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展开深入分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提出协同创新的教学改革路径,分别从跨专业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两个方面导入“共享与互生”的教学思想,对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展示设计;协同创新;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城市商业及公益展示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大量的展示、展览、展销、展厅等展示空间应运而生,无形中增加了市场对专业展示设计人才的需求,展示设计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现代展示设计不单纯与艺术相关,而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结合产品特征,运用视觉传达手段,并借助道具、设施、照明技术对展示空间环境进行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等再创造,旨在将产品信息有目的、有效率地传达给观众,所以要培养能够综合掌握展示设计的专业知识、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和把握现代展示设计趋势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和改革。
1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课程定位尚未形成融合性
目前,展示设计课程大多在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三个不同专业中跨专业开设,课程教学往往遵循各专业领域的设计流程和特点来进行。由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三个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创意思维体系方面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都不大相同,因而这三个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定位是有差异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注重展示空间的规划布局、空间氛围营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以及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培养;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则强调视觉传达表现优势,注重展示陈列、平面设计在空间上的展示传播效果;而工业设计专业是以培养既能设计良好的产品,又能充分展示产品的特征,具有工业设计专业素养的设计人才为目标的。然而在实际展示设计项目中,设计师不仅要掌握不同展示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采光照明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等技术,还要能够根据不同品牌、展品特点及用户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和企业文化宣传,达到品牌推广效果。所以展示设计课程应在应用型的大前提下,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上柔性设置,既要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又要体现课程的适用性、融合性。
1.2 实践教学中存在误区
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对当今展示设计趋势与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实际操作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目前在展示设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资源还处于较匮乏的状态,很多时候是由教师设定虚拟题目,学生只是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完成设计调研,创作过程不够严谨,最后按照本专业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教学效果相对脱离市场。还有一些院校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尝试,希望学生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但是,企业承担的展示设计项目是要严格履行合同要求的,甲方对项目完成的时间都有明确的限定,很难与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同步,客观上无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方案的推敲、演练。实际项目的设计要求有时也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对一般高校而言,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完成课堂教学并不具备可行性。
2 协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展示设计人才的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早在201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就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战略性计划。其核心就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校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共同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都活跃在科技前沿,并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展示设计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知识视野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将设计原理或新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能产生直接效益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与市场接轨,“协同创新”无疑是推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 “共享与互生”是展示设计课程协同创新的主要教学思路
3.1 跨专业协同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互生”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教学内容要从基础理论、形象策划、视觉传达、空间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创造性思维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融合,让学生摆脱本专业既有的思维模式,对设计项目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考量,从而掌握更多的方法,更全面地思考和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教学团队要加入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和企业导师,给课堂教学提供多元的学习视角,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更好地挖掘展示设计创意点、需求与设计目的。通过教学上的跨专业协同融合,可以把一个专业领域的设计语义运用到其他专业领域,使设计与不同行业在形式、工艺、材料上进行结合,以获得全新的设计语汇,实现更好、更新的设计创意,在知识的获取上从共享达到互生。
以“某品牌产品展示空间设计”实践课题为例,课程前期首先从挖掘“设计主题”开始,即如何寻找切入点、如何抓住创新点、如何立意、如何发散延展、如何组织策划等。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更习惯空间的设计思维,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多种思维模式的导入,通过跨专业协同补充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相关学科知识,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提高其在设计之初的创意策划能力。课程中期是围绕主题创意对品牌形象进一步深化,进行空间规划及界面设计。这一阶段由于外专业教师的加入,为课程带来了不同专业特色的新鲜血液,学生可以尝试跨专业的表达方式,对设计语言以及材料工艺进行深化设计,体现方案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课程后期则是空间模型搭建。这一过程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真实空间。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空间感的訓练,模型的制作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他们在平面设计基础上形成空间整体设计思维,激发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在空间设计领域的潜力。对于各阶段的学习验收,由跨专业协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及特邀企业导师联合打分与评价,将不同专业特性的综合评分渗透到每个阶段性的辅导中,帮助学生不断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全面的思考设计。 3.2 校企协同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互生”
高校和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通过校企协同创建的校内工作室、手工制作室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市场需求,并熟悉和经历从设计到施工、从图纸到材料工艺等实际工作过程,使课堂所学与市场接轨。同时还可以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起到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理论讲授+企业项目模拟教学”的改革思路,把企业项目、设计师引进课堂,模拟真实项目的情景进行设计演练,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互生”。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是要把所有的课题训练都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因为企业的实际项目实施过程很难和教学计划保持一致,存在诸多矛盾。而基于企业项目的模拟训练既能与市场接轨,又比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更安全、更便捷,教师还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增补、变更或重新设置项目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充分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某品牌产品专卖店设计”企业项目模拟课题为例。课程第一阶段,情境设计与任务布置。教师团队预先通过企业渠道和施工单位协助收集专卖店相关信息,包括项目的设计要求、场地的实测数据、空间及周边的环境图片或影像资料。然后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研究和选择,模拟更合理的项目情境,并编写出相关设计要求,布置设计任务。课程第二阶段,设计调研与主题创意。学生可以三人一组,按照实际项目的要求对产品特征、品牌文化和专卖店的位置、面积、功能要求及周边环境特点等背景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然后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性设计思维训练,激发主题创意,形成展示策划方案。课程第三阶段,方案研讨与深化提升。各小组基本完成设计方案初稿,由教师团队和企业导师点评研讨。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完善方案的空间设计、造型设计、流线设计、平面信息发布、多媒体互动等方面的创新性设计,并要求学生完成整体方案的效果图和施工图,撰写设计说明。课程第四个阶段,空间模型制作。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雪弗板、木板、亚克力、卡纸等材料搭建实体模型,将设计方案推进到三维空间。学生可以用模型这种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推敲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视觉体系、道具体系、照明体系等要素有机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总之,采用企业项目模拟教学的方式,既能利用企业资源使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又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生成创新成果,服务于企业,更符合“共享与互生”的教学理念。
4 结语
展示设计是一门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拓展和创新的应用型平台课,展示设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共享与互生”作为展示设计协同创新的教学思想融入課堂,有利于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其形成科学的设计思维,能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设计,激发创意,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牟琳.浅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及其教育现状[J].内江科技,2005,32(5):25.
[2] 朱淳,邓雁.展示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高彦彬.应用技术型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9).
[4] 范静.高职高专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
[5] 周佳慧.基于市场需求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3(12).
[6] 汤囡囡,刘棋芳,李胜.论差异化教学在高校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11).
[7] 吴小萱.培养设计的多维性思考方式——案例教学法在展示设计课程的应用[J].装饰,2010(10).
[8] 孙淦.浅谈展示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04).
作者简介:曹国章(1974—),男,文学硕士,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及景观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
关键词:展示设计;协同创新;方法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城市商业及公益展示活动得到蓬勃发展,大量的展示、展览、展销、展厅等展示空间应运而生,无形中增加了市场对专业展示设计人才的需求,展示设计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也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现代展示设计不单纯与艺术相关,而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结合产品特征,运用视觉传达手段,并借助道具、设施、照明技术对展示空间环境进行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等再创造,旨在将产品信息有目的、有效率地传达给观众,所以要培养能够综合掌握展示设计的专业知识、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和把握现代展示设计趋势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和改革。
1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1.1 课程定位尚未形成融合性
目前,展示设计课程大多在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三个不同专业中跨专业开设,课程教学往往遵循各专业领域的设计流程和特点来进行。由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三个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创意思维体系方面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都不大相同,因而这三个专业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定位是有差异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注重展示空间的规划布局、空间氛围营造、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以及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培养;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则强调视觉传达表现优势,注重展示陈列、平面设计在空间上的展示传播效果;而工业设计专业是以培养既能设计良好的产品,又能充分展示产品的特征,具有工业设计专业素养的设计人才为目标的。然而在实际展示设计项目中,设计师不仅要掌握不同展示空间的组织和界面处理、采光照明设计、材料与施工工艺等技术,还要能够根据不同品牌、展品特点及用户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和企业文化宣传,达到品牌推广效果。所以展示设计课程应在应用型的大前提下,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上柔性设置,既要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又要体现课程的适用性、融合性。
1.2 实践教学中存在误区
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对当今展示设计趋势与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实际操作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目前在展示设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资源还处于较匮乏的状态,很多时候是由教师设定虚拟题目,学生只是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完成设计调研,创作过程不够严谨,最后按照本专业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教学效果相对脱离市场。还有一些院校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尝试,希望学生能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但是,企业承担的展示设计项目是要严格履行合同要求的,甲方对项目完成的时间都有明确的限定,很难与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同步,客观上无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方案的推敲、演练。实际项目的设计要求有时也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对一般高校而言,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完成课堂教学并不具备可行性。
2 协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展示设计人才的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早在201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就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战略性计划。其核心就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校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共同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区共同组建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都活跃在科技前沿,并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展示设计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知识视野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将设计原理或新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能产生直接效益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与市场接轨,“协同创新”无疑是推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 “共享与互生”是展示设计课程协同创新的主要教学思路
3.1 跨专业协同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互生”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教学内容要从基础理论、形象策划、视觉传达、空间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创造性思维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融合,让学生摆脱本专业既有的思维模式,对设计项目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考量,从而掌握更多的方法,更全面地思考和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教学团队要加入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和企业导师,给课堂教学提供多元的学习视角,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更好地挖掘展示设计创意点、需求与设计目的。通过教学上的跨专业协同融合,可以把一个专业领域的设计语义运用到其他专业领域,使设计与不同行业在形式、工艺、材料上进行结合,以获得全新的设计语汇,实现更好、更新的设计创意,在知识的获取上从共享达到互生。
以“某品牌产品展示空间设计”实践课题为例,课程前期首先从挖掘“设计主题”开始,即如何寻找切入点、如何抓住创新点、如何立意、如何发散延展、如何组织策划等。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更习惯空间的设计思维,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多种思维模式的导入,通过跨专业协同补充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相关学科知识,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提高其在设计之初的创意策划能力。课程中期是围绕主题创意对品牌形象进一步深化,进行空间规划及界面设计。这一阶段由于外专业教师的加入,为课程带来了不同专业特色的新鲜血液,学生可以尝试跨专业的表达方式,对设计语言以及材料工艺进行深化设计,体现方案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课程后期则是空间模型搭建。这一过程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真实空间。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空间感的訓练,模型的制作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他们在平面设计基础上形成空间整体设计思维,激发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在空间设计领域的潜力。对于各阶段的学习验收,由跨专业协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及特邀企业导师联合打分与评价,将不同专业特性的综合评分渗透到每个阶段性的辅导中,帮助学生不断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全面的思考设计。 3.2 校企协同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互生”
高校和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通过校企协同创建的校内工作室、手工制作室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市场需求,并熟悉和经历从设计到施工、从图纸到材料工艺等实际工作过程,使课堂所学与市场接轨。同时还可以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起到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理论讲授+企业项目模拟教学”的改革思路,把企业项目、设计师引进课堂,模拟真实项目的情景进行设计演练,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互生”。强调实践教学并不是要把所有的课题训练都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因为企业的实际项目实施过程很难和教学计划保持一致,存在诸多矛盾。而基于企业项目的模拟训练既能与市场接轨,又比直接参与企业项目更安全、更便捷,教师还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增补、变更或重新设置项目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充分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某品牌产品专卖店设计”企业项目模拟课题为例。课程第一阶段,情境设计与任务布置。教师团队预先通过企业渠道和施工单位协助收集专卖店相关信息,包括项目的设计要求、场地的实测数据、空间及周边的环境图片或影像资料。然后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研究和选择,模拟更合理的项目情境,并编写出相关设计要求,布置设计任务。课程第二阶段,设计调研与主题创意。学生可以三人一组,按照实际项目的要求对产品特征、品牌文化和专卖店的位置、面积、功能要求及周边环境特点等背景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然后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性设计思维训练,激发主题创意,形成展示策划方案。课程第三阶段,方案研讨与深化提升。各小组基本完成设计方案初稿,由教师团队和企业导师点评研讨。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化完善方案的空间设计、造型设计、流线设计、平面信息发布、多媒体互动等方面的创新性设计,并要求学生完成整体方案的效果图和施工图,撰写设计说明。课程第四个阶段,空间模型制作。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雪弗板、木板、亚克力、卡纸等材料搭建实体模型,将设计方案推进到三维空间。学生可以用模型这种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推敲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视觉体系、道具体系、照明体系等要素有机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总之,采用企业项目模拟教学的方式,既能利用企业资源使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又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生成创新成果,服务于企业,更符合“共享与互生”的教学理念。
4 结语
展示设计是一门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拓展和创新的应用型平台课,展示设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共享与互生”作为展示设计协同创新的教学思想融入課堂,有利于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其形成科学的设计思维,能以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设计,激发创意,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牟琳.浅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及其教育现状[J].内江科技,2005,32(5):25.
[2] 朱淳,邓雁.展示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高彦彬.应用技术型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9).
[4] 范静.高职高专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
[5] 周佳慧.基于市场需求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3(12).
[6] 汤囡囡,刘棋芳,李胜.论差异化教学在高校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11).
[7] 吴小萱.培养设计的多维性思考方式——案例教学法在展示设计课程的应用[J].装饰,2010(10).
[8] 孙淦.浅谈展示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04).
作者简介:曹国章(1974—),男,文学硕士,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及景观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