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i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这一点,现已初见成效。
  一、课前导语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能给学生留下悬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青藏高原一株柳》这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设计“导语”,这堂课的导入就很自然:“请同学们回忆课文来说一说在作者心目中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这个导语没有很花哨的语言,直奔主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接着顺着同学们的话往下问:“为什么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它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柳树“神奇”语句。老师的语言不多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语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想想我自己的课堂中的导语就感觉设计的成分多了些,通俗讲就是太花哨了,往往兜了一个大圈子才点到正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的钻研教材,把导语设计的更实用一些。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學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曾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一堂语文课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子”的品味,让学生品出味道。
  三、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辛苦、繁杂,班主任责任重大、工作难做。特别是在农村的初级中学,住校生多,班主任的工作更困难、责任更大,很多教师都不愿当班主任。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工作虽然难做,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是能够做好的。  一、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抑制力薄弱,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早恋、上网、打群架、喝酒、吸烟、逃课等现象在农村学校已不是新鲜
期刊
学生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是题目做着做着就卡住了。有一些是因为学过时间太长一时忘记了,但很多分明是刚学没多久,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而且自己是才进行了复习的,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两个原因。  第一,忘记解题步骤。  题目做着做着就突然想不起来下面该怎么做了。不按照解题的步骤来,而只是我行我素地去做,最终却吃尽了苦头,找不到头绪,只得放弃了事。这就好比放着旁边宽阔的大道不走,偏偏要去清理障碍,走一条坎
期刊
在我校,为提高教师授课的效率,提出了预学作业的基本要求:预学作业是基于学生能自己学的老师坚决不讲和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作准备而设定的,其目的有二,一是把学生能自己学的知识让学生先自己学,二是为了课时目标的达成做一些知识铺垫,因此强调其基础性,宜简单,不宜复杂。通过一年来的具体实践,按照学校对预学作业的要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预学作业,改变了学生平时依赖教师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现在,将预
期刊
导入是指施教者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将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基础与新(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正式教学过程的一种将教学艺术化的处理方法,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这个层面讲,导入成功与否,虽不能完全说可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但却可以决定一堂课的走向趋势。  导入的方式(或方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究竟孰优孰劣,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完全没有一个固定的评判标准。但倘若根据新
期刊
俗话说,“药到病除,言至心开”。通过谈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尽情述说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要求,反映自己的心理狀况。谈心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流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总是希望通过谈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而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复杂的,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是不同的,这样就使谈心具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并不由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教书育人的涵义也随之有了新的诠释,教师的职责已由先前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以人为本,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等更高要求的方向发展。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切实实施。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其工具性,又要
期刊
现在,很多人慨叹孩子难管、难教。这一现实,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更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任重道远。  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
期刊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我们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识字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尤其在经济腾飞的新时代,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也需要汉语拼音。因此,学好汉语拼音将受益终生。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一大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做好汉语拼音教学方面我有以下体会。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兴趣是学好某种知识,掌握某种技能的动力。一个人如果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一、师生互动,追求鲜“活”  1.激活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规定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现代阅读历年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是平等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阅读从中感受阅读的兴趣,以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德国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