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辈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学会读语录的,那时有“一句顶一万句”的说法。不是吹牛,年轻时脑子好用,一部“小红书”,几乎倒背如流。后来被“专政”了,在“牛棚”里接受改造,每当用餐前,都要像教徒做祷告一般,叽里咕噜地背上几条,方准用膳。不过那叽里咕噜的声音,语焉不详,往往是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大相径庭。比如说,嘴上发声“万岁万岁万万岁”,心里想的竟然是“无罪无罪真的无罪”。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按今日说法“人要活得更有尊严”,那年代相去甚远。幸好“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看今朝,网民任逍遥。平心而论,时下顾网闻之的一些语录,言简意赅,恺恻入听,既发人深省,又可做箴言。从我的“笔记本”上,摘录两题,与知音者把玩共勉。
“坦诚地说,老百姓不满意的,就是有些官员的账面财产并不是很多,但是子女的财产非常多。”这句“语录”出自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两会”期间的发言,意指“很多腐败问题都是通过子女或亲属反映出来的”。
记得2004年的那“第一场审计风暴”,很是让老百姓高兴了些时日。2005年的酷夏时节,再次掀起“审计风暴”,依然震撼国人。诸如,“10户中央企业原领导受审计,领导决策失误高达145亿元,国有资产流失20亿元。竟然有9省、区公路改造重复报申获取中央补助13亿元”,上演了一场“层层骗,一直骗到国务院”的闹剧。后来李金华在中科院“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讲话,又雷出一些老百姓无法想象得出来的“恶政”行为。诸如“财政转移游戏”竟然“无人搞得清楚”;“渠道渗水堪忧”让人“百分之百”的无奈;“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导致“显规则不敌潜规则”。
想当年,李金华署长有句豪言壮语——“我们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至今言犹在耳。一向“惜墨如金”的朱镕基总理,很少为人题词,却给国家会计学院泼墨——“不做假账”。是年,朱总理勉励审计署当成为“廉政署,法制署、正气署”。李金华署长做到了!因之,他在老百姓的心中是一座山,“仁者乐山”之山。
“学术腐败行为已经演变成了‘癌症’,到了需要全国一起来整顿学风的时候了。”这是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义愤填膺的语录。葛教授在新闻界很有人缘,对采访者几乎是“有问必答”。用“癌症”比喻学术腐败,足见其严重性。据《中国青年报》对“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的调查,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竟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余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说多年来学术腐败接连不断,诸如臭名昭著的“核酸风波”、影响恶劣的“863项目申报黑幕”、明码实价的“假文凭”公开叫卖……。如此下去,国人心目中的“读书人”岂不成了“雅窃”的群体!早在几年前,曾看过一份具有权威的调查结论:科学家群体的名誉逐步下降。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是其重要原因。
“官本位”只能让博士变味。时下“中国的最大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倘若“官员”的“厚黑”与“博士”的“智慧”浑然一体,“试看天下谁能敌”?古人云,“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于是才有“治国必先治吏”的名言传诸后世。
李金华审计长2008年任职期满的“谢幕辞”坦言道,“财政的核心问题是公开。你公开了,人家才能指指点点;不公开,你说了人家也不明白,怎么提意见啊!”说的是财政,其实可宽泛地理解,只要干部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阳光政策”诚然是反腐倡廉的惟一良策。英国的一位名人说,“权力易于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窃以为这话讲的是一面;倘若是“阳光下的相对权力”,则可抑制“绝对的权力”,自然亦可有效地防治腐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按今日说法“人要活得更有尊严”,那年代相去甚远。幸好“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看今朝,网民任逍遥。平心而论,时下顾网闻之的一些语录,言简意赅,恺恻入听,既发人深省,又可做箴言。从我的“笔记本”上,摘录两题,与知音者把玩共勉。
“坦诚地说,老百姓不满意的,就是有些官员的账面财产并不是很多,但是子女的财产非常多。”这句“语录”出自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两会”期间的发言,意指“很多腐败问题都是通过子女或亲属反映出来的”。
记得2004年的那“第一场审计风暴”,很是让老百姓高兴了些时日。2005年的酷夏时节,再次掀起“审计风暴”,依然震撼国人。诸如,“10户中央企业原领导受审计,领导决策失误高达145亿元,国有资产流失20亿元。竟然有9省、区公路改造重复报申获取中央补助13亿元”,上演了一场“层层骗,一直骗到国务院”的闹剧。后来李金华在中科院“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的讲话,又雷出一些老百姓无法想象得出来的“恶政”行为。诸如“财政转移游戏”竟然“无人搞得清楚”;“渠道渗水堪忧”让人“百分之百”的无奈;“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导致“显规则不敌潜规则”。
想当年,李金华署长有句豪言壮语——“我们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至今言犹在耳。一向“惜墨如金”的朱镕基总理,很少为人题词,却给国家会计学院泼墨——“不做假账”。是年,朱总理勉励审计署当成为“廉政署,法制署、正气署”。李金华署长做到了!因之,他在老百姓的心中是一座山,“仁者乐山”之山。
“学术腐败行为已经演变成了‘癌症’,到了需要全国一起来整顿学风的时候了。”这是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义愤填膺的语录。葛教授在新闻界很有人缘,对采访者几乎是“有问必答”。用“癌症”比喻学术腐败,足见其严重性。据《中国青年报》对“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的调查,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竟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余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说多年来学术腐败接连不断,诸如臭名昭著的“核酸风波”、影响恶劣的“863项目申报黑幕”、明码实价的“假文凭”公开叫卖……。如此下去,国人心目中的“读书人”岂不成了“雅窃”的群体!早在几年前,曾看过一份具有权威的调查结论:科学家群体的名誉逐步下降。科学研究的不端行为是其重要原因。
“官本位”只能让博士变味。时下“中国的最大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倘若“官员”的“厚黑”与“博士”的“智慧”浑然一体,“试看天下谁能敌”?古人云,“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于是才有“治国必先治吏”的名言传诸后世。
李金华审计长2008年任职期满的“谢幕辞”坦言道,“财政的核心问题是公开。你公开了,人家才能指指点点;不公开,你说了人家也不明白,怎么提意见啊!”说的是财政,其实可宽泛地理解,只要干部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阳光政策”诚然是反腐倡廉的惟一良策。英国的一位名人说,“权力易于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窃以为这话讲的是一面;倘若是“阳光下的相对权力”,则可抑制“绝对的权力”,自然亦可有效地防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