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说:“美育可以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形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换言之,审美教育对学生看待事物,养成性格具有巨大作用。那么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教师要重点围绕“个性化”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视角,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去欣赏、解析文章。
一、以“个性化”的视角去赏析
观察视角是主观的行为,也是反映一个人智慧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审美活动中,但由于每个人的学识、思维等都不同,视角的运用及观察的角度,甚至审美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所以,审美活动中的人必然会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在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是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力量和思维模式、知识储备,所以,在面对一个客观审美事物的时候,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应用不同的观察视角进行某一角度的观察,并形成区别于他人的审美感悟。但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常常会好逸恶劳,自己不去思考,按照他人的思维轨迹去审视事物,这种审美活动是不具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激发学生寻找思考路径,运用个性化的视角去赏析文本,获得属于自己的美的信息。
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让人从一个盲人的角度领悟大自然色彩的奇妙,以及对拥有光明的珍惜。它的主题积极向上,充满浓厚的爱意,是很著名的励志文章。但是,正如一个盲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无限性一样,这篇文章可进入的角度也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不能不加以思考,只从比较省力的关于“盲人对黑暗的克服,对光明的呼唤”这一个明显的角度进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从独特的角度欣赏文章,感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传递出的信息。如有学生喜欢辩证思考问题,他提出:“作者是对光明有所期盼,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无法理解这种期盼的意义,所以,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从‘假如给我三天黑暗’着眼,来感受光明的意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那么期盼光明到来。”
二、以“个性化”的想象去审美
想象是有用的,它能将很抽象的描绘塑造成可感可看的事物。关于这一点,张爱玲给出了很好的诠释,她说:“描绘她穿的衣服,就如看照相簿一样。面孔已经熟悉,只要用想象拿衣服配上去就可以了。”在这里,依据衣服的样式就可以想象一个人的面孔,为了塑造整个人,用想象拿衣服配上去就可以,这就是想象的意义。借助一点点信息,获得对事物全方位的理解,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依据“一点”攻破“多点”。虽然这里的“一点”信息是确定的,但学生会根据自己“个性化”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想象,课堂上学生的想象总和就是从“一点”滋生出的“多点”,既丰富课堂,又无限地扩大文本的内容空间。学生在想象的互补中,也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想象层面。
还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文章涉及到作者对恢复视力这三天的规划:第一天去看望麦西夫人,并长时间观察她的脸,约朋友到家里做客等,晚上回忆这一天;第二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艺术博物馆,晚上去看戏;第三天游览纽约城,观察生活日常,晚上看喜剧,并回忆这一天。这三天分别代表著作者的感情倾向,如第一天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为了充分理解海伦·凯勒的规划与她自身内心世界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假如自己也是一个盲人,突然也获得三天的光明,自己该如何规划。学生在规划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三天光明的珍贵,理解规划的困难。由于每个学生的欲求不同,所以在想象自己得到三天光明后的规划也是不同的。
三、以“个性化”的经验去解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因读者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内容。而真正在这些环节中起作用的其实是读者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就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阅读某文本,或从文本中获得什么需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经验能量,使其能够驾驭这种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去阅读文本,将所汲取的文本内涵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紧密相连。
以扬子的《十八岁及其他》为例,这篇文章作者以自己十八岁的孩子作为切入点,既表达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又从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与乐、珍惜青春时光等角度对十八岁年龄的孩子进行规劝和激励。有着同样年龄的高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自身的成长需求进行解析审美,并从中明白能够影响自己的道理。例如,有学生正当叛逆期,会和父母吵架,处理不好两代人的关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会专注于两代人矛盾那部分,并从中获得“打通两代人间的隔阂的方式——平等、对话、理解”这样的信息。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美育可帮助学生唤醒内心对美的感受的灵敏度,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美之事物的时候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而不至于麻木,任美好的一瞬消逝,激不起内心的审美浪花。所以,教师要进行美育教育,而且,要将“个性化”作为其核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226500)
一、以“个性化”的视角去赏析
观察视角是主观的行为,也是反映一个人智慧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审美活动中,但由于每个人的学识、思维等都不同,视角的运用及观察的角度,甚至审美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所以,审美活动中的人必然会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在高中语文审美活动中也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是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力量和思维模式、知识储备,所以,在面对一个客观审美事物的时候,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应用不同的观察视角进行某一角度的观察,并形成区别于他人的审美感悟。但有一些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常常会好逸恶劳,自己不去思考,按照他人的思维轨迹去审视事物,这种审美活动是不具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激发学生寻找思考路径,运用个性化的视角去赏析文本,获得属于自己的美的信息。
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让人从一个盲人的角度领悟大自然色彩的奇妙,以及对拥有光明的珍惜。它的主题积极向上,充满浓厚的爱意,是很著名的励志文章。但是,正如一个盲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无限性一样,这篇文章可进入的角度也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不能不加以思考,只从比较省力的关于“盲人对黑暗的克服,对光明的呼唤”这一个明显的角度进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从独特的角度欣赏文章,感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传递出的信息。如有学生喜欢辩证思考问题,他提出:“作者是对光明有所期盼,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无法理解这种期盼的意义,所以,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从‘假如给我三天黑暗’着眼,来感受光明的意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那么期盼光明到来。”
二、以“个性化”的想象去审美
想象是有用的,它能将很抽象的描绘塑造成可感可看的事物。关于这一点,张爱玲给出了很好的诠释,她说:“描绘她穿的衣服,就如看照相簿一样。面孔已经熟悉,只要用想象拿衣服配上去就可以了。”在这里,依据衣服的样式就可以想象一个人的面孔,为了塑造整个人,用想象拿衣服配上去就可以,这就是想象的意义。借助一点点信息,获得对事物全方位的理解,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依据“一点”攻破“多点”。虽然这里的“一点”信息是确定的,但学生会根据自己“个性化”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想象,课堂上学生的想象总和就是从“一点”滋生出的“多点”,既丰富课堂,又无限地扩大文本的内容空间。学生在想象的互补中,也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想象层面。
还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文章涉及到作者对恢复视力这三天的规划:第一天去看望麦西夫人,并长时间观察她的脸,约朋友到家里做客等,晚上回忆这一天;第二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艺术博物馆,晚上去看戏;第三天游览纽约城,观察生活日常,晚上看喜剧,并回忆这一天。这三天分别代表著作者的感情倾向,如第一天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为了充分理解海伦·凯勒的规划与她自身内心世界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假如自己也是一个盲人,突然也获得三天的光明,自己该如何规划。学生在规划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三天光明的珍贵,理解规划的困难。由于每个学生的欲求不同,所以在想象自己得到三天光明后的规划也是不同的。
三、以“个性化”的经验去解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因读者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内容。而真正在这些环节中起作用的其实是读者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就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阅读某文本,或从文本中获得什么需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经验能量,使其能够驾驭这种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去阅读文本,将所汲取的文本内涵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紧密相连。
以扬子的《十八岁及其他》为例,这篇文章作者以自己十八岁的孩子作为切入点,既表达自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欣慰,又从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与乐、珍惜青春时光等角度对十八岁年龄的孩子进行规劝和激励。有着同样年龄的高中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自身的成长需求进行解析审美,并从中明白能够影响自己的道理。例如,有学生正当叛逆期,会和父母吵架,处理不好两代人的关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会专注于两代人矛盾那部分,并从中获得“打通两代人间的隔阂的方式——平等、对话、理解”这样的信息。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美育可帮助学生唤醒内心对美的感受的灵敏度,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美之事物的时候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而不至于麻木,任美好的一瞬消逝,激不起内心的审美浪花。所以,教师要进行美育教育,而且,要将“个性化”作为其核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