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产生至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尤其是最近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更是掀起了职教课改的高潮。作为中职学校教务处的负责人,在这场改革中被理所当然地推向了风口浪尖,让我不得不去思考:课改究竟是什么?如何引导一线教师做什么?
客观地说,目前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课改的误区,务虚的成份要远远大于务实的成份,以为弄几个课题、写几篇论文、签几份协议、编几本教材就是课改,以为上几堂课、评几次奖、开几次会、听几次讲座、做几次报告就是课改,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知道为什么,清楚做什么,计划怎么做。比如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我们首先要知道课程是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还必须知道课程中的哪些部分、哪些环节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再适应教育的需要;还必须知道要朝着什么方向、什么目标改革;还必须研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改革等等。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改的感想:
一、关于课程改革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情,它应该是全体职业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不能把自己置之度外,而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改革中去,因为每位一线教师才是课程改革的真正执行者和具体实施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从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开始,以素质为本位,树立职业核心能力的全局观为原则,为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不遗余力为动力,进一步进行教学探究与实践,转变传统课程模式,从而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观念。
二、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
1.指导性总目标:以国家《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的总体要求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或改革方向,将学校目标纳入到《实施意见》体系中去。
2.具体总目标: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及各方面软硬件环境,制订切实合理的近、中、远期课改目标,这些目标中至少应包括专业系列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硬件配备、校企合作、师资、一系列保障措施及制度等。
3.专业分目标:在专业系列规划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层面制订本校各个专业的具体实施性目标,在这一层面的目标中至少应包括课程体系及其构建模式、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无缝对接式的实习实训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畅通有效的跟踪反馈渠道等。
4.课程子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具体课程的实施,无论是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还是专业选修课程,都必须有明确、可行且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课程子目标就是最基础、最具体的课改目标,它甚至可以细化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5.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如果说前四个层次的目标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分解的话,那么,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是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与教育者的分解目标相结合后所形成的最终落脚点。这一目标的制订不是由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在教育者的引领下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体条件以及能力倾向制订的符合个体本身发展的短、中、长期愿景。
三、关于课程改革的实施
有了明确的目标,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实施。从学校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课改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应该体现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在专业设置之初,就应该明确该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合哪些岗位、这些岗位是否为目前或将来当地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如何。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必须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因此,学校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有关行业专家,共同商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所需核心技能,同时也让行业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评价环节中来。
2.校企联合的有效性。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与企业用工紧密相连,所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也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校企联合方面,目前普遍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学校方面在寻求校企合作上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其实,作为企业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巨大需求,只是学校没有找到跟企业有效合作的对接点。因此,学校应做广泛的市场调查,摸清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同时,要适当改革校企合作模式,改变过去一纸协议的单纯合作模式。
3.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直接体现了培养目标,在当前提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背景下,作为具体的某一专业,它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该专业适应的岗位集群所需的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定向模块是什么?在学生今后不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升学与就业的课程安排?目前,这些问题仍处在尚未解决的状态中。
4.课程开发的系统性。课程的开发与课程模式的构建相关联,而中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则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如何在现有课程模塊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校本课程,以及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多元培养目标、满足多元需求、容纳多种课程形态的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这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发,组织有效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方便。
5.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终极评价方法,代之以灵活的、多样的、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体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跟踪相结合。
客观地说,目前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课改的误区,务虚的成份要远远大于务实的成份,以为弄几个课题、写几篇论文、签几份协议、编几本教材就是课改,以为上几堂课、评几次奖、开几次会、听几次讲座、做几次报告就是课改,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知道为什么,清楚做什么,计划怎么做。比如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我们首先要知道课程是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还必须知道课程中的哪些部分、哪些环节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再适应教育的需要;还必须知道要朝着什么方向、什么目标改革;还必须研究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改革等等。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改的感想:
一、关于课程改革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情,它应该是全体职业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不能把自己置之度外,而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改革中去,因为每位一线教师才是课程改革的真正执行者和具体实施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地积累,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从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开始,以素质为本位,树立职业核心能力的全局观为原则,为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不遗余力为动力,进一步进行教学探究与实践,转变传统课程模式,从而转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观念。
二、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
1.指导性总目标:以国家《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的总体要求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或改革方向,将学校目标纳入到《实施意见》体系中去。
2.具体总目标:根据学校的实际特点及各方面软硬件环境,制订切实合理的近、中、远期课改目标,这些目标中至少应包括专业系列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学校硬件配备、校企合作、师资、一系列保障措施及制度等。
3.专业分目标:在专业系列规划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层面制订本校各个专业的具体实施性目标,在这一层面的目标中至少应包括课程体系及其构建模式、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无缝对接式的实习实训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畅通有效的跟踪反馈渠道等。
4.课程子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具体课程的实施,无论是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还是专业选修课程,都必须有明确、可行且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课程子目标就是最基础、最具体的课改目标,它甚至可以细化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5.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如果说前四个层次的目标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分解的话,那么,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就是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与教育者的分解目标相结合后所形成的最终落脚点。这一目标的制订不是由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在教育者的引领下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体条件以及能力倾向制订的符合个体本身发展的短、中、长期愿景。
三、关于课程改革的实施
有了明确的目标,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实施。从学校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课改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应该体现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在专业设置之初,就应该明确该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合哪些岗位、这些岗位是否为目前或将来当地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在这些岗位中中职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如何。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必须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因此,学校可以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有关行业专家,共同商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所需核心技能,同时也让行业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评价环节中来。
2.校企联合的有效性。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与企业用工紧密相连,所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也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校企联合方面,目前普遍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学校方面在寻求校企合作上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其实,作为企业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巨大需求,只是学校没有找到跟企业有效合作的对接点。因此,学校应做广泛的市场调查,摸清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同时,要适当改革校企合作模式,改变过去一纸协议的单纯合作模式。
3.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直接体现了培养目标,在当前提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背景下,作为具体的某一专业,它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该专业适应的岗位集群所需的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定向模块是什么?在学生今后不同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升学与就业的课程安排?目前,这些问题仍处在尚未解决的状态中。
4.课程开发的系统性。课程的开发与课程模式的构建相关联,而中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构建则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如何在现有课程模塊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校本课程,以及将这些课程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多元培养目标、满足多元需求、容纳多种课程形态的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这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发,组织有效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方便。
5.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终极评价方法,代之以灵活的、多样的、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体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跟踪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