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各有优劣。文章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来对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并把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置于这个划界标准中进行比较,找到它们各自的科学性和缺陷性,最终得出中医是“前科学”的结论。
关键词:中医;西医;科学性;比较
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最近烽烟再起,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三个:1、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西方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不属于科学体系,应该废除;2、认为中医是科学,而且是信息科学,应该大力弘扬;3、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但是中药具有科学性,应当废医存药。类似的争论持续时间已有百年之久,但时至今日仍然是无果而终。中医是我国古代的瑰宝,经过了几千年的沧桑传至今日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说明它有合理的地方存在。但是,如果用现代西方对科学划界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话,它却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的说中医或存或废。
中医这个概念产生于清末,是相对于从西方传人的医学而言的,所以它只是中国传统医学在地域上的一种表示方式。同样的道理,西医也只是地理位置上的一个相对称呼而已,指的只是中国以西的一种另外一种医学。二者是两种完全不相干的医学体系,它们的医学理论基础迥然相异。对中医做出评价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单以西医为参照系,仅从西医视角看待中医,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1、科学的划界问题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但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不是单纯的只采取一种方法,所以在一种理论形成的时候这些方法总是纠缠交织在一起没有严格界限的。要区分一种理论体系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是宗教的还是艺术的,就必须从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上去整体把握。
1.1 科学的本体论划界
科学自从从哲学的母体里脱离出来之后,就成为独立于哲学的一门学科,但与其它几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相比,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哲学研究“形而上学”的对象不同的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具体的自然现象。牛顿就曾经认为科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用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力,而后用这些自然力去论证其他现象。虽然科学和哲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生物进化论、能量守衡与转化定律、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可以上升到哲学(我们可以用“经验事实→科学定理和原理→化归更普遍的东西→哲学”的公式表示),但中医和西医一样,研究的对象都是肌体的病理、病因等自然现象,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游,中医仍是科学的。
1.2 科学的认识论划界
科学是可以经验的知识系统,它为我们提供一种“真”的判断,我们就是在不断的经验之中逐渐地接近真理,所以科学的认识是经验的。比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理论的正确是由理论的结论同人的经验的符合程度来判断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的过程。哲学则不同,它的认识是思辨的。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也不是关于自然客体的确切知识,而是提供一种关于世界的更一般和更本质的猜测。虽然中医研究的对象和西医一样也是肌体病变的自然现象,但中医认识病理的基础却是中国传统的辨证思想。中医认为人体生病是因为存在于人体的阴阳二象以及五行之间失去了平衡所致,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不可经验的、抽象的猜测。所以中医提供给我们的不是具体的确切知识,它的认识论相对于西医而言也是哲学意义上的。
1.3 科学的方法论划界
现代科学建立在数学和实验两大基础之上,所以它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确定性。科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对现象进行实验研究来达到的;科学的确定性是通过把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来实现的,这种结合使数学思维具有逻辑的本质,使逻辑的思维采用数学的形态,从而充分体现着科学思维的各个特征。科学的这些特征在西医理论体系里体现地淋漓尽致。中医对病理的研究比西医要抽象的多,是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辨证性思维,具有笼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通常是我们无法去经验的,因此更接近于哲学思维。但科学和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划界也不是绝对的,科学家们总是自不自觉地会运用到某些哲学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如牛顿从经验论出发建立了古典力学,爱因斯坦从唯理论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2、中西医理论基础比较
2.1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产生、发展、成熟于中国古代,所以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古代医学。更确切地说,中医是孕育于中国古代哲学之中的医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即以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整体地系统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系统,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一个整体,皆统一于与人体相对应的阴阳五行之中。人之所以会出现生老病死的现象,是因为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此消彼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阴阳之间、五行之内也是相生相克、互相抑制的,如果其中一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很可能就是由其他器官引发的,所以中医“头疼治脚”的方法是很普遍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中医是整体的辨证的看待身体的病变的理论,这也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之一。
另外,古代的医学大都源于“巫术”,中医也不例外。在古代,人类认识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是很有限的,所以很多不解之谜都归于某种神秘力量(阴阳的互动),这其中自然就含有很多迷信甚至是谬误。巫医便在这种复杂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上产生了,其后中医的发展完全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经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是真理、有效经验、谬误、迷信等等因素的大杂烩。
2.2 西医的理论基础
西医的文化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四根说”,它更重视具体物的材料。经过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的积累期以及文艺复兴的爆发期,西医完善的体系最终建立和发展起来。西医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运用的是实验、逻辑、数学等方法,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药学、病源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注重具体器官的病变,运用逻辑推理寻求病源、病理和解决方法,所以相对于中医来说,西医更加准确化和定量化。
2.3 中西医理论差异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差别很大,这里就包含很多关于中西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中医是用哲学的思维去认识和解释病理、病因,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去验证和总结从而形成中药去治疗疾病的活动,所以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一种实践;西医讲求的则是“对症下药”,它是运用严谨的实验验证、严密的逻辑推理、精确的数学定量去认识、解释以及治疗疾病的唯理性活动。二者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所以它 们的差异是历史性的,其实质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
3、中西医科学性比较
从科学的划界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医也含有科学的成分,只是相对于唯理性的西医而言,它的科学性还不完备,仍存在着很多缺陷。
3.1 中医的科学性和缺陷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整体观的指导下来认识和解释病理、病因的,它注重的是肌体各器官之间的系统性和关系性。但和西医相比,中医却忽视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定量标准,再加之它产生的文化背景,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中医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系统性、功能性和动态性方面。上面说过,人的肌体在中医看来统摄于阴阳五行之中,而人又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所以人体的各脏器、人自身、“天”这三者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被分为经络、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四大类,统一于人体,人又统一于大自然,它们之间是父系统与子系统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中医就是在这个系统之中运用阴阳互动,五行相克的动态观点从各个脏器的功能人手来认识和解释病理、病因的。中医的这些科学性在《内经》等典著作中体现的很充分。《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把人体的各器官按照各自的功能及其功能活动联系的规律分为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系统,这五者之间互为因果,构成一个生命活动的整体,人体的这五个脏器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也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中医相对于西医而言应该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缺陷主要有经验性、模糊性、不可验证性以及神秘化倾向等几个方面。中医是一种未脱胎于哲学的医学体系,它对病理、病因的认识和解释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角度人手,我们很难去认识、把握和验证,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它的医理大多也是先人们经验的积累,并通过记载代代相传至今的,所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另外再加之中医理论很难理解,并且经常和自然界紧密相连,这就产生了在患者患病的时候把自己的病情和“天”联系起来的现象,从而使得中医带有浓烈的神秘化倾向。因此,中医不具备现代科学所具有的证伪或证实的意义,往往也就不能获得现代科学的认同。
3.2 西医的科学性和缺陷
西医的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数理定量和严格的实验证实。西医把人体的各器官等同于机器的各零部件,把各生理功能等同于机械功能,如认为心如水泵,肺如皮囊等等。西医对病理认识和解释的方式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它先通过对具体的某个器官的认识来研究病理,然后再通过实验和数值对比来推理出现病症的真正原因。这种认识病理的方式比较公理化,它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应用演绎推理规则和数值定量分析,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了整个西医的理论体系。同时,这种方式也容易经验和证实,可操纵性也很强,所以被认为是“正统”的医学科学。
西医的缺陷也很明显,唯理性的逻辑推理和数值的定量分析导致的结果是静止的、割裂的认识和解释病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诱发病变的因素也有很多种,如果仅靠因果链条来推理出病因的话,西医在很多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西医于中医相比,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中西医的互补性
中西医各有优势,同时也很多不完备的地方。但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劣性刚好有互补的特性。中医缺乏的是西医的定量性和实证性:西医缺乏的是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性,中西可以在宏观上为西医更好的把握病理、病因;西医可以在微观上为中医更好的治疗病情,中药的天然无毒副作用可以为西药提供新领域;西药的高效性可以快速实现中医的价值性。
4、结 论
每一种理论体系都有其不完备的地方,都有待后人进一步的发展,从而逐渐完善它的。中医产生于中国古代,以哲学思想为其理论基础,是科学和哲学还没有完全分家时候的产物。和西医重分析、还原,强调推理和实验不同的是,中医更注重整体性、联系性和关系性。这种差异是历史史造成的,所以中医也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我们不能强求它也像西医那样精确和严密。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医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只是它还很不完善,仍处于科学的前阶段。所以笔者认为中医不是伪科学,而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前科学”阶段。
关键词:中医;西医;科学性;比较
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最近烽烟再起,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三个:1、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西方关于科学的划界标准,不属于科学体系,应该废除;2、认为中医是科学,而且是信息科学,应该大力弘扬;3、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但是中药具有科学性,应当废医存药。类似的争论持续时间已有百年之久,但时至今日仍然是无果而终。中医是我国古代的瑰宝,经过了几千年的沧桑传至今日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说明它有合理的地方存在。但是,如果用现代西方对科学划界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话,它却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的说中医或存或废。
中医这个概念产生于清末,是相对于从西方传人的医学而言的,所以它只是中国传统医学在地域上的一种表示方式。同样的道理,西医也只是地理位置上的一个相对称呼而已,指的只是中国以西的一种另外一种医学。二者是两种完全不相干的医学体系,它们的医学理论基础迥然相异。对中医做出评价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单以西医为参照系,仅从西医视角看待中医,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1、科学的划界问题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但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往往不是单纯的只采取一种方法,所以在一种理论形成的时候这些方法总是纠缠交织在一起没有严格界限的。要区分一种理论体系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是宗教的还是艺术的,就必须从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上去整体把握。
1.1 科学的本体论划界
科学自从从哲学的母体里脱离出来之后,就成为独立于哲学的一门学科,但与其它几种认识世界的方法相比,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哲学研究“形而上学”的对象不同的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具体的自然现象。牛顿就曾经认为科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用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力,而后用这些自然力去论证其他现象。虽然科学和哲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生物进化论、能量守衡与转化定律、相对论和量子论等都可以上升到哲学(我们可以用“经验事实→科学定理和原理→化归更普遍的东西→哲学”的公式表示),但中医和西医一样,研究的对象都是肌体的病理、病因等自然现象,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游,中医仍是科学的。
1.2 科学的认识论划界
科学是可以经验的知识系统,它为我们提供一种“真”的判断,我们就是在不断的经验之中逐渐地接近真理,所以科学的认识是经验的。比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理论的正确是由理论的结论同人的经验的符合程度来判断的。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的过程。哲学则不同,它的认识是思辨的。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也不是关于自然客体的确切知识,而是提供一种关于世界的更一般和更本质的猜测。虽然中医研究的对象和西医一样也是肌体病变的自然现象,但中医认识病理的基础却是中国传统的辨证思想。中医认为人体生病是因为存在于人体的阴阳二象以及五行之间失去了平衡所致,它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不可经验的、抽象的猜测。所以中医提供给我们的不是具体的确切知识,它的认识论相对于西医而言也是哲学意义上的。
1.3 科学的方法论划界
现代科学建立在数学和实验两大基础之上,所以它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和确定性。科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对现象进行实验研究来达到的;科学的确定性是通过把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来实现的,这种结合使数学思维具有逻辑的本质,使逻辑的思维采用数学的形态,从而充分体现着科学思维的各个特征。科学的这些特征在西医理论体系里体现地淋漓尽致。中医对病理的研究比西医要抽象的多,是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辨证性思维,具有笼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通常是我们无法去经验的,因此更接近于哲学思维。但科学和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划界也不是绝对的,科学家们总是自不自觉地会运用到某些哲学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如牛顿从经验论出发建立了古典力学,爱因斯坦从唯理论出发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2、中西医理论基础比较
2.1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产生、发展、成熟于中国古代,所以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古代医学。更确切地说,中医是孕育于中国古代哲学之中的医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即以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整体地系统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系统,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一个整体,皆统一于与人体相对应的阴阳五行之中。人之所以会出现生老病死的现象,是因为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此消彼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阴阳之间、五行之内也是相生相克、互相抑制的,如果其中一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很可能就是由其他器官引发的,所以中医“头疼治脚”的方法是很普遍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中医是整体的辨证的看待身体的病变的理论,这也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之一。
另外,古代的医学大都源于“巫术”,中医也不例外。在古代,人类认识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是很有限的,所以很多不解之谜都归于某种神秘力量(阴阳的互动),这其中自然就含有很多迷信甚至是谬误。巫医便在这种复杂的心理和认知水平上产生了,其后中医的发展完全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经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是真理、有效经验、谬误、迷信等等因素的大杂烩。
2.2 西医的理论基础
西医的文化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四根说”,它更重视具体物的材料。经过漫长的欧洲中世纪的积累期以及文艺复兴的爆发期,西医完善的体系最终建立和发展起来。西医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运用的是实验、逻辑、数学等方法,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药学、病源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注重具体器官的病变,运用逻辑推理寻求病源、病理和解决方法,所以相对于中医来说,西医更加准确化和定量化。
2.3 中西医理论差异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差别很大,这里就包含很多关于中西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中医是用哲学的思维去认识和解释病理、病因,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去验证和总结从而形成中药去治疗疾病的活动,所以它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一种实践;西医讲求的则是“对症下药”,它是运用严谨的实验验证、严密的逻辑推理、精确的数学定量去认识、解释以及治疗疾病的唯理性活动。二者由于产生的时代不同、所以它 们的差异是历史性的,其实质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
3、中西医科学性比较
从科学的划界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医也含有科学的成分,只是相对于唯理性的西医而言,它的科学性还不完备,仍存在着很多缺陷。
3.1 中医的科学性和缺陷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整体观的指导下来认识和解释病理、病因的,它注重的是肌体各器官之间的系统性和关系性。但和西医相比,中医却忽视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定量标准,再加之它产生的文化背景,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中医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整体性、系统性、功能性和动态性方面。上面说过,人的肌体在中医看来统摄于阴阳五行之中,而人又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所以人体的各脏器、人自身、“天”这三者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被分为经络、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四大类,统一于人体,人又统一于大自然,它们之间是父系统与子系统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中医就是在这个系统之中运用阴阳互动,五行相克的动态观点从各个脏器的功能人手来认识和解释病理、病因的。中医的这些科学性在《内经》等典著作中体现的很充分。《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把人体的各器官按照各自的功能及其功能活动联系的规律分为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系统,这五者之间互为因果,构成一个生命活动的整体,人体的这五个脏器功能活动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也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中医相对于西医而言应该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缺陷主要有经验性、模糊性、不可验证性以及神秘化倾向等几个方面。中医是一种未脱胎于哲学的医学体系,它对病理、病因的认识和解释更多的是从哲学的角度人手,我们很难去认识、把握和验证,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它的医理大多也是先人们经验的积累,并通过记载代代相传至今的,所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另外再加之中医理论很难理解,并且经常和自然界紧密相连,这就产生了在患者患病的时候把自己的病情和“天”联系起来的现象,从而使得中医带有浓烈的神秘化倾向。因此,中医不具备现代科学所具有的证伪或证实的意义,往往也就不能获得现代科学的认同。
3.2 西医的科学性和缺陷
西医的特点是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数理定量和严格的实验证实。西医把人体的各器官等同于机器的各零部件,把各生理功能等同于机械功能,如认为心如水泵,肺如皮囊等等。西医对病理认识和解释的方式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它先通过对具体的某个器官的认识来研究病理,然后再通过实验和数值对比来推理出现病症的真正原因。这种认识病理的方式比较公理化,它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应用演绎推理规则和数值定量分析,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了整个西医的理论体系。同时,这种方式也容易经验和证实,可操纵性也很强,所以被认为是“正统”的医学科学。
西医的缺陷也很明显,唯理性的逻辑推理和数值的定量分析导致的结果是静止的、割裂的认识和解释病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诱发病变的因素也有很多种,如果仅靠因果链条来推理出病因的话,西医在很多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所以西医于中医相比,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中西医的互补性
中西医各有优势,同时也很多不完备的地方。但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劣性刚好有互补的特性。中医缺乏的是西医的定量性和实证性:西医缺乏的是中医的整体观和动态性,中西可以在宏观上为西医更好的把握病理、病因;西医可以在微观上为中医更好的治疗病情,中药的天然无毒副作用可以为西药提供新领域;西药的高效性可以快速实现中医的价值性。
4、结 论
每一种理论体系都有其不完备的地方,都有待后人进一步的发展,从而逐渐完善它的。中医产生于中国古代,以哲学思想为其理论基础,是科学和哲学还没有完全分家时候的产物。和西医重分析、还原,强调推理和实验不同的是,中医更注重整体性、联系性和关系性。这种差异是历史史造成的,所以中医也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我们不能强求它也像西医那样精确和严密。但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医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只是它还很不完善,仍处于科学的前阶段。所以笔者认为中医不是伪科学,而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前科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