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就业压力增大,“90 后”大学生成长在更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本文以准确把握“90 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为出发点,以四川理工学院学生为例, 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的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就业前景态度、就业预期月薪、就业单位性质、意向职业类型、意向工作地域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90 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引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90 后”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体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所以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着眼长远就业创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错误的就业价值取向,则会使大学生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物质条件优越、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成长在更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其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帮助“90后”大学生就业,有必要分析“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一、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调查分析
笔者以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为对象,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采用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样本包括270名男生,240名女生,涵盖学校理、工、管理、文、藝等21个学院,通过与大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从大学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就业前景态度、就业预期月薪、就业单位性质、意向职业类型、意向工作地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分析。从调研结果看,在工作与专业相关性选择上,7.06%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与专业应该对口,63.92%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与专业尽量对口但不必强求,18.43%的大学生认为工作合适就行,10.59%的大学生认为专业不重要。这反映出了,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很看重专业与工作的相关性,希望尽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2.就业前景态度分析。在对就业前景态度上,30.98%的大学生持乐观态度,有信心找到好的工作,32.16%的大学生持顺其自然的态度,31.37%的大学生心里没底,有些迷茫,5.49%的大学生感到恐惧,觉得毕业即失业。由此可见,高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引导,使大学生面对就业更加自信。
3.就业预期月薪分析。薪金是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我校的大学生在面对薪金这个因素的态度上已经比较理性客观,35.29%的大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45.98%的大学生期望的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18.82%的大学生觉得月薪在3000元以下也可以接受。
4.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在大学生意向单位性质选择上,17.25%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23.14%的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12.55%的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9.41%的大学生选择高校科研单位,7.06%的大学生选择民营、私营企业,13.33%的大学生选择只要有工作就行,17.25%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见,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占的比例依然是最高的,这说明我校的大学生依然偏爱工作稳定的职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有一定比例的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这说明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创业的意识。
5.意向职业类型分析。在意向职业类型的选择上,36.47%的大学生选择技术和工程类,34.12%的大学生选择管理和经济类,10.2%的大学生选择销售和市场类,2.75%的大学生选择艺术和文体娱乐类,5.5%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和服务类,5.48%的大学生选择教育培训咨询类,还有5.49%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的职业,这也与我校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专业设置相符。
6.意向工作地域分析。在意向工作地域的选择上,43.92%的大学生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25.4%的大学生选择中小城市,28.24%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的家乡,2.35%的大学生选择大学所在的城市,没有大学生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农村或边远地区。大学生工作地域热门选择仍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此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90”后大学生去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积极性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1.发展空间价值方面。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动机理论,也称作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即为人格动力理论,其将人类的需要依次从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七种层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把就业看做稳定的谋生手段,满足生存需要,再次是为实现个人价值,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最后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基本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但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就业时更多的考虑的是个人发展空间,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放在最低,突显个人价值,弱化社会价值。这也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失。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大力宣传,很多大学生对政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持支持的态度,觉得有意义,但期望国家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出台。
2.专业价值取向方面。专业价值取向指大学生就业时,若选取“与所学专业一致”作为第一应考虑的因素,则称这类大学生具有专业价值取向。绝对多数毕业生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对专业满意。高校在学生入学早期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介绍,介绍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职位和行业情况,并针对专业特色进行个性化的团体职业辅导,大大增加了专业的稳定性。但随着就业难度增加,对口工作就业机会少,毕业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工作与专业尽量对口但不必强求的就业价值观。 3.就业标准方面。除了个人发展空间,薪金待遇、公司发展前景、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职业稳定性、社会地位等都是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因素。在薪金待遇选择方面,毕业生的工资标准为3500元左右;在工作地点方面,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为就业标准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中小城市,国家急需要人才的农村或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感兴趣;在工作单位方面,还是以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单位作为首选,其次是外资企业、科研院校。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经调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看重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其次是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意见,最后是政府和媒体的意见。只有很少的大学生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受他人影响。
1.家庭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诸多因素中, 家庭因数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很看重父母的意见。父母对子女在就业行业选择、就业地域选择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位教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深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所以不同家庭成长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事业有成。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把家长的意见放在首位,所以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引导孩子把个人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2.学校因素。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影响重大。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高校的学科设置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来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让大学了解就业形势,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的老师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教师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大學生自身因素。“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生活条件优越,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表现出来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职业,看重职业本身,而看不到职业能力的提升,缺乏职业规划,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就业困难有时候是因为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的困惑造成的。大学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对自己准确定位,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机遇和挑战。
4.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社会舆论媒体等诸多方面。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国家政策决定社会的就业率的高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变化。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在校大学生入伍计划”,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考研,获得更高的学位。传统社会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都是因为社会上认为这类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作为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90后”大学生,媒体的力量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更应该重视。我们的媒体应该重点宣传自主创业的政策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社会舆论要引导高校调整转变人才培养结构,引导学生和家庭转变就业观念,进行多元的就业价值选择,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良好环境 。”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1.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所谓社会责任意识,通常是指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世界的关切与尽责意识。“90后”大学生由于责任意识淡薄,有些大学生签约后随意毁约,没有诚信意识和责任感,其对职业选择的随意和浮躁态度,给用人单位、高校乃至社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高校在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时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通过就业选择认识到自己对社会所担负的职责和义务,使大学生在进行就业价值选择时能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人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提高责任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要有计划 、有步骤 、分阶段地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在低年级面向所有的同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不同年级或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就业、创业价值引导,使学生形成关于职业的正确观点和态度 ,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3.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引导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创业意识应该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热潮中,客观上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责任。
其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政府方面,各级各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宽松环境。在社会舆论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创业政策,树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鼓励企业敞开大门,吸收大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体验企业的的管理过程、营销模式、成本计算等,在实践中提高创业的技能。在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再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和学习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高存福,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03).
[2]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02).
[3]程玮.大学生择业需要层次实证分析——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高教探索,2014,(01).
[4]王天营.基于专业差异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09).
[5]刘健康,王朋朋.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引导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 (05).
[6]李苑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变迁和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 2016, (10).
作者简介:肖凡。女。学历:四川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支助项目.
关键词:“90 后”大学生 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体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所以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着眼长远就业创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错误的就业价值取向,则会使大学生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物质条件优越、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成长在更加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其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帮助“90后”大学生就业,有必要分析“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一、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调查分析
笔者以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为对象,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采用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样本包括270名男生,240名女生,涵盖学校理、工、管理、文、藝等21个学院,通过与大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从大学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就业前景态度、就业预期月薪、就业单位性质、意向职业类型、意向工作地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分析。从调研结果看,在工作与专业相关性选择上,7.06%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与专业应该对口,63.92%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与专业尽量对口但不必强求,18.43%的大学生认为工作合适就行,10.59%的大学生认为专业不重要。这反映出了,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很看重专业与工作的相关性,希望尽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2.就业前景态度分析。在对就业前景态度上,30.98%的大学生持乐观态度,有信心找到好的工作,32.16%的大学生持顺其自然的态度,31.37%的大学生心里没底,有些迷茫,5.49%的大学生感到恐惧,觉得毕业即失业。由此可见,高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引导,使大学生面对就业更加自信。
3.就业预期月薪分析。薪金是毕业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因素,我校的大学生在面对薪金这个因素的态度上已经比较理性客观,35.29%的大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45.98%的大学生期望的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18.82%的大学生觉得月薪在3000元以下也可以接受。
4.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在大学生意向单位性质选择上,17.25%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23.14%的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12.55%的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9.41%的大学生选择高校科研单位,7.06%的大学生选择民营、私营企业,13.33%的大学生选择只要有工作就行,17.25%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由此可见,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占的比例依然是最高的,这说明我校的大学生依然偏爱工作稳定的职业。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有一定比例的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这说明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创业的意识。
5.意向职业类型分析。在意向职业类型的选择上,36.47%的大学生选择技术和工程类,34.12%的大学生选择管理和经济类,10.2%的大学生选择销售和市场类,2.75%的大学生选择艺术和文体娱乐类,5.5%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和服务类,5.48%的大学生选择教育培训咨询类,还有5.49%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的职业,这也与我校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专业设置相符。
6.意向工作地域分析。在意向工作地域的选择上,43.92%的大学生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25.4%的大学生选择中小城市,28.24%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的家乡,2.35%的大学生选择大学所在的城市,没有大学生选择国家急需人才的农村或边远地区。大学生工作地域热门选择仍然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为此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90”后大学生去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积极性不高。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1.发展空间价值方面。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动机理论,也称作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即为人格动力理论,其将人类的需要依次从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七种层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把就业看做稳定的谋生手段,满足生存需要,再次是为实现个人价值,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最后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基本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但是大多数的毕业生就业时更多的考虑的是个人发展空间,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放在最低,突显个人价值,弱化社会价值。这也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失。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大力宣传,很多大学生对政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持支持的态度,觉得有意义,但期望国家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出台。
2.专业价值取向方面。专业价值取向指大学生就业时,若选取“与所学专业一致”作为第一应考虑的因素,则称这类大学生具有专业价值取向。绝对多数毕业生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对专业满意。高校在学生入学早期会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介绍,介绍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职位和行业情况,并针对专业特色进行个性化的团体职业辅导,大大增加了专业的稳定性。但随着就业难度增加,对口工作就业机会少,毕业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工作与专业尽量对口但不必强求的就业价值观。 3.就业标准方面。除了个人发展空间,薪金待遇、公司发展前景、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职业稳定性、社会地位等都是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因素。在薪金待遇选择方面,毕业生的工资标准为3500元左右;在工作地点方面,以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为就业标准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中小城市,国家急需要人才的农村或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感兴趣;在工作单位方面,还是以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单位作为首选,其次是外资企业、科研院校。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经调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很看重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其次是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意见,最后是政府和媒体的意见。只有很少的大学生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受他人影响。
1.家庭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诸多因素中, 家庭因数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很看重父母的意见。父母对子女在就业行业选择、就业地域选择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位教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很深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所以不同家庭成长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事业有成。毕业生就业时往往把家长的意见放在首位,所以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引导孩子把个人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2.学校因素。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影响重大。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高校的学科设置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来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让大学了解就业形势,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的老师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教师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3.大學生自身因素。“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生活条件优越,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表现出来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职业,看重职业本身,而看不到职业能力的提升,缺乏职业规划,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就业困难有时候是因为他们在职业选择上的困惑造成的。大学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对自己准确定位,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机遇和挑战。
4.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社会舆论媒体等诸多方面。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国家政策决定社会的就业率的高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变化。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在校大学生入伍计划”,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很多毕业生选择了考研,获得更高的学位。传统社会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大学生热衷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都是因为社会上认为这类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作为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90后”大学生,媒体的力量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更应该重视。我们的媒体应该重点宣传自主创业的政策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社会舆论要引导高校调整转变人才培养结构,引导学生和家庭转变就业观念,进行多元的就业价值选择,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良好环境 。”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
1.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所谓社会责任意识,通常是指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世界的关切与尽责意识。“90后”大学生由于责任意识淡薄,有些大学生签约后随意毁约,没有诚信意识和责任感,其对职业选择的随意和浮躁态度,给用人单位、高校乃至社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高校在培育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时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通过就业选择认识到自己对社会所担负的职责和义务,使大学生在进行就业价值选择时能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人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提高责任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和部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艰苦努力来改造生存环境,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要有计划 、有步骤 、分阶段地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在低年级面向所有的同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课程,不同年级或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就业、创业价值引导,使学生形成关于职业的正确观点和态度 ,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3.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首先,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引导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学校可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导师或者顾问。创业意识应该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热潮中,客观上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责任。
其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政府方面,各级各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宽松环境。在社会舆论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创业政策,树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鼓励企业敞开大门,吸收大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体验企业的的管理过程、营销模式、成本计算等,在实践中提高创业的技能。在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再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增强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和学习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高校要利用现有自身条件,同时整合社会相关资源,搭建不同级别、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
参考文献:
[1]高存福,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03).
[2]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02).
[3]程玮.大学生择业需要层次实证分析——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高教探索,2014,(01).
[4]王天营.基于专业差异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09).
[5]刘健康,王朋朋.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引导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 (05).
[6]李苑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变迁和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 2016, (10).
作者简介:肖凡。女。学历:四川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支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