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教材的五分之二左右的比重,而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更是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何能让学生对文言实词感兴趣,如何能让学生无论在课内的学习还是在高考中,不再惧怕文言实词呢?本文探讨几种能高效解决文言实词的办法,让课堂教学和高考实现完美的结合。对现存的文言实词的教学进行思想意识和实际操作方面的一点补益。
【关键词】文言实词;高考;高效;方法;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23-01
在文言文教学中,既可以看到思想的原野,又能看到一株一株的文言字词的株苗。那么怎么能让古诗文的教学达到一个思想与字词最优的统一呢?进而发挥字词的工具性,而深入体会作者思想的精髓。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
一、加大课本中文言字词的句的归纳力度
“为言”是基础,“为文”要高度。“文本的语言”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选修课本的教学无疑会关注人文性。
高中生应从众多的文言选段中吸取养料。即学于课内,发展课外,获益于课外。如果离开了文言实词,古人的精神也随之消失。
课本中文言实词的归纳力度不强,为此,我给学生定做了一份学案,包括课前部分和课后部分,课前的部分目的在于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在一些重点字词上稍做停留,整体感知能深入一步。学生的预习也落到了实处。
课文讲解时,把重点的高考文言实词以成语,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渗透在课文中。当然,这也要求老师有深的高考文实的功底。老师的积累在此时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没有能力去驾驭,有没有源头活水,能不能将自己的“活水”导入学生的头脑。在信息获取容易的今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的的效率和新的切入角度就非常关键。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和在高考中出现的实词很深的积累和很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驾驭不好,文言文的课堂就会转化为实词讲解课。而文言实词消化吸收应渗透在各文章。“引”“负”就应于讲《廉蔺列传》时讲出,讲透。而“相”偏指一方和“儿已薄禄相”应在《孔雀东南飞》中讲清。而“谢”“适”等也要老师驾驭好。而在《陈情表》中就一定要把“慈父见背”和“相”偏指一方讲出来。
二、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经过时间淘洗的文言文,身上打着古化民俗文化的印迹,中国的文化有着惊人的连续性。古代的文化也会在某一瞬间再现。而学生为什么没有办法亲近这些优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教师重教参重教材,轻文化拓展。着眼于教参上所说的内容、关注教材上的选文,不能重视选文迁移,更不能重视经典篇目,文言文课堂就像池中的水、井中之蛙,没有了中国文明优秀文学的滋养,无法打开学生视野,看到的仍是一篇一篇文言的点,形不成面,形不成林,进入不了古代优秀的丛林中,当然也吸收不了文言文化的精华,提升自身水平的良好氛围了。
其次是高中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不熟悉。文史知识的隔离产生的厌倦,也是阻碍学生古文阅读的一大绊脚石。隋唐科举中殿试甲等的第一名叫做状元或状头,二等和三等的進士出身或同进士出,它们的第一名为传胪。
题名会即考中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曲江会即在曲江亭子举办的宴会。高中的人在名园游玩,游玩时就像在探采名花,所以又称为“探花使”。
三、渗透人文教育
古典诗文的精神内涵对高中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文中的情感取向,作者的人格品质无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跨越字词的障碍,让文言文这一蜀道不再是是难于上青天,而是一片坦途。学生应在古文化的熏陶中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课本中文章经过历史的淘洗,一定是古文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篇章中作者的精神世界,博大的情怀更是高中生成长的精神养料。也是中华悠悠传统中的文化精华。
如《滕王阁序》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李密《陈情表》“区区不能废远”,而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机智勇敢,《逍遥游》中庄子思想的自由,潇洒,烛之武的机智和勇敢。王羲之对生死不同于当时人的别样的感悟,生将有作为,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情感的丰富离不开优秀篇章的熏陶,在落寞的人生中,苏轼对儒道思想的调试,极度苦闷中的极度的挣扎,对自己精神的救赎。十二郎文的真挚情感。这是高中生的一场盛宴。
四、文言并重高度统一
首先,在触摸作者的思想时,加入高考文言实词的分析,可以从“诗眼”切入,用一个关键点带动对全篇内容的理解。如在《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坐”是指什么,学生在此处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坐下,但前面讲“蜀道高”又有什么作用呢。写动物过去的艰难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由“坐”一个字切入。逐层深入,慢慢地进入文章内容思想层面的分析。
其次,迅速进入文章思想中心,《陈情表》重点要从陈的什么情切入?围绕情字展开。《赤壁赋》中的“乐”都是解读作者思想的钥匙。而在一步步的引导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字词,同时注重品味和背诵并重。
最后,“绝知此事要躬行”,调动高中生已有的经验来解读思想。高中课本的文言文选文,情节紧凑,内容集中,在班内表演合适。这时,我们就应激发学生参与课本表演,学生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此外学生还会因为参与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如《鸿门宴》学生即兴表演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学生还自主加入了“垓下歌”、“乌江自刎”等细节。
让学生参与其中,突破传统教育,重视学生自学、质疑、自读的能力的培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25.
[2]王力,蒋绍愚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3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4-45.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4-26.
[5]王力.古代汉语1-3册[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198-199.
[6]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上)[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33-35.
[7]林西莉.汉字王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60-161.
【关键词】文言实词;高考;高效;方法;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123-01
在文言文教学中,既可以看到思想的原野,又能看到一株一株的文言字词的株苗。那么怎么能让古诗文的教学达到一个思想与字词最优的统一呢?进而发挥字词的工具性,而深入体会作者思想的精髓。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
一、加大课本中文言字词的句的归纳力度
“为言”是基础,“为文”要高度。“文本的语言”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问题。选修课本的教学无疑会关注人文性。
高中生应从众多的文言选段中吸取养料。即学于课内,发展课外,获益于课外。如果离开了文言实词,古人的精神也随之消失。
课本中文言实词的归纳力度不强,为此,我给学生定做了一份学案,包括课前部分和课后部分,课前的部分目的在于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在一些重点字词上稍做停留,整体感知能深入一步。学生的预习也落到了实处。
课文讲解时,把重点的高考文言实词以成语,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渗透在课文中。当然,这也要求老师有深的高考文实的功底。老师的积累在此时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没有能力去驾驭,有没有源头活水,能不能将自己的“活水”导入学生的头脑。在信息获取容易的今天,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的的效率和新的切入角度就非常关键。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和在高考中出现的实词很深的积累和很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驾驭不好,文言文的课堂就会转化为实词讲解课。而文言实词消化吸收应渗透在各文章。“引”“负”就应于讲《廉蔺列传》时讲出,讲透。而“相”偏指一方和“儿已薄禄相”应在《孔雀东南飞》中讲清。而“谢”“适”等也要老师驾驭好。而在《陈情表》中就一定要把“慈父见背”和“相”偏指一方讲出来。
二、深层次的文化拓展
经过时间淘洗的文言文,身上打着古化民俗文化的印迹,中国的文化有着惊人的连续性。古代的文化也会在某一瞬间再现。而学生为什么没有办法亲近这些优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首先教师重教参重教材,轻文化拓展。着眼于教参上所说的内容、关注教材上的选文,不能重视选文迁移,更不能重视经典篇目,文言文课堂就像池中的水、井中之蛙,没有了中国文明优秀文学的滋养,无法打开学生视野,看到的仍是一篇一篇文言的点,形不成面,形不成林,进入不了古代优秀的丛林中,当然也吸收不了文言文化的精华,提升自身水平的良好氛围了。
其次是高中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不熟悉。文史知识的隔离产生的厌倦,也是阻碍学生古文阅读的一大绊脚石。隋唐科举中殿试甲等的第一名叫做状元或状头,二等和三等的進士出身或同进士出,它们的第一名为传胪。
题名会即考中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曲江会即在曲江亭子举办的宴会。高中的人在名园游玩,游玩时就像在探采名花,所以又称为“探花使”。
三、渗透人文教育
古典诗文的精神内涵对高中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其文中的情感取向,作者的人格品质无疑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跨越字词的障碍,让文言文这一蜀道不再是是难于上青天,而是一片坦途。学生应在古文化的熏陶中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课本中文章经过历史的淘洗,一定是古文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篇章中作者的精神世界,博大的情怀更是高中生成长的精神养料。也是中华悠悠传统中的文化精华。
如《滕王阁序》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李密《陈情表》“区区不能废远”,而在《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机智勇敢,《逍遥游》中庄子思想的自由,潇洒,烛之武的机智和勇敢。王羲之对生死不同于当时人的别样的感悟,生将有作为,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情感的丰富离不开优秀篇章的熏陶,在落寞的人生中,苏轼对儒道思想的调试,极度苦闷中的极度的挣扎,对自己精神的救赎。十二郎文的真挚情感。这是高中生的一场盛宴。
四、文言并重高度统一
首先,在触摸作者的思想时,加入高考文言实词的分析,可以从“诗眼”切入,用一个关键点带动对全篇内容的理解。如在《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坐”是指什么,学生在此处容易把它理解成是坐下,但前面讲“蜀道高”又有什么作用呢。写动物过去的艰难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由“坐”一个字切入。逐层深入,慢慢地进入文章内容思想层面的分析。
其次,迅速进入文章思想中心,《陈情表》重点要从陈的什么情切入?围绕情字展开。《赤壁赋》中的“乐”都是解读作者思想的钥匙。而在一步步的引导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关注字词,同时注重品味和背诵并重。
最后,“绝知此事要躬行”,调动高中生已有的经验来解读思想。高中课本的文言文选文,情节紧凑,内容集中,在班内表演合适。这时,我们就应激发学生参与课本表演,学生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此外学生还会因为参与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如《鸿门宴》学生即兴表演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哙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学生还自主加入了“垓下歌”、“乌江自刎”等细节。
让学生参与其中,突破传统教育,重视学生自学、质疑、自读的能力的培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25.
[2]王力,蒋绍愚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3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4-45.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4-26.
[5]王力.古代汉语1-3册[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198-199.
[6]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上)[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33-35.
[7]林西莉.汉字王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