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本真,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la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西方哲人说,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我一直很欣赏这句话,因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知识,而是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素质和品质。而这些“剩下的东西”,诸如能力、思维、良好的素质品质,才是未来安身立命的资本,是一生最受益的东西。既然我们想多“剩下”一些受益终生的东西,那我们就不能不认真思考当下在学校所做的一切,因为,今天做的每一点都可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我们到底该做什么?该留给孩子一段怎样的童年记忆?
  “奠基教育”的提出
  五一小学始建于1954年5月1日,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高级干部子女寄宿制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了解放军光荣革命传统,各届学子不仅扎实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艺术、体育、劳动、科技等方面都有所造诣。回首五一小学办学历程,从上世纪50年代的“母爱教育”到60年代的“劳动教育”,从80年代的“自力更生”到90年代的“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无一不体现出“朴素”“沉静”“本真”的文化底蕴。2004年,我用“奠基教育”概括了这一传统,提出“为人生奠基”的理念。
  “奠基教育”的思想与内涵
  1.“奠基教育”的主体对象——“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整体与个体的统一,我们应既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面向学生的个体,根据学生个体的心智结构、性格差异、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发展特长。在未来社会里,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成为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以及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也有些人可能是普通劳动者,而决定着我们民族素质的正是这些普通劳动者,而不是少数精英。因此,基础教育相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应该具有独立的教育价值,那就是育人,而不是选拔,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是伯乐,而是园丁。伯乐是专门挑选千里马的,教师不应只挑选好学生来教,而应该像园丁一样对每个学生尽心尽职地去培养,引导他们学做人、学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相处,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因此,“奠基教育”思想是基于我们对小学教育独特价值的全面认识而提出的,同时秉持了基础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宗旨,其价值取向是彰显“人”的意义、地位和价值,体现出浓郁的人性关怀。
  2.办学理念所明确的功能定位——“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如同楼宇的基础,打得坚实,楼宇才能盖得高大。个体的基础打好了,他将来发展的空间才大。小学六年,无论是习惯养成还是性格塑造,在人的一生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五一小学的办学理念所明确的功能定位体现了对基础教育本质的回归。我认为小学教育虽具有基础性,但如果只理解为“双基”的夯实,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狭隘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道德习惯、自主的学习能力,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健康的身心素质。无论在人的哪一个阶段,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高度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将保护以及增强儿童体质的意识与措施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确保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基础,是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良好的道德习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即文明行为的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品德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六年的小学教育中严格要求、不断实践,使学生从知晓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切实做到“知行合一”,进而建立道德习惯,形成道德约束力,做到习惯成自然。
  自主的学习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学生走出学校,不再由教师传授知识,我们的学生是否还能自己学习?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从容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这些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不是机械地传授和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学习的本质,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3.办学理念所追求的目标取向——“幸福人生”
  五一小学的校徽犹如一颗饱满的发芽的种子,寓意五一小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犹如一颗颗充满幸福基因、能够传播幸福的种子。校徽形象地阐释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取向——“幸福人生”。
  2008年至2009年间,伴随海淀区“学校文化创建项目”“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合作项目”的研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应从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潜质开始,教师的责任就是呵护和培育学生的发展潜质,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当前,又不能失去对未来的洞察。
  我们认为,“奠基教育”的内涵在于唤醒人的智慧、释放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成长,点亮学生的幸福人生。因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奠基教育”的方向和核心内涵,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此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补充提出“幸福素养教育”思想,阐释了办学理念所追求的目标取向——“幸福人生”,解答了“如何奠基”的问题。我们认为,要实现“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既要考虑学生一生的幸福,也不能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因此,我们把“道德、健康、人文、科学、艺术”五种幸福素养作为“奠基教育”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幸福素养”课程体系,打造幸福高效课堂,探索实施“奠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育人特色。
  4.办学理念所崇尚的行动理念——“自主、多元”
  “奠基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自主、多元发展。
  自主发展。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体传记《种树郭橐驼》。人们赞叹郭橐驼能把树种得高大茂盛,而他认为自己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得以实现自身的习性,就能茂盛发展。种树与育人有着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奠基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如我们的校徽所阐释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是一颗与众不同的种子,我们就是要给予每一颗种子适宜的条件,营造一种发展的氛围,顺其自然,适当引导,在阳光、雨露和空气中,让它的潜在生命力充分展现出来,蓬勃幸福地成长。
  多元发展。人的兴趣各有所向,爱好各有所求,能力各有大小,将来的成就也各有千秋。因此,五一小学一直遵循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资源,积极探索科学而符合本校特点的的德育、教学、课程等策略方法,利用多彩的社团活动、多样的课程资源,使不同层面、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享受多元发展的空间,为全面而有个性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
  对“奠基教育”的坚守与反思
  叶澜教授在《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的文章中,用“魂”来形容素质教育在一切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指出素质教育的价值和着力点在于人的长远发展,在于基本素质,在于奠定基础,这些都与小学教育的对象——6至12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内在规律和精神价值是一致的。由此,我们提出的“奠基”理念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多年始终坚守奠基理念的重要原因。
  我常常想,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段旅途,那学生走进小学,就意味着开启了旅途的第一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慈母般的情怀为每个学生备好人生的行囊。就像出门上路,没有人会带上所有的家当,但人人都会带上最基本的东西,而小学阶段帮学生准备的正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终生有益的东西。
  编辑
其他文献
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解决好人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最基本的则是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尊重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对每个人的重视,是一种你重要、我重要、别人也很重要的一种生活态度。选择“尊重”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旨在从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格素质。20年来,从“尊重”这个基础性道德研究开启,“尊重”教育课题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围绕着“尊重”,进行了20年的不懈
虚拟资本是一个与现实资本相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天才的洞见到了刚诞生的证券化资本即资本新形态--“虚拟资本”,并探究其概念、产生、形式、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作
我们始终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开展“尊重”制度建设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将习惯养成的重点放在了质疑习惯的培养上,期望以此带动其他习惯的进一步养成。  1.明确培养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  让学生自主提问能体现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多种感官迅速专注于学习内容,是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是学生质疑精神、批判思维品质形成的前提与关键。在“十
近几年来市政工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其实用性和稳定性方面难以权衡。实证施工有别于建筑施工,仅有完整的图纸,严谨的态度,熟练的技术,并不能很好地表示出设计意图,或者说
在城市,差不多每个孩子人手一部手机,于是手机也跟随孩子进入了校园。操场上、楼道中经常能看到拿着手机的学生,甚至上课时,还有学生在玩游戏。“手机依赖症”已成为这个时代孩子们的通病。我们从手机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面对沉迷于手机的学生,教师们采用了多种举措“围追堵截”,但逐渐意识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往往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杜绝学生带手机入校又不太实际。如何让学生远离手机,至少在校园中不使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也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字、词、
从“自由”这一备受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出发,探讨它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法哲学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此问题,进而体悟
我们“尊重”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发现,史家小学的学生文雅有余,热情欠缺,表现在孩子们见到老师会像完成任务一样地说一句“老师好”,但对来宾则视而不见,见到辛苦为他们服务的保安、保洁人员也不打招呼,同学之间更不会主动问好。为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尊重”课题为依托,开展了“绽放笑容,大方问好”的尊重习惯的培养。  1.制定标准,营造氛围  学校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绽放笑容,大方问好”,要求学生每天进
当我开车经过加州圣路易斯奥比斯波的葡萄园山丘时,手机中的小型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与谷歌地图协同工作,提醒我前面就该转弯了.该应用程序使我确信:尽管由于施工会造成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