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成绩中体验“欢乐”,从乐中发现“差距”。
【关键词】情境教学兴趣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1)1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一)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诱发兴趣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操作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诱发兴趣。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不等的人民币共1元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中要求: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创设竞争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拥有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讲授“8的认识”,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正确做出评价,增强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答对了,或答得很精彩,老师要从心底发出真诚的、恰如其分的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答错时,老师在指出他们错误的同时,激励他们,或者采用延缓评价的方法,让他们不至于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不断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从而对学习产生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有激励强化作用。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发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又能通过这种信息的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克服缺点,为争取全面发展而努力学习。对学生的作业要细心、公正地批改,多肯定,少否定,使学生从成绩中体验到“欢乐”,从乐中发现到“差距”,充满信心地去学习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早日走出数学苦旅。
三、设计典型的习题,巩固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总之,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那种通过反复灌输,强化作业,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忱向往的教学方法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市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关键词】情境教学兴趣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会这一抽象的知识。刚上课,我就给学生讲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1)1块。猴(2)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3)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会儿,学生都说:“同样多”。于是,我追问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完故事,而又百思不得其要领时,我说“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之下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使学生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一)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诱发兴趣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引起的。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操作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诱发兴趣。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不等的人民币共1元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中要求: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创设竞争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拥有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讲授“8的认识”,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正确做出评价,增强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学生答对了,或答得很精彩,老师要从心底发出真诚的、恰如其分的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答错时,老师在指出他们错误的同时,激励他们,或者采用延缓评价的方法,让他们不至于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不断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从而对学习产生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有激励强化作用。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发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又能通过这种信息的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克服缺点,为争取全面发展而努力学习。对学生的作业要细心、公正地批改,多肯定,少否定,使学生从成绩中体验到“欢乐”,从乐中发现到“差距”,充满信心地去学习知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早日走出数学苦旅。
三、设计典型的习题,巩固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我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总之,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那种通过反复灌输,强化作业,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忱向往的教学方法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市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