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桃花源,在海之南——读鲍十《天空下的岛》(评论)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xin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空下面有一个岛,在海之南,不为人知,我知……”沿着《天空下的岛》的题记,我们跟随鲍十进入他所创造的“桃花源”。
  在鲍十的前期创作中,最为主要的叙事空间是“屯”,而这一次,他将叙事空间进行了南移,选择了“岛”,这与他由东北平原到东南沿海的生活轨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屯”属于北方传统的乡村意象,主要依靠土地来获取生存资料,具有安定而传统的特征;“岛”属于南方特有的岛屿意象,主要依靠海洋来获取生存资料,具有游离不定的特征。相比较而言,“屯”这一北方乡村意象更贴近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安土重迁思想;“岛”坐落在海洋里,岛与岛、岛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不那么确定,甚至相邻的岛屿与大陆之间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文化上有一种独特的游离状态。《天空下的岛》人物就是生活在磐石岛这样的空间,磐石则具有安稳的特征,鲍十渴望从中发现如磐石气质的人和物,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倡导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这让我们想起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这素来是中国人世代推崇的精神天堂,具有理想性、虚构性、隐蔽性、纯洁性的特质,这些内涵与鲍十在《天空下的岛》中所描绘的“磐石岛”不谋而合。鲍十以非主流性的意识形态,将磐石岛作为桃花源的某些特征在海之南的载体,这种虚拟的精神表现在具象化层面的展开如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提出的“高贵谎言”的概念,引导“人”回归自然,追求尊严。
  磐石岛虽小,却拥有一个可以达成完整叙事空间的范围,可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含了小岛上人民生存所需的基本要素,以及为事件发生发展提供合理走势的可能性。这座小岛暂时还没有受到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过度沾染,整座岛屿呈现出一种清淡而又朴实的美感,难能可贵。小说中大城市的原型甚至街道、学校都有迹可循,但磐石岛的原型固不可考,这自然也是作者鲍十所希望的——用笔触架构出磐石岛的人与事充足的真实性,可以任人猜测揣摩,也可以寄托情感,但不能让读者真正寻觅与确定海岛的所在。小说重在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环境的描写,产生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虚构体系,使读者沉浸在阅读过程中,并与作者的主观引导贴合,共同完成所谓的真实感。这并非大隐之隐的逃避,而是自内向外求索,如同“桃花源”在当今现实社会中的具象化展示,用来安放现代人浮躁不安的魂灵。鲍十之所以选择了海岛,是相中了其与自身游离状态的契合元素,在小说《天空下的岛》中,磐石岛显现出“虚”“小”“净”“纯”的特点。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具备以上特点的叙事空间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又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符合道家学说中“柔弱处上”的观念:正因为其柔弱,能更好地保护、接纳、缓冲诸多人与事;正因为其具备的这些特征,构建了磐石岛这一整体的叙事空间,如同一个独立的寡民小国,至今受其庇护而呈现出古早淳朴的生活状态,包容尊重其他的人与事,以及躲避外界灾祸——在“桃花源”的内涵中则有迹可循。但与传统意义上桃花源故事不同的是,鲍十不仅让外人进入磐石岛,更让磐石岛的原住民走向外界,以及鼓励后代走得更远去寻找新的精神领土,一來一回的交错与不适,产生了富有层次的感情故事。
  如果说,磐石岛是一个承装珍宝的朴素的匣,那么海水便是包裹与收藏宝匣的蓝色布料,而卢韬,正是那位上下求索的寻宝人。这也体现了鲍十身上的隐逸倾向,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静之境,用这种“隐于市”的方式,书写平凡而不平凡的故事,没有博人一笑的调侃,只有对生命的全部敬意,肃穆庄严。
  主人公卢韬身上有着作者鲍十的影子——纵跨大半个中国,从北方来到南方的生活经历。卢韬在这里接受教育,拥抱爱情、拥抱了自认为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他曾经幸福,在这短暂的幸福中他拥有完满的三口之家;他曾经不幸,在这长久的不幸中他的妻子离开世间。但人生不会因此停步,快乐与痛苦的知觉恰恰证明着人存在的真实性。于是,卢韬不再激流勇进,不再执着于大城市的奔忙;他来到了磐石岛上,来到了妻子的出生之地、回归之所,与岛上的原住民相伴,与岛上的风土相伴,与天空海水相伴,选择了另一种区别于原本路径的生活轨迹。
  在磐石岛上有一位经营小店铺的德明阿伯,与卢韬相似的是,德明阿伯也失去了妻子,这样一南一北、年老与年轻的生命本当毫无相交,却突然有了一处明确的共同点。卢韬愿意在德明阿伯的旅店中居住,胜过前往大舅哥阿祥的家中居住,抛开其不愿打扰亲人日常家庭生活的原因,更重要的必然是相同的经历——有了相同的经历才有可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某种程度上而言,卢韬也像是德明阿伯形象的年轻化,德明阿伯不介意与卢韬这样一个“外地人”相谈,甚至可以说是十分乐意与卢韬交流,正如桃花源中的原住民对来客的招待,卢韬最终也选择留在了磐石岛。生命与生命总应当有一场合理的延续与交接,孤身一人且年老的德明阿伯已经无妻无子,而卢韬较为年轻,处在肢体康健头脑清晰的年龄,做出主动选择。
  主人公卢韬的妻子名为“尹海灵”,意为“隐藏在海水之中的灵魂”。尹海灵纯洁、灵动,她死后骨灰被丈夫卢韬带回并撒入海水,又“回到”磐石岛,形成轮回。尹海灵因慢性疾病死亡,隐喻纯净的生命到浑浊的世界被污染产生病变。尹海灵在遗书中说要回到从前,回到无忧无虑的真实中,回到她的本心。卢韬将妻子尹海灵的遗书读了无数遍,读到通顺无比,读到能够背诵,这该是何等的深爱。鲍十将自己的心声以尹海灵的遗书作为载体来进行颇具仪式感的书面化呈现,她也曾在大城市逗留却没能扎根,短暂的毕生在这一刻兜转回到了最原始的开端,与庄生之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的古老故事又产生了贴合。网络上流行过木心《从前慢》中的一段话: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由于过于稀罕,所以被拿出来反复言说。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如斯的恋爱值得艳羡,身心却逃不出钢筋水泥森林的束缚困扰,身体与精神的拉锯战痛苦无比。当卢韬要撒下尹海灵的骨灰时,阿祥说了一句话:“阿韬先别急着撒……码头里的水有脏东西……等下到了外面吧……”码头的水由于船只的靠岸而较为浑浊,如此细节都为阿祥所注意,可见全家人的心愿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一致的,一定让尹海灵洁净地来,洁净地去,不能让她再受到任何不够洁净的沾染。而卢韬与尹海灵的女儿卢心向,则取“心向往之”中的“心向”二字,承接着父母的愿望,从这一代延续至下一代,魂牵梦萦于磐石岛。虽然“心向”,却被送去了国外,这体现出一种矛盾性,但也产生了这一代对下一代的一把推力,促使其向外寻找新的桃花源。反观磐石岛,名为“磐石”,本质却像一块干净的海绵一般柔软。老子早在《道德经》中提到过类似的话: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座小之又小的岛上,台风过境也只伤其皮表,不损其根本,该立的树木还是立着,该留的苍蝇还是留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在岛上,他们像桃花源中的原住民一样能够“避秦时乱”,能够躲避杀戮和暴政。   卢韬与尹海灵不可能将女儿卢心向一生都留在磐石岛,退而求其次的方式也只有将她送出国门去。磐石岛是个适合隐居的场所,但不和谐的因素也会突然出现。郑国伟与磐石岛完全无关,一通指令击碎了卢韬的宁静,他既是卢韬的师兄,又是他的顶头上司,卢韬于情于理都不该进行抗拒。一直以来,卢韬的杂念教会他忍耐与让步,直到女儿卢心向说到“我忽然想,爸爸一离开,那里就只留下妈妈一个人了,她肯定会感到孤单的……妈妈好可怜啊……”这番天真无邪的话,才如同一记重锤痛打了卢韬的头颅。卢韬在摇摆中慢慢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心,他帮助德明阿伯看店,与岛上的居民交流,再到师兄郑国伟的步步紧逼,又使他留在磐石岛上的心思坚定了一步。他发现自己并不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岛上的人丝毫不会排斥他这样一个“外乡人”,他们对他略有所知,但无一不显现出友善而亲和的状态。卢韬由于没有按时回到工作岗位的缘故,遭到了郑国伟不留情面的斥责,人生的选择到了一个不得不走的三岔路口。但美石常须打磨,不经历风雨的卢韬,心境也不可能在此时达到澄明如水的地步。当量变积累达到质变,纠结成麻的思绪也被快刀斩开,在与自己斗争的过程当中,卢韬变得超脱,与曾经的自己进行了内心告解,重新寻找到生而为人的尊严。于是卢韬辞职,终于再一次回到了磐石岛,并决定再也不离开。
  在小说的结尾,卢韬口中缓慢地叨念着这样一句话:“海灵……女儿对我说,她担心你一个人在这里孤单……今后不会了,我已辞去了工作,就在岛上陪你……”也许在工作岗位上不辞劳苦是现代人对“好人”的一种标准,但在这里,在磐石岛上,卢韬可以做一个“真实的人”。卢韬停止奔忙,尹海灵不再孤独,彼此的灵魂都有了安放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出世并重,隐逸倾向尊重自我,不仅是一种精神渴望,也是一种审美态度,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是因为这种倾向能够在不同的层面上不断被丰富,进而达到长盛不衰。古代文人的隐逸倾向基本分为三层境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不仅如此,同时还怀揣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矛盾心理。事实上,令每一个有隐逸倾向的人都提升至“大隱”的境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鲍十提出了一种思路,对传统意义上的“桃花源”进行现代转换,构建出新时代的“桃花源”,给人精神以安稳,同时具备更强的接纳度,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危机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磐石岛简单淳朴如此,正是海之南的桃花源,具象而又抽象,有形而又无形。鲍十向读者们打开了一扇望向水天之间的窗户,在喧嚣的人世间铺开了静美的图卷,这个世界从来不妨在闲处观摩。“用行舍藏”是初级的处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才更高一招。当自己能够把握进退的“度”并以合理的态度做出选择,掉转头来,世人趋之若鹜孜孜以求的东西,左右不过如此。鲍十从来没有教给读者逃避现实的计划与方案,而是在引导读者寻找生命的尊严,与内心进行沟通达到告解,但这实在是容易令人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鲍十的行文多多少少受到汪曾祺的影响,由小入手,温和圆润,与大潮流的方向无关,却不失美妙的滋味。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正如从小人物、小事件的入手来展开一样来得纯朴简单。汪曾祺是吃中的行家,人人都要进食,口舌不可不动,如果想贯彻鲍十的理念,也用食物作比或许更能够贴合国人的领会:山珍海味固然可口,但往往是大厨手下的一道小葱拌豆腐分外鲜美。最简易的菜式才能体现众多食材中舍与用的顶峰。在身体上求隐,在精神上求简,唤醒自尊,重拾选择。天人的相融,最高的简单,就是极致。
  责编:李京春
其他文献
倾斜(小說)
期刊
布非步的诗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被“洁癖症患者”严格遴选的世界——那些不纯不美的意象和感觉都被剔除了,正如在《多余》一诗中,诗人直言的那样:“洁癖症患者更喜欢/孩童眼底纯净的底色。”也许是无心的一句,却也道出布非步的一个基本诗观,她对纯洁、纯净的癖好确实使她所有的诗都接近于瓦雷里意义上的“纯诗”理想。我在这里使用“接近于”这个词,是想特别强调,瓦雷里所谓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纯诗
期刊
鲍十温厚、内敛,话不多,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东北男人,喝酒的时候并不起哄,偶尔嘿嘿笑笑,他的眼睛亮晶晶的,你知道他心思明亮。他有自己的幽默方式,有次参加花城杂志赴零丁洋采风,一条小狗意外地跳上了我们的船,鲍十当即就决定收养。狗慢慢长大了,我们问他到底是什么狗,他答:中华田园犬。挺唬人的,赶紧找度娘,整个编辑部笑坏了。  鲍十是东北乡村的忠实书写者,他对那片土地上的民风民俗、历史掌故,对乡亲们的喜怒
期刊
那天我问小弟,天上的太阳是圆的还是方的?小弟眼睛一时看了别处,停了好一会儿才蛮有信心地笑着说:“方的。”他这么说,我亦不说他错,心里忽然有些凄楚。忽然又在心里埋怨起父母来,那时候,何不让他去读几天书?但一想,又替父亲在心里开脱,我这小弟,从小就没有站起来过,他的行动工具只是一个铁管凳子,他只能搬着它来来去去。很小的时候,他会很欢快地搬着凳子在地上爬,但绝对不能说那是跑,“咔嗒咔嗒”过来,“咔嗒咔嗒
期刊
鲍十温厚、内敛,话不多,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东北男人,喝酒的时候并不起哄,偶尔嘿嘿笑笑,他的眼睛亮晶晶的,你知道他心思明亮。他有自己的幽默方式,有次参加花城杂志赴零丁洋采风,一条小狗意外地跳上了我们的船,鲍十当即就决定收养。狗慢慢长大了,我们问他到底是什么狗,他答:中华田园犬。挺唬人的,赶紧找度娘,整个编辑部笑坏了。  鲍十是东北乡村的忠实书写者,他对那片土地上的民风民俗、历史掌故,对乡亲们的喜怒
期刊
印度洋上  假如现在就是死的时候,它也是最幸福的时候  因为我害怕我的灵魂此刻享有如此绝对的满足所以  在未来的未知命运里将不再有像这样的安慰了。  (《奥德赛》第2幕第1场)  清晨来得特别早,异国的天空  是凉薄的蓝;是怯懦者眼睛里的空旷  寻鲸的路上,海豚一队队跟着我们  的船只舞娘一样舞蹈,这些艺术家  内心也总是有一种远离此地,独自  漂荡到海面上去的感觉  哦,我原谅一切,原谅  无处
期刊
人物表  萧红(1911-1942),现代著名作家,分为童年(5岁)、前期(1932-1938)、后期(1941.12-1942.1)三角饰演;  萧军(1907-1988),现当代著名作家;  端木蕻良(1912-1996),现当代著名作家;  骆宾基(1917-1994),现当代著名作家;  鲁迅(1881-1936),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  许广平(1898-1968),鲁迅妻子,现当代
期刊
几年前,我在广东的中山市参加过一个小规模的文学活动,临近结束的时候,主持人拿出来一本留言簿,让每个人写一句话,我便写下了“写我想写的,写我能写的”这十个字。这并非我一时的灵感,而是我常常想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经常这样想呢?其实就是提醒自己,让自己心中有数。因为它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另一个问题:你对待写作的态度。  一个作家想写什么或者能写什么(也可说成是写作的出发点),无疑会涉及很多因素,其中包括作
期刊
深圳市大鹏新区位于深圳东南部,三面环海,东临大亚湾,西抱大鹏湾,遥望香港新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大鹏半岛又以其长达133.22公里海岸线,拥有奇山、岛屿、海蚀崖、礁石、沙滩、古树、红树林、白鹭等自然地貌物候景观。海积海蚀地貌发育丰满,海岛风光原始而自然宜人。这里是广东乃至全国海岸风光最优美的地段之一,曾上榜《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线”。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呼吁全社会尊
期刊
鲍十近年发表了《岛叙事》和《天空下的岛》,并表示将继续以海岛为背景创作一些南方气息的小说。可见,“海岛”已经成为鲍十继“村庄”之后另一个“写作的根据地”。他在写作过程中既建海岛,也修心岛,他渴望为自己和读者营造一块心灵家园。  纵观世界文学中的海岛小说,从几部极有特色的西方经典来看,《鲁滨逊漂流记》里的海岛书写是海洋民族勇于探索的性格写照,《蝇王》里的海岛书写是现代文明着眼人性的深刻反思,它们代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