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试圖揭示中国初中教师与学生对英语课堂使用汉语所持的态度和信念,探索他们产生相关看法的原因,了解教师在所观测课堂中汉语的实际使用量和具体场合,并试图通过现场采访对教师与学生对于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希望使用汉语的场合和目的进行发掘。本研究发现汉语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运用,但缺乏牢固的信念和相应的指南。因此,在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系统、策略、合理地使用汉语的研究亟须加强。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 汉语使用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在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有关英语教学的争论则不断出现。其中,有关第一语言和英语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升温。尽管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依然对第一语言的使用持有反对意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第一语言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而且多数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二、文献综述
关于第一语言和英语教学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的使用及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的使用。但是考虑到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更多是老师,因此更多的研究集中于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语言的选择:第一语言还是目标语——英语。
注意力放在教学目标语——英语上的研究者们提倡最大限度地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他们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过多地使用第一语言会减少学生英语课堂上宝贵的目标语(英语)输入量。Cook(1991)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选择来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研学习过程中的输入量,因此,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练习目标语的机会。基于此点,他坚决反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因为那剥夺了学生的目标语输入量,并为课堂定下了不良基调。Krashen认为学习(与习得相反)毫无用处,从外语向第一语言的转换所扮演的角色也极其轻微。语言的习得仅仅发生于学习者与可理解的输入量的接触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中没有第一语言的位置,并且他进一步指出自然的学习过程应建立在交流的情景下使用目标语言而不使用任何母语的资源。Long(1985)指出,因为学外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母语的人,教室就成为最能接触目标语的地方,而教师则成为最娴熟的目标语使用者。Ellis(1984)也从语言相关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强调了使用目标语的重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课堂第一语言的使用上。他们强调的是学生获得目标语输入量的质量。Van Lier(1995)认为第一语言应该在课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据一定地位,因为假如运用得当,它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工具。Macaro(1997)也在观察了教师语言行使输出功能的几种方式后总结道:“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排除第一语言。”并且他发现教师第一语言主要用于讨论语言目标、解释语法、管理学生或发布活动指示。因而,他认为第一语言可以使用,但应局限于一定范围内。Turbull(2001)也赞成在外语学习中适当使用第一语言。他认为决定外语教学效果的不是语言的输入,而是语言的吸收。而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第一语言,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从而促进语言的吸收过程。Atkinson(1987)则列举了在外语课堂有限使用第一语言的三个理由:(1)学习者优先策略;(2)人文方法;(3)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因此,Atkinson建议在学习初期,5%的母语与95%的目标语的比例可能是最有效的。
而现今对教师目标语与第一语言使用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Schweers(1999)研究了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班级的35分钟样本记录。同时他也使用问卷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于第一语言使用的态度。结果他发现高达88.7%的学生认为第一语言应该用于二语习得过程中,而所有参与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使用了第一语言。Rolin-Ianziti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 汉语使用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现在英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有关英语教学的争论则不断出现。其中,有关第一语言和英语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不断升温。尽管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依然对第一语言的使用持有反对意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第一语言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而且多数师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二、文献综述
关于第一语言和英语教学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的使用及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语言的使用。但是考虑到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更多是老师,因此更多的研究集中于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语言的选择:第一语言还是目标语——英语。
注意力放在教学目标语——英语上的研究者们提倡最大限度地在英语课堂上使用英语。他们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过多地使用第一语言会减少学生英语课堂上宝贵的目标语(英语)输入量。Cook(1991)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些选择来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研学习过程中的输入量,因此,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练习目标语的机会。基于此点,他坚决反对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使用第一语言,因为那剥夺了学生的目标语输入量,并为课堂定下了不良基调。Krashen认为学习(与习得相反)毫无用处,从外语向第一语言的转换所扮演的角色也极其轻微。语言的习得仅仅发生于学习者与可理解的输入量的接触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中没有第一语言的位置,并且他进一步指出自然的学习过程应建立在交流的情景下使用目标语言而不使用任何母语的资源。Long(1985)指出,因为学外语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母语的人,教室就成为最能接触目标语的地方,而教师则成为最娴熟的目标语使用者。Ellis(1984)也从语言相关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强调了使用目标语的重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课堂第一语言的使用上。他们强调的是学生获得目标语输入量的质量。Van Lier(1995)认为第一语言应该在课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占据一定地位,因为假如运用得当,它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工具。Macaro(1997)也在观察了教师语言行使输出功能的几种方式后总结道:“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排除第一语言。”并且他发现教师第一语言主要用于讨论语言目标、解释语法、管理学生或发布活动指示。因而,他认为第一语言可以使用,但应局限于一定范围内。Turbull(2001)也赞成在外语学习中适当使用第一语言。他认为决定外语教学效果的不是语言的输入,而是语言的吸收。而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用第一语言,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法,从而促进语言的吸收过程。Atkinson(1987)则列举了在外语课堂有限使用第一语言的三个理由:(1)学习者优先策略;(2)人文方法;(3)对时间的有效利用。因此,Atkinson建议在学习初期,5%的母语与95%的目标语的比例可能是最有效的。
而现今对教师目标语与第一语言使用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Schweers(1999)研究了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班级的35分钟样本记录。同时他也使用问卷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于第一语言使用的态度。结果他发现高达88.7%的学生认为第一语言应该用于二语习得过程中,而所有参与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使用了第一语言。Rolin-Ianz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