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了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于漪先生在《我和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因此,要谨防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将语文教死、或者由于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将语文“架空”“虚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轻视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渠道,它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最近几年,语文文本的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滥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用得好,有助于语文课教学,一是激发兴趣,二是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走入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必定先进,并且无所不能,多多益善。其实,教师如果过分依赖使用多媒体,终会导致学生感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的退化。多媒体应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唱主角的应是课本。
2.过分重视对话,轻视文本研习。现在有一种倾向,由于强调“对话”,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往往拎出一两个与文本内容“若即若离”的问题,然后“荡开去”,频繁地展开所谓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但是,过多的小组讨论耽搁了学生研读课本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做练习代替学语文。受十多年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忽视“文本解读”,普遍存在着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的状况。实质是抛开文本价值,扔掉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起向导的作用。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其中一点,应是不让课堂活动脱离了文本规定性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语文形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对文本可以任意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也应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奥赛罗或者其他什么人,文本不应当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扭曲的东西。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不要缺乏实际操作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教学中心要从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缺乏实际操作。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
一、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于漪先生在《我和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因此,要谨防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将语文教死、或者由于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将语文“架空”“虚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轻视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渠道,它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最近几年,语文文本的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滥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用得好,有助于语文课教学,一是激发兴趣,二是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走入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必定先进,并且无所不能,多多益善。其实,教师如果过分依赖使用多媒体,终会导致学生感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的退化。多媒体应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唱主角的应是课本。
2.过分重视对话,轻视文本研习。现在有一种倾向,由于强调“对话”,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往往拎出一两个与文本内容“若即若离”的问题,然后“荡开去”,频繁地展开所谓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但是,过多的小组讨论耽搁了学生研读课本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做练习代替学语文。受十多年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忽视“文本解读”,普遍存在着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的状况。实质是抛开文本价值,扔掉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起向导的作用。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其中一点,应是不让课堂活动脱离了文本规定性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语文形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对文本可以任意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也应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奥赛罗或者其他什么人,文本不应当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扭曲的东西。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不要缺乏实际操作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教学中心要从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缺乏实际操作。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