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了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于漪先生在《我和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因此,要谨防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将语文教死、或者由于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将语文“架空”“虚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轻视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渠道,它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最近几年,语文文本的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滥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用得好,有助于语文课教学,一是激发兴趣,二是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走入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必定先进,并且无所不能,多多益善。其实,教师如果过分依赖使用多媒体,终会导致学生感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的退化。多媒体应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唱主角的应是课本。
  2.过分重视对话,轻视文本研习。现在有一种倾向,由于强调“对话”,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往往拎出一两个与文本内容“若即若离”的问题,然后“荡开去”,频繁地展开所谓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但是,过多的小组讨论耽搁了学生研读课本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做练习代替学语文。受十多年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忽视“文本解读”,普遍存在着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的状况。实质是抛开文本价值,扔掉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起向导的作用。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其中一点,应是不让课堂活动脱离了文本规定性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语文形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对文本可以任意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也应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奥赛罗或者其他什么人,文本不应当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扭曲的东西。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不要缺乏实际操作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教学中心要从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缺乏实际操作。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提供材料的作文进行写作时重要的一步。把握好材料的内容和意义,选择恰当的议论角度,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审题立意作为决定材料作文优劣成败的第一步,就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材料主旨,正确审题立意呢?弄清学生在审题立意中存在的问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总结几次考试中的作文,选择一些题目来探究一下审题与立意存在偏差的原因,总结一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期刊
传统意义上的二轮复习,时间从3月下旬到五月中旬。因为学生的知识框架在一轮复习中已经建立,再加上这一段天气不冷不热,有利于学生学习,所以它是学生成绩提升的黄金时期。  在二轮复习阶段,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时刻关注学情的发展方向  二轮复习学生可能面临三种结果:一种是学生能将知识快速消化吸收,将技巧、方法灵活运用,在做题时能游刃有余,目无全牛,所以成绩提升很快;一种是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实践
期刊
平常语文教师都告诫学生,学习语文重在积累。其实早读就是一个很好的积累平台,但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够重视早读的使用。或放任自流,没有任何目的与要求;或应付校领导检查,让学生声音响亮,整齐朗读一些文章了事;或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抽查学生背诵。这些做法都不可取,如何才能让早读课发挥其最大功能呢?可以这样安排早读:  一、文言文理解的平台  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是学生语文成绩提高的障碍。大多数学生“望文言
期刊
古人养生有“六心”,谓“正心、靜心、清心、寬心、忍心、操心”;吾曰养德亦有“六心”,即“爱心、清心、诚心、信心、专心、宽心”。此六心从何而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便可。传统文化之“六心”是一杯沁人心脾的茶,对道德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每一个认真品尝的人都会齿颊留香。  一、爱心,以孝为先,仁慈博爱  孔夫子说,孝悌是一个人仁慈的根本。东汉的江革,于战乱中带着母亲四处逃难,孝义传遍邻里。太守为江革的孝顺所
期刊
从长远发展来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融于平常一点一滴的教学训练之中,以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我,充分体现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独立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思考  在学习中学会了思考,学生才不会一遇到问题想到的就是去找老师、找教学参考资料来获得答案,他们就会在拿到问题的第一时间去思
期刊
在高考中,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成,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结果,其实质则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  在教学《囚绿记》时,尝试把“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贯串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
期刊
面对高中的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推行,高中昔日的精英教育已面临巨大的挑战。学生数量的增加,整体水平的下降,后进生面的增加,给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打心眼里看不上,认为他们根本不是念书的材料,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其实,所谓的“后进生”,他们有许多地方是值得赞赏的:有个性,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教师要平等、公平地对
期刊
要想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真正互动,就应该把阅读与写作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能收到“双剑合璧,威力剧增”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注重各种知识的积累,在阅读时要注重“体验”和“欣赏”。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欣赏兴趣和表达冲动,写生活中的事,写实实在在的事,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感情。使阅读和写作不再是枯燥的“搜集”和“记录”,而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
期刊
一、审题技巧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