在扩招。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截至8月23日,全国证券公司保荐代表人共7285人,从2020年初至今增幅接近五成。其中,投行业务保代人数最多的5家券商分别是中信建投(475名)、中信证券(464名)、中金公司(370名)、海通证券(314名)、华泰联合(302名)。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按监管要求,如果券商申请保荐资格,必须要有至少4名保荐代表人及30多位投行从业人员,那时的保代可谓是券商中名副其实的金领,如今,保代考试放宽,保代的含金量在降低。
特别是去年12月初,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将保代资格的取得由原先的“考试定资格”变为“能力定资格”,这意味着,能否登记为保代,更多的是以执业能力及业务经验来判定,而不是考试。
中证协对保荐代表人分为A、B、C三类,其中,B类就是机构验证的保荐代表人,即保代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可以由所在保荐机构提供材料以证明申请人专业能力水平。
这也意味着,券商在保荐人扩容方面自主性在增强,或将为券商投行人才竞争提供一个新的发力点。
争夺人才
券商投行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是,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券商投行业务发展迎来红利期,对人才需求增大。
据券商中国报道,今年上半年券商投行业务上半年收入呈现“井喷”状态,行业投行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增速均值为34.42%,其中,今年上半年投行业务净收入排名中,中信证券以26.09亿元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中信建投、海通证券分别以19.04亿元、18.35亿元位列第二、第三,中金公司、华泰聯合紧随其后。
不难看出,券商的马太效应也开始凸显,大型综合券商凭借强大的资本、人才实力,不断巩固自身业务壁垒、创新优势,投行业务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附能力也越来越强。
“投行+投资”的大投行模式已成为业内主流趋势,这意味着,券商投行将不仅扮演“中介人”,还有望成为“投资人”角色。
相比之下,中小券商要想突围,显得异常艰难。一方面,中小券商可以寻求合并,抱团取暖,另一方面,利用政策红利和自身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及时调整,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
以投行人才的争夺为例,显然,大型综合券商能为人才提供更丰富的平台资源和可观的薪酬,但中小型券商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给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晋升空间等等。
当前,在注册制环境下,随着券商投行跟投机制的出现,“投行+投资”的大投行模式已成为业内主流趋势,这意味着,券商投行将不仅扮演“中介人”,还有望成为“投资人”角色。
投行的跟投是指,通过相关子公司,用自有公司跟投,将保荐机构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密切关联。
事实上,注册制下,跟投机制的出现,也能间接提升券商投行的专业能力和执业质量,而这也是监管的要求。
可以看到,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也加强对违规保荐业务的处罚力度,压实券商投行“中介人”的责任。如“对于提交与保荐相关的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情形,证监会可以视情节轻重,暂停券商保荐业务资格3个月至36个月”。
8月初,中国证监会公布二季度投行业务违规处罚信息,就有海通证券、国金证券、宏信证券、华西证券、东北证券、安信证券等7家券商,18名保荐代表人领了罚单,主要是在首发保荐项目、债券项目和非公开发行项目等方面出现违规。
未来,全面注册制或将落地,A股上市新经济公司增多,对投行人才的渴求将再度增强,但彼时,如何提升对投行人才的吸引力,以及如何在合规的基础上,提升对这类企业的辅导能力,都是券商要面临的挑战,当然,也是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