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励学生大胆探究,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非朝夕之功,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能力。现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介绍一下,还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培养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师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二、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大胆地探索,努力尝试多种方法解题,作业中多种思路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动机。有了创新动力,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掌握创新思维。所以必须从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入手,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把人们的大脑看作是一个知识库,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书本知识的框框内。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解放学生,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才能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多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实验,有意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亲身去尝试,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边看书边思考,并开展讨论,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一节时,预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形状不同的教具,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并汇报自学结果,教师在一一归纳加深学生的理解形成概念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规律,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锻炼。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使学生达到在创新中求知,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这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宗旨。最后我呼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做一个教人发现真理的引导者、参与者,不要当一位奉送真理的使者,做一个教方法的教师,而不是教知识的教师。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培养出一批个性飞扬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让创新精神永存于你、我、他!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决非朝夕之功,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创新能力。现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介绍一下,还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培养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师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二、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大胆地探索,努力尝试多种方法解题,作业中多种思路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动机。有了创新动力,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掌握创新思维。所以必须从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入手,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把人们的大脑看作是一个知识库,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书本知识的框框内。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解放学生,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才能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多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实验,有意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亲身去尝试,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边看书边思考,并开展讨论,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一节时,预先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个形状不同的教具,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并汇报自学结果,教师在一一归纳加深学生的理解形成概念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规律,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锻炼。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使学生达到在创新中求知,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这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宗旨。最后我呼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做一个教人发现真理的引导者、参与者,不要当一位奉送真理的使者,做一个教方法的教师,而不是教知识的教师。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培养出一批个性飞扬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让创新精神永存于你、我、他!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