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33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也要随之而有所改变.
  第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以学生的需求为本,要求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而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其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发展.
  第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重构,教师要走近学生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一名心理教师;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做一位贴心朋友;教师要以情育人,用心育人,做一名爱心型教师;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环境,做一名民主型教师. 这样做的目的是注重重构师生关系,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身心和谐地健康成长.
  第三,教师要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既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主要有:从讲学者到导学者的转变,从独奏者到合作者的转变,从课本知识的复述者到知识的构建者的转变,从课堂话语专断到课堂话语民主的转变,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等等. 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四,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和智慧型教师
  教师应积极开展研究,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从本体型教师向指导型教师的转变,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从接受型教师到开发型教师的转变,从单一型教师到复合型教师的转变. 教师之间互评共进,共同发展. 同时,新课程下的教学智慧应有提升:做智慧型教师,要求教师从经验型“教书匠”到“智慧型研究者”,让课堂成为艺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要成为谋略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好学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学习,怎样学习;课标、学生、教学反思,有效教学的三支柱要做好,通过认真钻研新课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面开展反思活动,在追问和反思中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课堂教学上要统筹安排,循序渐进,讲清思路,渗透方法,激励思考,适时总结,灵活渗透,优化作业,以有效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使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和智慧型教师.
  第五,新课程要求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
  因为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有千变万化,这需要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学生天赋的一面加以培养,多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快乐与发展,要让每个生命有无比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使任何一名学生在众多的特长门类中找到一点是同龄人或同班同学无法和自己相比的长处,在这一点上自己是“星”,是“家”,是“能手”,并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建立起自信的支点. 如“激励型管理策略”让学生拥有荣誉感,信任型管理策略可增加学生的自律感,宽容型管理策略可让学生和谐发展,如通过给学生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等,提高管理执行力等.
  第六,在新课程要求下,同样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于教育事业,勇于同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和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 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道,甘于奉献. 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 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 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第七,新课程要求有效地进行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 对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可做弹性要求,彰显个性,完善自我.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需要同样有高尚的道德,优秀的素质,教师的角色应该向多重化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发展和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多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其他文献
函数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四条主线之一,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而二次函数以其特有的丰富性质与其他基本初等函数自由组合形成复合函数,灵活自如地出现在高中数学的舞台上,用其灵活多姿的身份在函数家族中贯穿始终,成为高考中举足轻重的九种基本函数之一,其应用之广泛基本达到相关考点的四分之一,是令所有高考师生不可低估的,是具有初中知识身份却在高中不断逐层丰富的基本初等函数.不断丰富二次函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采欣赏,而应该从其在
数学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思考. 使学生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下,有深度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 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迁移、对比、反思等自主探索数学活动,让他们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思考方法.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引导迁移   迁移,可以引旧促新,拓展新知,也可“举一反三”、
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方法在简化研究对象、发展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当问题所给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根据对象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逐类进行研究和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解决整个问题.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用分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注重定理教学,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变式教学,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新事物的学习习惯,提出更一般的、更广阔的、更深刻的新问题和建立新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思维;暴露思维过程;变式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
乳制品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企业经营绩效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综合运用C2R-DEA模型和C2GS2-DEA模型对中国乳制品企业效率进行分析,发现乳制品企业总体效率
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的期待与一般哲学家不同,它不仅具有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同时也有方案的现实操作性。在马克思的论述中经常出现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及旧哲学的激烈批评,但就马克思
【摘要】数列的综合性问题往往涉及存在性、恒成立问题等,如果采用一般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形式复杂,本文通过几个例题介绍了特殊值法在解决此问题时的简便性.  【关键词】数列;特殊值法;存在性问题;恒成立问题  本文由一道高三模拟题引出,它是一道存在性问题,如下:  例1 (2010届南通二模)设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比为q,且q>0,q≠1.  (1)若a1=qm,m∈Z,且m≥-1,求证:数列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组织要素配置优化与组织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微观经济主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制度、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形成了关系个体、政
【摘要】总结在高等数学中求函数极限的几种常用方法,结合例题介绍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两个重要极限、等价无穷小代换法等七种求极限的方法.  【关键词】函数;极限;方法    求极限的方法很多,下面结合例题,将高等数学中求极限的方法归纳分类:  1.极限的四则运算法  为了能运用四则运算法求极限,往往需要作某些恒等变形或化简:如使用求和公式、求积公式、有理化、约分、三角函数的变换以及适量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