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的体现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物学》知识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教育者是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应时刻紧跟改革步伐,经过近几年新教材、新理念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里的原理和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实验的起因、过程与原理、规律的相互联系,如北师大版本七年级 上册第五章讲光合作用时,就“柳苗生长之迷”说起,从十七世纪前人们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生长的;而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的实验:用小柳树2.5kg,栽种到木通中,五年之间只浇雨水,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从而得出柳苗生长所需的物质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用玻璃罩里放⑴蜡烛和小鼠、⑵蜡烛和植物、⑶植物和小鼠,都在光下进行试验,结果⑴的蜡烛灭了,小鼠也死了;⑵和⑶里的植物和小鼠都正常的活着,从而证实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还要消耗水;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实验证实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利用。1897年科学家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
  “柳苗的生长之迷”被揭开,历时近三个世纪,六位科学家的无数次实验,才探究出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及实质,为后人的学习和认识做出了贡献。目前的教材中用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来证实光合作用的条件:必须在光下叶绿素才能形成并在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氧气和储能有机物。从而提示出光合作用的实质:①把简单的无机物转换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是物质转化过程;②把无机物制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光能转变成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是能量转化过程,从而证实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样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设疑、解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渐渐使学生具有实验探究能力。现在北师大版《生物学》新教材有近50%的演示实验、实验活动和探究实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中学生物知识范围内所要求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既在实验教学方面多想办法,应用“设疑”、“讨论”、“归纳”、“解疑”、“总结”,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现象与生物学联系紧密的方面进行教学,要能使学生理解所学实验的内容,掌握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能够分析实验过程,做出实验结论。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温度计等常用的实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根据要求灵活应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来验证有关的生物学事实。如: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动物的绕道取食”、“蚂蚁的通讯”是分别叫学生尝试探究设计并让学生理解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能解释实验现象,能够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并通过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在进行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中“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通过老师的提示、点拨,让学生分别探究出温度、湿度和营养基质作为变量进行探究,逐步得出“霉菌生长需要在温暖、潮湿、营养丰富的条件下长的快”的结论。
  在这些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注意把学生探究兴趣激发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得出较完整的探究结论,在这样教和学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说,生物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新课程中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 2005年6月第3版 责任编辑:姜涛
  [2]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材 2001年12月第1版 主编:朱正威 赵占良
  [3] 《中学生物学教学》 2005年第7期 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4] 《中学生物学教学》 2007年第3期 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收稿日期:2009-03-03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对搞好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提高目标教学效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化;目标效益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眺望新世纪美好前景时,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给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教育方法已难以适
期刊
从目前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结合自己从教以来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感悟来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主要有: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及课外作业量、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学校风气等方面。权且算作几点浅见,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共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 教育指导思想  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学校只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只重智育轻德育,只重课内轻课外,片面追求升学
期刊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和方法仍是制约历史学习的绊脚石,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这些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究一下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  1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备课,对学生的自学程度关注不够,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存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
期刊
【摘要】初中劳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训练,开发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使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反思劳技教学现状,存在缺失和遗憾: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方式不明、评价标准模糊等;二是目标达成率低,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目标相脱节,随意性很大;三是评价标准不确切,师生缺乏兴趣与动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劳技教学成了一潭没有源头的死水。笔者实施以“情境激趣——实践体验——评价多元”的“三部曲
期刊
【摘要】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大凡兴趣淡漠,有的在课上应付老师课下抛至脑后,好的也只是满足于掌握书本知识,考及格就行,以考试成绩衡量学习效果。中职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这些现象,是他们天生对英语就没有兴趣,还是已有的兴趣受挫而抑制了?在中职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终身受益,我们中职英语教师唯有再度培养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然而却是强大的力量。当一位学生对英语有兴趣时
期刊
【摘要】综观中国古代社会,在两千多年的自然经济形态下,中国历史上的赋役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四次显著的变化,即春秋鲁国的“初税亩”、唐中期的“两税法”、明中叶的“一条鞭法”与清初的摊丁入亩。 本文就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变迁原因、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进行探讨,希望对今天的赋税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赋役制度;变迁    China tradition society endow wi
期刊
宋代教育家胡瑗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所以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1]  孟子曾有这样的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按照这个说法,夏商周三代已经有了学校。但夏代学校再无其它记载,情况不详。商代学校有卜辞证明和补充,但详细情况我们仍然无法明了。周代学校则在各种典籍
期刊
【摘要】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渗透    Talk about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in teaching in sports  Deng Gui-fang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should never reach the
期刊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21世纪的体育教学影响之大。 “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提倡学生的各种主体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得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