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的,独立地灌输,而应是自然地、长期地渗透。使学法指导以理解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以应用为归宿,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学法观;原则;方法
纵观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中考试卷,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都是选自课外的美文、时文。而且分值占整个卷面的近三分之一,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就认为讲书面内容无多大意义,不如大量地做短文练习,以期能在中考的大海中捞到“针”,也可显示自己压题的能力之高。然而这样勤奋的结果,不但效率低,而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其实,随着信息量的剧增,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仅靠“苦”练是行不通的,要想获得长久的技能,教师就应当注重学法的指导。现就我个人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1 树立正确的学法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但在备课教学中,教师们只注重备教材、备教法。而忽略了备学法。尽管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再熟练,对内容设计得再新颖,学生也只是暂时性理解,如果把这种情形搬到别的短文中,就大眼瞪小眼了。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由此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的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最终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 树立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原则
2.1 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的原则。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和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开来研究的,但实质上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可见,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而获得的。好的教法又是保证好的学法的运用而选定的。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协调,才能改变过去那种单纯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研究的状况。
2.2 课堂讲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实施学法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在分析一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路或者分析文章的写法后,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如我教完星新一的《喂——出来》课后,归纳了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后,我又找来类似的文章让生讨论分析这一写法,并让生试着用这种写法编写故事,结果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才能让生体验到学法是否可行有效。是否更有效的转化为生的技能。
2.3 整体性与个体性结合的原则。整体指导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于全体学生,如在阅读中的圈点勾划法,评语法等对于所有学生都适合。但每个学生又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只有当学法指导与学生的特点、经验水平产生共鸣时,才能使这一方法发挥效益。所以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要有针对性地,使学法与学情相辅相成。
2.4 文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有效的学习都始于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你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排除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沟通学法指导的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环境和相关学习背景的指导渗透作用。
3 依据以上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3.1 目标定位法。在《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中,从阅读方法角度看“目标”提出了“朗读” “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等阅读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在标准中多次提到的三维目标中就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更应以此为导,多在方法的目标上下功夫。利用教给的方法实践和创新,得到我们的新的学习方法。
3.2 阅读自学法。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获的问题,从而引发新的思考。阅读自学法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比较法。我们在初中阶段掌握了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歌、说明文等多种文体的文章,在学法指导上也应不同,读记叙文时我们应把握记叙的要素、线索、记叙的事件,读说明文要把握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方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读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这样通过对照分析,就可以对不同文体采用相应的阅读步骤和方法。
3.4 公式套用法 从大量的做题中,我们发现一些题的答案以公式的形式来记就简单的多。如让概括短文的内容或中心时可写成“本文——通过对——的记叙,表扬了——精神。(赞扬了——品质、揭露了——实质)。又如在说明文教学中重点提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此,在说明文阅读中就常出现”某某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在回答时就说:不好,去掉了是说明——这与实际不相符。采用这些方法,学生就能较好的把握一些解题方法了。
3.5 质疑法。一篇文章包含内容很多,在有限时间内倘若学生自发质疑,可能造成广问而少得的结果,所以要教他们学会质疑。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可从这几处提问:(1)看课题质疑。(2)从重点词方面质疑。(3)从课文内容方面质疑。(4)从文体知识、结构层次方面质疑。(5)从句子方面质疑。(6)从对文章的写作特点、對人物的性格分析方面质疑。
光有“疑”还不行,解题的基本方法还要尽可能到短文中找答案。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到探究式的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来。如我们这次的中考试卷中阅读短文两篇共十小题。有两小题考查的文体知识占四分。理解重点句子占八分。比较句子的占四分。概括内容占四分。在文中找死答案占六分。长期采用质疑方法加上对中考题型的认真分析。学生拿上卷子丝毫没有压力感。
除此外,还有圈点勾划法、评点法、列表法、归纳法等,相信许多老师也都用过,这些方法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穿插使用。
收稿日期:2008-3-20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学法观;原则;方法
纵观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中考试卷,现代文的阅读理解都是选自课外的美文、时文。而且分值占整个卷面的近三分之一,所以大部分语文教师就认为讲书面内容无多大意义,不如大量地做短文练习,以期能在中考的大海中捞到“针”,也可显示自己压题的能力之高。然而这样勤奋的结果,不但效率低,而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其实,随着信息量的剧增,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仅靠“苦”练是行不通的,要想获得长久的技能,教师就应当注重学法的指导。现就我个人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1 树立正确的学法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所有老师的共识,但在备课教学中,教师们只注重备教材、备教法。而忽略了备学法。尽管教师对教材掌握的再熟练,对内容设计得再新颖,学生也只是暂时性理解,如果把这种情形搬到别的短文中,就大眼瞪小眼了。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由此看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的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最终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 树立科学有效的学法指导原则
2.1 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的原则。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和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开来研究的,但实质上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可见,好的学法是以好的教法为前提而获得的。好的教法又是保证好的学法的运用而选定的。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协调,才能改变过去那种单纯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研究的状况。
2.2 课堂讲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实施学法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在分析一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路或者分析文章的写法后,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如我教完星新一的《喂——出来》课后,归纳了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后,我又找来类似的文章让生讨论分析这一写法,并让生试着用这种写法编写故事,结果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才能让生体验到学法是否可行有效。是否更有效的转化为生的技能。
2.3 整体性与个体性结合的原则。整体指导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面向全体学生,适合于全体学生,如在阅读中的圈点勾划法,评语法等对于所有学生都适合。但每个学生又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只有当学法指导与学生的特点、经验水平产生共鸣时,才能使这一方法发挥效益。所以教师在进行方法指导时要有针对性地,使学法与学情相辅相成。
2.4 文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有效的学习都始于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你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排除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沟通学法指导的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环境和相关学习背景的指导渗透作用。
3 依据以上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
3.1 目标定位法。在《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中,从阅读方法角度看“目标”提出了“朗读” “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等阅读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在标准中多次提到的三维目标中就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更应以此为导,多在方法的目标上下功夫。利用教给的方法实践和创新,得到我们的新的学习方法。
3.2 阅读自学法。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获的问题,从而引发新的思考。阅读自学法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比较法。我们在初中阶段掌握了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歌、说明文等多种文体的文章,在学法指导上也应不同,读记叙文时我们应把握记叙的要素、线索、记叙的事件,读说明文要把握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方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读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这样通过对照分析,就可以对不同文体采用相应的阅读步骤和方法。
3.4 公式套用法 从大量的做题中,我们发现一些题的答案以公式的形式来记就简单的多。如让概括短文的内容或中心时可写成“本文——通过对——的记叙,表扬了——精神。(赞扬了——品质、揭露了——实质)。又如在说明文教学中重点提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此,在说明文阅读中就常出现”某某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在回答时就说:不好,去掉了是说明——这与实际不相符。采用这些方法,学生就能较好的把握一些解题方法了。
3.5 质疑法。一篇文章包含内容很多,在有限时间内倘若学生自发质疑,可能造成广问而少得的结果,所以要教他们学会质疑。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可从这几处提问:(1)看课题质疑。(2)从重点词方面质疑。(3)从课文内容方面质疑。(4)从文体知识、结构层次方面质疑。(5)从句子方面质疑。(6)从对文章的写作特点、對人物的性格分析方面质疑。
光有“疑”还不行,解题的基本方法还要尽可能到短文中找答案。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到探究式的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来。如我们这次的中考试卷中阅读短文两篇共十小题。有两小题考查的文体知识占四分。理解重点句子占八分。比较句子的占四分。概括内容占四分。在文中找死答案占六分。长期采用质疑方法加上对中考题型的认真分析。学生拿上卷子丝毫没有压力感。
除此外,还有圈点勾划法、评点法、列表法、归纳法等,相信许多老师也都用过,这些方法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穿插使用。
收稿日期:200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