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Q =《北京青年》周刊L =李跃儿
为什么自认为对的教育方法不一定得到对的结果?
BQ:李跃儿芭学园,有爱有自由,而没有虐童事件。这里更关注儿童个体的气质类型和人类所共有的成长规律,与传统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是什么样的缘由让你打开“天眼”,从传统中走出呢?
L:我的孩子打开了我的双眼,他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爱学习,成绩不好,我一直认为是他自己不用功,不努力,而作为家长,打的,骂的,各种方法都用了,却没有效果,反而情况越来越糟,孩子越来越痛苦。一直到1995年,我从事业余教育15年了,而他也十多岁了,才突然意识到,原因可能不在他而在于我。我非常好奇,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能让孩子热爱学习,在幸福中学习的教育模式,在那个时候我发现了蒙特梭利教育,在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开始反思我眼前的教育。
BQ:反思到的问题是什么?毕竟有很多家长可能正在经历你曾经历过的那段迷茫时光。
L:我们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缺乏对人发展规律的了解,只是自然地认为“自己认为的”是对的,教育是教师和家长自然行为的流露,这个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教育应该是有目的的设计的,教育的环境叫做有准备的环境,教育的语言是为教育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有意义的语言,教育者是专门为帮助孩子发展而培养的专业人才,他们必须懂得孩子,而家长既是陪伴儿童的生活者又是教育者,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选择好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发展。如果家长不懂得孩子,不懂得教育,他们就会做出损害孩子发展的事情,如:有些家长喜欢把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说给自己的孩子听,要知道,扼杀一个人的快乐和自豪,这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环境与行动比说教更有效?
BQ: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引人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也均被提及,可是有了这份指南,家长和老师就一定能够做好吗?
L:这份指南从内容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关键是怎么执行。如果成人让3岁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给他们讲扶起摔倒的老奶奶就是爱,这就是刻板的。儿童是环境的产物,不是间接经验的产物,他是通过外显行为、通过身体的活动来影响这个世界和探索这个世界的,从而获得学习的能力。孩子要实现这一切发展的目标,必须在成人精心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教学大纲是方向,在这条路上,成人带着孩子是刻板地,形式化地走,还是带着爱和责任在走,最终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BQ:怎么做才不算破坏孩子的自主选择?
L: 叶圣陶曾抱着一只母鸡来上课,他手里抓着一把米强行按到鸡的嘴巴上让鸡吃米,母鸡不吃,于是他把母鸡放下,并随意将这把米撒在地上,课后,他让学生们观察,大家发现,在不觉中,母鸡已经把米全吃了。没有动物喜欢被强迫做任何事情,在我们有目标的情况下,更要重视人的本质和规律。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人格特质的建构,让教育成为儿童生命的助力。要让我们的孩子皮实,有力量,心理健康,有质疑的能力和解决疑惑的能力,有感受力,能遵守人类法则,有自己的立场,能够爱别人并被别人爱,有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而自豪。这些美好的人类特质需要6岁前建构,否则孩子越大形成这些基础特质就越难。
BQ:“强行”不是好办法,这让很多人有共鸣,但是应试选拔的模式还是把很多家长挟持了?
L: 成人让孩子背了很多字,但在生活中却什么都替孩子代劳,怕孩子将来上小学不适应,逼迫幼儿园把小学的东西拿来给需要建构人格基础的孩子学习,小学只有提高门槛,而这种提高只在于知识的层面,而不是人格特质方面。实际上人类发展所遇到的所有困难的坎儿都是能力成长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无法帮助孩子发展出作为支持一生生活的基础能力。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使自己的教育过程成为了破坏孩子学习欲望,破坏孩子自然发展规律的过程,要知道,人类生活不只是被选拔。
BQ:那么在幼儿阶段,怎样的环境和方法才是自然和正常的?如何避免走弯路呢?
L:向那些被证实了的成熟的教育学习,教育的引领者不应该只做“讲师”,而要成为“教练”。而具体的原则可以简单地说为: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他营造什么样的外在环境。根据你希望的特质,给孩子准备玩具,比如孩子喜欢美术,那就给他准备各种颜料,让他绘画,最好让有这方面特长的人来陪孩子玩。规定原则,不能打扰别人,用完东西要归位。在人类生活的领域中,任何一个方面都能拿来给孩子进行基础能力的建构。
为什么对“喜欢”说NO,对“爱”说YES?
BQ:来到芭学园,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在做饼干,有的在缝手工,有的在照顾娃娃,有的在看绘本……他们没有被统一的安排,却都自得其乐。可供发展的环境,并且和人能匹配,大抵就是这样吧?
L:这里的每个孩子都很忙,他们有充分选择的自由,大部分的玩具都由木工师傅用实木做成,布娃娃都是老师亲自缝制的,厨艺区的锅碗瓢盆都是真实的,孩子可以自己和面做饼干,户外有种植区,孩子们每天可以观察植物的成长,到了秋季每个班的老师都会带领孩子进行大型建造,比如用木板搭房子,用自己染的布做装饰……
BQ:这里的孩子也不怎么怕老师,他们都直呼你“大李”,我想如果没有充分的爱,他们不会这样,网络虐童事件在芭学园简直不可想象?
L:虐童事件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在芭学园,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孩子,爱孩子。我常说,“喜欢”是为了自己,而“爱”是为了孩子,真正的爱是意图加行动,要让孩子时时刻刻受到滋养,这样他们也会感受到,并逐渐学会创造性地吸取生活中的健康营养来滋养自己和身边的人。
为什么自认为对的教育方法不一定得到对的结果?
BQ:李跃儿芭学园,有爱有自由,而没有虐童事件。这里更关注儿童个体的气质类型和人类所共有的成长规律,与传统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是什么样的缘由让你打开“天眼”,从传统中走出呢?
L:我的孩子打开了我的双眼,他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爱学习,成绩不好,我一直认为是他自己不用功,不努力,而作为家长,打的,骂的,各种方法都用了,却没有效果,反而情况越来越糟,孩子越来越痛苦。一直到1995年,我从事业余教育15年了,而他也十多岁了,才突然意识到,原因可能不在他而在于我。我非常好奇,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能让孩子热爱学习,在幸福中学习的教育模式,在那个时候我发现了蒙特梭利教育,在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开始反思我眼前的教育。
BQ:反思到的问题是什么?毕竟有很多家长可能正在经历你曾经历过的那段迷茫时光。
L:我们大多数人的教育观念缺乏对人发展规律的了解,只是自然地认为“自己认为的”是对的,教育是教师和家长自然行为的流露,这个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教育应该是有目的的设计的,教育的环境叫做有准备的环境,教育的语言是为教育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有意义的语言,教育者是专门为帮助孩子发展而培养的专业人才,他们必须懂得孩子,而家长既是陪伴儿童的生活者又是教育者,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选择好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发展。如果家长不懂得孩子,不懂得教育,他们就会做出损害孩子发展的事情,如:有些家长喜欢把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说给自己的孩子听,要知道,扼杀一个人的快乐和自豪,这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环境与行动比说教更有效?
BQ:前一段时间,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引人关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也均被提及,可是有了这份指南,家长和老师就一定能够做好吗?
L:这份指南从内容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关键是怎么执行。如果成人让3岁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给他们讲扶起摔倒的老奶奶就是爱,这就是刻板的。儿童是环境的产物,不是间接经验的产物,他是通过外显行为、通过身体的活动来影响这个世界和探索这个世界的,从而获得学习的能力。孩子要实现这一切发展的目标,必须在成人精心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教学大纲是方向,在这条路上,成人带着孩子是刻板地,形式化地走,还是带着爱和责任在走,最终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BQ:怎么做才不算破坏孩子的自主选择?
L: 叶圣陶曾抱着一只母鸡来上课,他手里抓着一把米强行按到鸡的嘴巴上让鸡吃米,母鸡不吃,于是他把母鸡放下,并随意将这把米撒在地上,课后,他让学生们观察,大家发现,在不觉中,母鸡已经把米全吃了。没有动物喜欢被强迫做任何事情,在我们有目标的情况下,更要重视人的本质和规律。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人格特质的建构,让教育成为儿童生命的助力。要让我们的孩子皮实,有力量,心理健康,有质疑的能力和解决疑惑的能力,有感受力,能遵守人类法则,有自己的立场,能够爱别人并被别人爱,有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而自豪。这些美好的人类特质需要6岁前建构,否则孩子越大形成这些基础特质就越难。
BQ:“强行”不是好办法,这让很多人有共鸣,但是应试选拔的模式还是把很多家长挟持了?
L: 成人让孩子背了很多字,但在生活中却什么都替孩子代劳,怕孩子将来上小学不适应,逼迫幼儿园把小学的东西拿来给需要建构人格基础的孩子学习,小学只有提高门槛,而这种提高只在于知识的层面,而不是人格特质方面。实际上人类发展所遇到的所有困难的坎儿都是能力成长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无法帮助孩子发展出作为支持一生生活的基础能力。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使自己的教育过程成为了破坏孩子学习欲望,破坏孩子自然发展规律的过程,要知道,人类生活不只是被选拔。
BQ:那么在幼儿阶段,怎样的环境和方法才是自然和正常的?如何避免走弯路呢?
L:向那些被证实了的成熟的教育学习,教育的引领者不应该只做“讲师”,而要成为“教练”。而具体的原则可以简单地说为: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给他营造什么样的外在环境。根据你希望的特质,给孩子准备玩具,比如孩子喜欢美术,那就给他准备各种颜料,让他绘画,最好让有这方面特长的人来陪孩子玩。规定原则,不能打扰别人,用完东西要归位。在人类生活的领域中,任何一个方面都能拿来给孩子进行基础能力的建构。
为什么对“喜欢”说NO,对“爱”说YES?
BQ:来到芭学园,我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在做饼干,有的在缝手工,有的在照顾娃娃,有的在看绘本……他们没有被统一的安排,却都自得其乐。可供发展的环境,并且和人能匹配,大抵就是这样吧?
L:这里的每个孩子都很忙,他们有充分选择的自由,大部分的玩具都由木工师傅用实木做成,布娃娃都是老师亲自缝制的,厨艺区的锅碗瓢盆都是真实的,孩子可以自己和面做饼干,户外有种植区,孩子们每天可以观察植物的成长,到了秋季每个班的老师都会带领孩子进行大型建造,比如用木板搭房子,用自己染的布做装饰……
BQ:这里的孩子也不怎么怕老师,他们都直呼你“大李”,我想如果没有充分的爱,他们不会这样,网络虐童事件在芭学园简直不可想象?
L:虐童事件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在芭学园,对老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孩子,爱孩子。我常说,“喜欢”是为了自己,而“爱”是为了孩子,真正的爱是意图加行动,要让孩子时时刻刻受到滋养,这样他们也会感受到,并逐渐学会创造性地吸取生活中的健康营养来滋养自己和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