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溪河初夏之歌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lw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谷声中夏令新
  立夏已过,小满将至。门前的枇杷由青转黄,屋后的蜀葵高过人头,这些都是让人愉悦的事。
  这时节最愉悦的事情,还是去浦溪河边听布谷鸟的歌吟。
  布谷鸟就是大杜鹃。今年第一声布谷鸟鸣是立夏那天听到的,彼时我正步行于上班途中,马路上车来车往,对面是施工中的工地,我的耳朵却敏感地捕捉到高处回荡的钟声——布谷、布谷……两声一度,清晰而有穿透力。
  真好啊,又听到一年的布谷鸟鸣。
  停下来,仔细分辨鸟鸣的方向,脚步带着我朝着那方向走去。乡间长大的人,对布谷鸟的鸣声有天然的亲切感,犹如来自故乡亲人的呼唤,能给心灵带来温暖妥帖的慰藉。
  如果此刻有人看到我,会觉得我的神色行迹令人费解——眼睛望向没有边际的虚空,脸上的表情忽而专注,忽而茫然,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从西走到东,绕了一大国后,停下来。
  我像一个试图在风中捕捉羽毛的人,羽毛飘飘悠悠,眼看着就要落到手上,不知何处吹来一阵风,又将羽毛送向更远的高空——那只布谷鸟,它并非停在某棵树上,它是一边呜叫一边飞行的,当我循着声音寻找它的方向时,它又飞到别处去了。
  这时节频繁听到的还有四声杜鹃的鸣声,早晚都能听到,有时天还没亮就听到它的催促:布谷布谷、快快布谷……
  四声杜鹃的鸣声比布谷鸟的鸣声略早出现,我做了记录,今年第一次听到四声杜鹃的鸣声是谷雨后的第九天。
  在有些地方,四声杜鹃与大杜鹃统称为布谷鸟,这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它们实在太相似了,同为杜鹃属,鸣声又高度相似,都有穿透时空的力度,只不过一个听起来是个急性子,一个听起来从容不迫,安稳镇定。
  我生长的村庄把四声杜鹃叫作发稞鸟,拟声的叫法,也取吉祥的意思。我乡的方言里,发稞就是散枝发叶、生儿育女的意思,给新人道贺词,会模仿四声杜鹃的呜叫,一迭连声地说:赶早发稞,赶早发稞啊。
  与皖南交界的浙江,四声杜鹃则被叫作家家宝宝。家家宝宝,也是拟声的叫法吧,当它出现在村庄,正是家家户户采桑养蚕的时节,那懒洋洋的蚕宝宝,就是在它呜叫声的鼓动下,不停地吃着桑叶,日日吃,夜夜吃,一天天长大。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读陆游的这首《初夏绝句》,在淳朴又清新的鸟鸣声里站立,觉得自己真是个幸运的人。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听到这如同田园诗歌的鸟鸣,也并非所有鸟鸣都能进入人的耳朵。当一个人的心灵被尘世杂音堵塞,耳朵也会跟着失聪,很难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天籁,丧失的不仅是听觉的享受,还有内心的安宁。
  浦溪河初夏之歌
  五月第四个周末。
  今晨运气真不错,出小区大门,就在路边的苎麻丛见到一群刚羽化的蝴蝶,梦游般缓慢低飞,少顷又落在苎麻叶子上,怕冷似的彼此紧挨着。
  我出门时太阳还没有出来,空气有些微凉意。那些蝴蝶从蛹壳里脱身不久,翅膀还是潮湿的,飞不动。等日光破空,晨雾散去,它们就会活跃起来,在暖阳下双双对对地飞走。
  走到浦溪河边,远远看见河心两三只斑嘴鸭。将手中的相机打开,对准它们,等它们飞起来的瞬间按下快门。等了好一会,它们还是没有飞起来的意思。
  这清晨大好时光,我可不想就这样傻等着,还是去别处碰碰运气吧。收起相机,正准备离开,却见近处一丛水草摇曳不止,从里面游出一只大斑嘴鸭,又游出一串小葫芦娃。
  小葫芦娃是斑嘴鸭的孩子,刚出壳不久,绒球一般浮在水面。一、二、三、四、五——总共五只。
  显然,大斑嘴鸭是想带着它的孩子们逃离此地。它们方才的隐身之所离我太近了,不过七八米的距离。这时从田里又飞来几只灰头麦鸡,在头顶盘旋,神经质地嘎嘎大叫,像是驱赶我,又像在警告斑嘴鸭:快逃,快逃,赶紧逃。
  如果是往常,大斑嘴鸭肯定一拍翅膀,从水里飞走了。而现在它不能飞,它不能丢下孩子独自逃生,只能在水里和小斑嘴鸭一起游着。
  小斑嘴鸭游得太慢了,懵懵懂懂,三心二意,要么落在后面,要么游出了安全范围,大斑嘴鸭只好放慢自己的速度,嘴里不时发出呜叫,招呼这个,催促那个,努力将孩子们拢在身边,向河心游去。
  斑嘴鸭天生一张喜剧演员的面孔,无论多么惊慌、焦虑,表情看起来依旧乐呵呵——就连发出来的声音也像是愉快的笑声,不像灰头麦鸡,一叫起来就不得了的样子,看谁都像是强盗,充满警惕。
  灰头麦鸡警报样的大叫惊动了附近另一家子——也是斑嘴鸭,从隐身的水草里游出,排列着队伍,向对面游去。这一家的孩子数量有点惊人,数了数,居然有十四只。大斑嘴鸭游在后面,不紧不慢,那阵势,像是老师护送一个班级的孩子走路去上学。
  今年浦溪河的斑嘴鸭数量明显多于往年——也许往年它们也是很多的,只不过我没有关注到。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关注什么的时候,你的眼睛就能看见什么。
  今年浦溪河的布谷鸟也多于往年。近一个月,只要走到河边,就能听见布谷鸟的呜叫,有时是我跟随着鸟鸣,有时鸟鸣跟随着我。
  今天早晨,在近距离拍摄斑嘴鸭的一家子之后,又听到布谷鸟那穿云破雾的歌声。就在同时,河面明亮起来,阳光从天而降,万物生辉如同新生。
  难得的是还看到了神秘的布谷鸟——在此之前,只是听到它的声音,见不到模样,仿佛它是透明的,随风赋形。
  举起相机,对准天空扑扇着翅膀的布谷鸟时,发现它后面还跟随着一只——應该是它的伴侣。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其中一只边飞边歌,声音如同金色的稻谷种子,从空中撒落下来。另一只则默默跟随着,在河流上空飞了一圈,在水田上空飞了一圈,又向村庄边的树林飞去。
  野鸟的名字
  节气到了小满,十字畈田间的鹭鸶就多起来了。   正在翻耕的水田成了鹭鸶赶赴的市集,从四面飞来,簇拥在哒哒作响的犁地机周围,毫不畏惧。对鹭鸶来说,犁地机不过是脾气有点急躁的厨师,大声咆哮着,从泥土下为它们端出泥鳅、蝌蚪、田蚌这些肥美的点心。
  当犁地机调转方向,鹭鸶就纷纷飞起来避开,翅膀在空中免不了相互碰撞。守在一边拍摄的我,期待的正是这富有生趣的场面。
  灰头麦鸡也夹在鹭鸶中间,双目圆睁,看着四周,担任着警卫的职责,见到有人走近,就尖声大叫着飞起。对于灰头麦鸡的报警,鹭鸶不以为意。美味当前,哪里还顾得上别的。翻耕季,对鹭鸶来说就是一年一度的美食节,放开胃口,只管享用便是。
  与鹭鸶一道参与这宴席的还有丝光椋鸟。丝光椋鸟的体型小于麦鸡,大于家燕,喜欢群体出没,当它们从地面腾空而起,就是一条浪花翻飞的银河。
  这幕水田野宴的场景,去年初夏就曾见到过,那时我还叫不出丝光椋鸟的名字,也分不清牛背鹭与白鹭、池鹭与夜鹭之间的区别,把灰头麦鸡错认为长脚秧鸡,把小粥鹏错认为斑嘴鸭的孩子,把棕背伯劳当作松鸦。至于其他日常见到的飞禽,多半也是不知其名,只含糊地统称它们为野鸟。
  大约是从去年此时开始,我有了这样的愿望:去留意居所附近日常所见的鸟类,通过拍摄观察它们的生活,把它们当作友伴,聆听它们的声音,叫出它们的名字。
  当我听从心愿去做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生活的周围有那么多充满灵性的可爱生命。我仿佛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了另一个王国的存在。
  这个王国一直就存在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和现在,从未曾远离过这个王国。当我局限在人的躯壳,深陷在人的生活,烦恼于人的烦恼,这个王国就变得很小很小,甚而忽略。而当我把自己从人的逼仄世界里拉拽出来,融入万物之中,那将我与天地自然隔开的围墙也就消失了。我不再只是一个“人”,我成为看见的一切,生命的边界由此打开和拓宽。
  这一年最快乐的事就是认识路上遇见的鸟。每天早晚出门行走,目光会下意识地寻找它们,用相机拍摄,再依照图片提供的线索,上网查找它们的名字。查到后写进笔记里,下次重逢,就可以像朋友一样叫出名字了。也有突然忘记的时候,使劲想也想不起来,走着走着,又想起来了,在心里欢喜一阵。
  每只鸟都有各自固定的活动区域,因此我总是在相同的地点遇见同一只鸟,听到同样的鸟鸣。这是很有趣的事,仿佛那只鸟有意在那等着我,和我打招呼,这让每天早晚的漫步有了赴约的意味。
  一年的拍摄和观察,我差不多拥有了一张居所五公里处鸟类的活动地图。这可是了不起的收获。只是我不善于图形的绘制,无法把这张图拿出来与人分享,我能拿出的就是这一年书写的自然笔记,这是另一种绘图方式——将看见的、感受的、认知的以及在心灵留下划痕的,用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去记录和呈现。
  除了鸟类,这一年观察和记录的还有浦溪河的生态、田野常见的昆虫以及皖南乡村的生活场景。“只要怀着朴素的情感的去观察我们所居住的附近,有时哪怕是庭院里的一棵树、一片叶,也会使人体悟到生的根源和意义。”——这是日本画家东山魁夷说过的话,而我多年来的写作也正立足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让写下的每一行字都和脚下的土地接壤,接受其教诲,由此获得生命的启迪与心灵内在的宁静。
  大地画卷,自然之诗
  芒种节未至,皖南已入梅。
  今年的梅雨季来得略早,比预期的时间提前到达,令人有点措手不及。
  十字畈的村野,插秧的农人大清早就下到田里,六七人排成一行,头上戴着草帽,脚上套着水靴,腰深深地弯着。
  农人身后是马头墙的白房子,房子后面是青山。夜里下过雨的缘故,此时山间云湿雾重,低空缓慢漂移,随时会变成雨点落下来。
  尚未插秧的田里蓄满了水,倒映着山色云影。一位农人拿着木耙在耘田,远远看着,倒像是提着画笔作画。
  天地都是静的,只有人和云在其间移动。
  移动的还有白鹭的身影,从山间飞出,落在明晃晃的水田里,片刻又飞起,向另一边的水田飞去。
  插了秧苗的水田如同写满诗句的宣纸。那些诗句,每一个字词标点都有生命,含翠欲滴,落地即生根,滋滋滋,寂静又贪婪地吸着水。
  大地画卷,自然之诗,这个时节的皖南是迷人的。
  梅雨前后也是雏鸟长成试飞之时。马路的人行道,时常看见倾巢而出的乌鸫、黑领椋鸟、丝光椋鸟、斑鸠、八哥,一只跟着一只,排列齐整,仿佛一家子出来郊游。走在前面的亲鸟时而停下,嘴在地上啄着什么,后面的雏鸟就模仿着,也在地上啄来啄去。
  雏鸟的羽翼已经长齐,体型和亲鸟不相上下,只是鸣叫声还是稚嫩的,透着依赖和胆怯。见到有人走近,或有猛禽在天空盘旋,在队伍后护卫的亲鸟就发出警报,领头的亲鸟赶紧向路边的灌木丛钻去,雏鸟紧随其后,缩着小脑袋,跌跌撞撞钻进灌木丛。
  行道樹的树枝上也有雏鸟,孤单的一只,或两三只结伴,紧抓绿叶枝条,目光怯生生,左顾右盼,像个刚出门还辨不清方向的孩童。守在近旁的亲鸟飞过来,嘴里衔着虫子,雏鸟撒娇般地迎过去,叽叽叫着,嘴喙大张,向亲鸟索食。本以为雏鸟能如愿以偿,不料亲鸟转过身,尾巴一抬,翅膀扇开,飞向另一棵树。雏鸟迟疑片刻,张翅跟着飞过去。
  庄稼地也是雏鸟练习生活技能的场所,这时节的瓜藤菜叶上幼虫极多,松软的泥土里蚯蚓也很多,雏鸟跟在亲鸟后面,东啄啄,西扒扒,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捕食。
  等雏鸟的翅膀完全长硬,离开亲鸟独自生存之后,在林中相遇,彼此是否还会认得?这是鸟类的秘密,也是大自然的秘密,只有怀着好奇又尊崇的心,深入其间、孜孜探寻的人才能解开吧。
  放下执念
  红叶李树上的果子熟了,阳台外,大清早就有一对白头鹎飞过来,先在枝头跳一阵子踢踏舞,弄得果子颤巍巍摇晃不止,玩够了,选一颗果子,伸过小脑袋,又狠又温柔地啄一口,再啄一口,之后索性把嘴喙扎进果肉里。   今年的红叶李果子少了许多,树枝也是稀疏的——一个多月前,小区大动干戈地修剪树木,这几棵红叶李树未能幸免,每根树枝都被砍去半截。一个“举”字被拿走了上面的“兴”,剩下的部分不忍目睹。
  砍断的树枝落下来,来不及成熟的果子落下来,砰砰、咔咔、噗噗噗……听着这疼痛的声音,心直往下沉,身体也跟着疼痛起来。
  我没有能够拦下砍断树枝的刀斧。这些树木,虽被我视为亲人,但它们并不为我所有,它们是小区的公共物资,归物业管理。
  物业说树木长得太高了,挡住了光线,得喊人来修剪,门卫室的保安就把这活揽下来了。
  没关系,我不需要光线,我只要这些树好好地长在这里。我跟手里拿着斧头的保安商量着。
  你不要光线别人要啊,不能只满足你一个人。
  楼下没有人住,这几棵树长在我阳台外面,挡不了别人家。
  楼下终归会有人来住,到时候还是要修剪,说不定还要移走。
  就算是要修剪,也要请专业的人来干这活,这样乱砍一气,小区成什么样……
  听我这话,保安涨红了脸,斧头挥得更快了。
  别难过,很快就会长起来的。邻居见我杵在一堆树枝边上,着急上火要哭的样子,安慰道。
  那之后的一个月,我没有在阳台上坐下来过,也不敢直视阳台外被削了顶的红叶李树(太难看了),耳朵里总是听到树木断裂的声音,情绪一直低落着。
  对不起,我没有能够保护好你们。
  在心里我一遍遍地对那几棵树念着这句话。
  可是,修剪树木这样的事,对树木来说,算是伤害吗?
  小区里那么多树都被修剪了枝桠——紫薇和晚樱砍得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截主干,为什么我只对阳台外的红叶李树感到抱歉。
  是我对美和拥有之物的执念太深,才会有这种自责和悲哀吧——因为喜爱,因为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关注,便以为这几棵红叶李树为我所有,别人动了它们,改变了它们在我看来的“自然和理想的状态”,就觉得受到伤害。
  还是放下执念吧,不要为必然会改变之事烦恼。不论是这些树,还是生命中别的重要的人和物,总有一天,是要改变模样的,离开或者消失。在这个世上,一个人除了自己的内心,很难守住什么,也不拥有什么——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拥有了什么,不过是你成为拥有之物的奴役。
  树木对于伤口的修复力比我想象的要强健得多,一个月的工夫,那砍断的树枝周围又生出了新的嫩枝,一簇一簇,齐刷刷地站立在那,太阳下有着火焰一样的光芒。幸存下来的树枝上,果子看起来也比往年大一些,这也是得益于修剪的结果吧。
  转换了心境之后,再看阳台外的红叶李树,就没有那么难过了。原来红叶李树后面还有一株香樟、一株木槿,之前我完全没有注意过它们的存在,现在,在红叶李树降低了一半高度之后,它们进入了我的视线。这个季节正是木槿的花季,淡紫的花朵清静端丽,朝开暮落,不悲不喜。
  果树的食客们
  这几日红叶李树可谓食客盈门,走一拨来一拨,走一拨来一拨,简直把这里当成了全天候自助餐厅。有时好几拔客人聚在同一根树枝上,各取所需,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这些食客里我认得的有白头鹎、绣眼鸟、领雀嘴鹎、乌鸫、灰椋鸟。
  白头鹎每回来的时候都是一对儿,一只紧跟着另一只,像那些须臾不可分离的小恋人,吃饱喝足,又一起飞走。
  白头鹎的另一个名字叫白头翁。在我们乡间,常把那些懒惰成性的人比作白头翁,教育孩子时也拿白头翁做反面教材——这也学不好,那也不想学,好吃懒做,到头发白了还是一事无成。
  可真是冤枉了这鸟,人家那是天生如此——后脑勺生来就有一圈儿白发(其实挺酷的),和懒惰完全没有关系。
  绣眼鸟的体型极小,站在红叶李树果子中间,也不比那些果子大,若不是它的小脑袋转来转去,真像是一枚树叶子。
  绣眼鸟有时单独飞来,有时一家子四五口全飞过来,也不吵闹,静悄悄的,吃一口果肉,抬头看一眼周围,发现阳台上有人站着,离它很近很近,也不惊慌,不像别的鸟那样赶紧飞走,仍旧低头吃一口果肉,抬头煞有介事地看人一眼。
  绣眼鸟的眼睛外围有一圈白色绒状短羽,好似戴着一副白框眼镜,又似化了一种很特别的眼妆,平添几分俏皮与秀气。绣眼鸟不仅吃果肉,也吃那新冒出来的嫩叶芽儿。春天红叶李树开花时,也见过绣眼鸟来吃花——不,是吃花蕊里的虫子。绣眼鸟的嘴细长,轻易就能伸进花蕊,小脑袋对着花朵低垂,看起来就像在细嗅花朵的香气,姿态颇为动人。
  一个多月前,第一次在小区用相机拍摄到领雀嘴鹎后,就经常看见这种鸟。原来领雀嘴鹎并非稀有,而是像乌鸫和斑鸠一样,随处可见,以前之所以不认识,是因为没有仔细留意过,也不知道它的名字。
  可见拍摄对于认识鸟类是如此重要。也不仅是鸟类,别的事物也是如此一一相比那些没有被拍摄过的,人总是更容易记住拍摄过的面孔和场景。拍摄需要凝视,而凝视的过程强化了记忆。
  领雀嘴鹎和白头鹎的体型相似,背羽也是一样的橄榄绿,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头部和胸腹的羽色——领雀嘴鹎头部是黑色的,胸腹的羽色是暗绿,而白头鹎的胸腹是灰白色。
  乌鸫很少飞到树上吃红叶李的果子,也很少带着伙伴一道来进食。乌鸫更喜欢独自在树下转悠,吃落在地上的熟果,偶尔飞到树枝上,发现我正注视着它,就“吉雅”一声,随即飞走。
  乌鸫善鸣,会很多种腔调,几乎所有的鸟鸣都能被它模仿,很难弄清它原本的鸣声是怎样的一一也许就是这一声短促的“吉雅”,毫无表演的成分,完全出于本能。
  灰椋鸟和乌鸫相反,从不单独出现,一来就是一大家子,有次甚至把刚出巢的一窝雏鸟也领了过来,数不清是五六只还是七八只,挤在比较隐蔽的矮树枝上,嘁嘁喳喳,发出向亲鸟求食时特有的呜叫声。
  在这众多的食客里,唯有灰椋鸟是在进食时会呜叫的。别的鸟都很安静,悄没声儿,如果不是看见树枝摇来晃去,根本不知道有鸟儿在那里进食。而警惕性最高的也是灰椋鸟,不等我在阳台站稳打开相机,它们就呼啦啦飞走了,快速扇动的翅膀如同旋转的小风车。
  昨晚刮了一整夜大风,今早起来,去阳台看红叶李树,枝头上的果子稀疏可数。有一根树枝断裂在那里一一是被风折断的口巴。
  再过两天,树上就该干干净净,一颗果子也不剩了。而接下来,鸟鸣也会变得稀疏,盛大起来的将是夏日蝉鸣,河流一樣,大雨一样,在空中绵延不绝。世界深陷其中,无边的喧哗,无边的寂静。
其他文献
樂高又在想他的车了。车在汽修厂放着并不急于维修,有些事他还没搞明白,在此之前他换了另一辆。冬天直到现在仍未下雪。北方的天气干燥,城市越冻越硬,就连树皮也不能随意击打了。乐高曾在昨天朝着树干挥拳,他很愤怒,他的座驾玻璃被砸,车内满是酒味。  透过玻璃乐高看着湿漉漉的大街,冬天直到现在仍未下雪,一场连夜雨让冷硬的城市不再干燥,却潮湿得令人腻烦。乐高在看车窗时雨也下着,当时他还没有这样的心情。他选择了报
期刊
声声慢,读《生日信札》天色暗下来,隐约的雷声在炸响,惊蛰后,蛇和蟾蜍渐次从冬眠中醒来,幽灵般出没的蚂蚱,有草丛的黄绿肤色,而疫情继续发酵,隔离者囚在家的笼子里,刷手机,饭来张口,忍着管制的煎熬。在我的窗外,榆叶梅接了西府海棠,两者之间本无罅隙存在,还是被压枝的碧桃夺了花魁,美艳如染了新冠病毒。我乃老住户,有出入证,进出刷健康码,自由如小南风,不像河中草鲢闷在水底,左看右瞧,摇摆的钓竿和诱饵尽是陷阱
期刊
老逢从来不知道失眠是个什么滋味。昨天晚上他尝到了,翻来覆去的像炸油条,硬是折腾出了一身汤汤水水的臭汗。他抻着被子用脚挑着扇了几次风,通身凉爽了许多,皮肤却一下子紧巴起来,身子似乎忽然缩小了一圈,鼻洞内似有无数个小虫子在爬动,酥酥痒痒的,弄得老逢像爆米花般进发了几个山摇地动的喷嚏,震得窗玻璃簌簌作响。老婆翻了个身嘟囔,这待地震啊,动物有些反常。老逄知道老婆的意思,但他没理这个茬儿,由平躺改作侧卧,继
期刊
最后一日  折弯了的管弦乐  多像你吃过了吗的庸俗问候。  这种低俗的想象  在平时  多不好意思说出来。  如果这最后一日,还不说  难道要等明年说吗  今天不说  这一年简直就是一个空白。  因此在今天  在文字洁癖盛行的一年里  在最后一日  说出——  折弯了的管弦乐  真像一次庸俗的问候或隔夜饱嗝  然后我安心地睡去  再在深渊里复出,痛快地记下  比秒射更荒谬的一次口语高潮  大海上 
期刊
自鲁迅在《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两文中提出,将“立人”的思想,主张以“尊个性而张精神”和“重独立而爱自繇”作为新文学发展的核心开始已有百年的时间,而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也拥有了新的书写对象,建立了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形成了新的文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审美原则。  在鲁迅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文化运动对“人”和“妇女”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现,例如下文首先要谈的《伤逝》,就是在该时期易卜生有关社会问题
期刊
镜子  做旧了的生活,提醒我每天要看一下镜子  从貌似另一个人的脸上  提炼一生的不安。痛楚的人  时常微笑,从镜子上空  摘下安慰的花环  多年之后,我已经舍弃了对镜自照  脸上有斑点、黑痣,皱纹逐年累加  头发掉了很多  用帽子遮掩。活着是世上最大的镜面  不仅是我,众生都在其间  顾盼、轻蔑,相互当作看不见  而我清醒,每一张脸,都有相像之处  不是额头和嘴角  就是眉毛、鼻子和眼  至于我
期刊
残雪是什么雪?  预示冬天即将结束,还有诸多的消融和生长。  残雪的《家访》《卖废报纸》等都写到了她的慢慢长大,还有成长的过程。真是一组好散文。你读,我们都坐在石墩上听——那一瓣一瓣落下的花呵!  还有《雾中的牛》,俞胜说,四十年的时光也像是一道浓雾,而正在把这浓雾吹得渐渐消散的唯有思念。  思念的力量这么神奇?  思念是火,可以燎原,也可以是水,能把所有的升腾覆盖和压抑。这是作家给我们的一点暗示
期刊
我第一次读到以缅甸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是这篇《黑鲤》。在这篇小说中,我得以结识一位缅甸籍的汉子。  以廓大的海面、高远的天幕为背景,作者在他的调色板上调出鲜亮逼人的色彩,灰色、粉色、红色、淡青色,配以灯塔的永恒之光,太阳的“入侵式彩染”,这油画般浓郁、凝重的色调,涂抹出来的海域风光,令人大饱眼福。让我想起邓刚的《迷人的海》,“蓝色的海,黄色的岸。他像一个酱褐色的海参,慢慢地爬着,从冷如冰窖的海水里,爬
期刊
你们要找到王强。  坐在沙发上的父亲开口说。两栋楼宇的缝隙问挤过来的太阳光,越过窗口,把房间一分为二:一半光明,一半昏暗。父亲恰好坐在明暗分界线上,坐成一幅毕加索的抽象画。我看着父亲一半明朗一半晦暗的脸,对他说,行李、干粮都准备好了,明天就出发。父亲偏转头看我,整张脸陷入晦暗。我从裤兜里掏出皮夹,打开里层,抽出一张窄窄的暗黄色的火车票,在父亲眼前摇了摇,说,你看,车票都买好了。父亲接过车票迎着光去
期刊
1985年时,我刚好十岁,生活在一个叫洞山洼的小村子里。村子背靠着资源丰富的舜耕山,山上肥关的青草壮实了我们的牛羊,绵延的松林提供了一日三餐的燃料,自然生成的石头因为是极坚固的造房材料而充裕了叔叔大爷们的腰包,当然,这些都是大人眼中依山而居的好处。于我一个正处于对外界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年龄的孩子而言,山的重要之处在于,我可以站在它的顶上眺望北面的城市。一年之中,也有几次可以跟着大人翻过山头去城里的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