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点拨教学很早就有体现,无论是国外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孟子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教育思想,但在中国开始盛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研究与推介,他认为:“所谓‘点’,就是点其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培养适应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故本文旨在通过巧妙点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科学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点拨拨云见日
点拨教学是什么?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其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培养适应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拨”云见日,引领学生感受真知
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带学生拨云见日,才能引领学生感受真知。
1、点其要害,拨其迷障。
蔡澄清老师认为:点其要害,拨其迷障,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通过点拨,拨开迷惘,排除故障,化难为易,拨疑为悟,豁然开朗。
九下的“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这一概念,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一内容,我采用的是游戏教学中的情境设置:自然界中的生物千奇百怪,那是什么在决定生物的进化呢?游戏一:在黑色背景下,放上黑色、灰色、白色三种颜色的桦尺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去捕捉,时间限定为15秒,记录下被捕捉的树木,再请第二名同学上去捕捉,然后进行比较,看看什么颜色的桦尺蛾被捕捉得最多。为了了解昆虫的后代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上述游戏的基础上再进行游戏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一张黑色的纸片做为背景,用事先备好的8个圆形黑白纸片(直径为1厘米)做为桦尺蛾,均匀地撒在黑色纸片上,每组备用圆形黑白纸片若干。游戏时,四个同学轮流做捕食者,一人一次只能捕捉一只,每捕四次做为一代,并统计剩余的桦尺蛾,同时补充幸存者的后代(一个幸存者产生一个后代)四代后游戏结束。(在游戏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黑色背景代表的是什么?黑白圆形纸片又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幸存者的颜色大体上与背景的颜色相似?幸存者要产生后代,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等等)
记录表格如下:
颜
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黑
白
各组汇报数据,分析数据的准确性,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解释。然后进一步归纳:什么是适者生存,什么是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最后归纳出自然选择的定义。
本课堂形式新颖、多样,虽然乱哄哄,但教师能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问题抛还回去,适当点拨,化除学生的疑难,再实战训练,顿时明朗,让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真知,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画龙点睛,举一反三。
蔡澄清老师认为: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方法。
如:对于力的合成,初中阶段虽然要求不高,但在初三的中考复习中,有很多同学都会做到相关的习题。其中有这么一道题:有两个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在大试管中,把这两个试管倒过来,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因为有好几个同学都问到这一道题,于是我决定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当我要将托住试管的那只手抽走时,让学生猜猜小试管会怎样,这一下不得了,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有的说会上升,有的说会下降,有的同学的解释还振振有词……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是上升。于是我进行了演示,结果却相反:小试管下降了。这时候又有同学提出:小试管为什么一定会下降?“它真的会下降吗?”我再次发问。“难道它还会上升?”很多同学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于是我又随即演示,结果又是相反的。“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那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呢?”有名同学提出了所有同学心中所想的问题。同学们都急切地等待老师的解答……这极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就这样,我让学生下了课。虽然学生有几分“愤恨”,但我心底却高兴着……本节课,从尴尬到兴奋,回到尴尬,再回到兴奋,是教师的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为本课画龙点睛,再一次让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真知。
(二)轻轻一“点”,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中
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点拨教学十分注重“激趣与得趣”,强调教学应注重學生心态的变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中。
1、巧用典故,“点”出意境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很强,教师若能借助一些科学小典故或一个美妙的传说来创设课堂情境,则能檫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并以此来打动学生,对教学效果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我借助了意大利著名的“屠狗洞”典故,讲述了化学家波曼尔的切身体验从而解释了“屠狗洞的秘密”,以此让学生产生了对二氧化碳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步入了学习情境中。又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古罗马帝国的一支庞大船队远征至红海时,突然他们的一艘最大的给养船着火了,大火很快就吞没了整艘船,由于是给养船,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但他们的最高统帅并不甘心,一心想查出起火的原因,从司令到伙夫,一个一个地查,最终确定竟然没有一个人点火,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大的一场火呢?难道真的是上苍认为他们这是一常错误的战争,于是点了一把火吗?每个人心中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呀,原因很简单……于是同学们就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很自然地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堂课,我用巧妙的典故设计了课堂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学习,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意境,美在学生的体验,美在学生内在的感受,让学生在美中收获了鉴赏。
2、巧用灯谜,“点”出生活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灯谜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科学课堂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若能将灯谜适时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必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热情,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体验到生活之美,鉴赏到生活之美。
《谜语大全》等书籍中都有很多与科学知识相关的谜语,在很多新课引入中都可以用到。如打离婚——绝缘,孔明的儿子拍照——小孔成像,景德镇——瓷(磁)场,俺大人不在家——电,山穷水尽——断路等等。但这些谜语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更实质的科学意义,故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智慧并引导他们编制一些谜语,突出科学知识的实质或特点。如:隐隐约约一副画,画中柳条却倒挂,你追我赶众少年,脚在上面头朝下——小孔成像;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电磁波;本为固体状,加热就不见,遇冷又出现,但为粉末状——升华和凝华;酸红碱蓝,中性为本色——紫色石蕊试液;摸不着,看不见,推着机器隆隆转,能驱寒冷送温暖,可使黑夜变白天——电能;吸毒变宝,放氧还生,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等。其实对于一些常见的、基础性的习题,也可以将其编成谜语,如:立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又如:有一杠杆真蹊跷,不计绳重和摩擦,已知物重和效率,必求动滑轮之重。这些谜语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这样的课堂,学生始终热情高涨,教学效果突出。不仅美化了教学情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精神和意义。可见,“美”能留住学生徘徊不定的目光,“美”是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故科学教师要挖掘生活之美,“点”出精神之美,把生活、意境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收获与鉴赏之中。
3、巧用实验,“点”出教学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广泛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动脑来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一点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因为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堂化学课,故要想办法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点”出化学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于是,一走进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学习化学,变化世界。只见学生们马上高昂起了头,精神抖擞。“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学吗?”我问道。“不知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氢气球放开手,只见它很快就飞到了天花板那。“知道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吗?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飞吗?”说完,我给全班每个同学派发了一个气球,同学们用嘴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有部分同学就在下面小声讨论原因,我只是听听,笑而不答,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然后,我又拿出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用吸管向里面吹气,只见澄清的石灰水变成了一杯“牛奶”。学生们异常惊奇,注意力高度集中。紧接着我又变了个魔术,把无色的酚酞滴入到了氢氧化钠中,溶液由无色变成了红色。一系列的实验,把学生的兴奋点推向了高潮。此时我抓紧时机告诉学生: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就要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而我,将引领你们步入化学之门……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
这样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之中,同时也点出了化学课堂之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点”出无穷,让师生随机应变。
实施点拨教学要将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改为学生主动学,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1、 利用错误型资源,让教师随机应变。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认知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必然对很多知识产生一些错误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合理地对一些问题、偏差进行判断,以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
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由于在课堂上眼睛的失误,我拿了一瓶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收集到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结果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到了澄清的石灰水中时,并没有看到与预期相同的现象。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大胆地进行了猜测:老师,是不是你拿的试剂过期了?是不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几个胆大的学生跑上了讲台,把我所用的试剂检查了一遍:老师,你拿错了盐酸!“原来如此!”我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马上进行了自我批斗一翻,同时告诫学生: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做实验一定要一丝不苟。当然,通过这次错误的演示,学生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药品印象更深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利用错误型资源, “点”出无穷,随机应变,让学生在错误中感受到了真知,也促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 利用开放型资源,让学生随机应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看、练。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种仅仅培养模仿能力的教学形式在我和学生之间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简易器材:一个圆柱形平底玻璃杯、一块硬纸片、若干个充了空气的气球、一块海绵和一桶水。利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三个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发生现象
示例:两个气球 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双手挤压挨在一起的气球 两球发生形变
1
2
3
在课堂上,学生对这类试题,还有一题多解或是一题多变等形式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在比较沉闷的课堂上,若能适当引用此类试题,能大大调节学生的脑部神经,令他们很快兴奋起来。记得我在讲解此类试题时,连一向胆小内向的小女生都举起了手,这当然也令我兴奋不已。可见,此类试题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故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开放性试题的優势,因为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展现了学生的才华;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可见,点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堂灌,而是相机诱导,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理论知识等,从多方面选用创新的、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科学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蔡澄清•语文教学通讯[M] •山西: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5] 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印•《教育信息资料》,第5、7、10辑
关键词:点拨拨云见日
点拨教学是什么?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其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培养适应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拨”云见日,引领学生感受真知
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带学生拨云见日,才能引领学生感受真知。
1、点其要害,拨其迷障。
蔡澄清老师认为:点其要害,拨其迷障,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出难点,通过点拨,拨开迷惘,排除故障,化难为易,拨疑为悟,豁然开朗。
九下的“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这一概念,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一内容,我采用的是游戏教学中的情境设置:自然界中的生物千奇百怪,那是什么在决定生物的进化呢?游戏一:在黑色背景下,放上黑色、灰色、白色三种颜色的桦尺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去捕捉,时间限定为15秒,记录下被捕捉的树木,再请第二名同学上去捕捉,然后进行比较,看看什么颜色的桦尺蛾被捕捉得最多。为了了解昆虫的后代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上述游戏的基础上再进行游戏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一张黑色的纸片做为背景,用事先备好的8个圆形黑白纸片(直径为1厘米)做为桦尺蛾,均匀地撒在黑色纸片上,每组备用圆形黑白纸片若干。游戏时,四个同学轮流做捕食者,一人一次只能捕捉一只,每捕四次做为一代,并统计剩余的桦尺蛾,同时补充幸存者的后代(一个幸存者产生一个后代)四代后游戏结束。(在游戏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黑色背景代表的是什么?黑白圆形纸片又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幸存者的颜色大体上与背景的颜色相似?幸存者要产生后代,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等等)
记录表格如下:
颜
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黑
白
各组汇报数据,分析数据的准确性,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解释。然后进一步归纳:什么是适者生存,什么是有利变异与不利变异,最后归纳出自然选择的定义。
本课堂形式新颖、多样,虽然乱哄哄,但教师能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问题抛还回去,适当点拨,化除学生的疑难,再实战训练,顿时明朗,让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真知,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画龙点睛,举一反三。
蔡澄清老师认为: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这是实施点拨教学的主要方法。
如:对于力的合成,初中阶段虽然要求不高,但在初三的中考复习中,有很多同学都会做到相关的习题。其中有这么一道题:有两个相差很小的试管,在大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在大试管中,把这两个试管倒过来,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因为有好几个同学都问到这一道题,于是我决定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当我要将托住试管的那只手抽走时,让学生猜猜小试管会怎样,这一下不得了,同学们都议论纷纷,有的说会上升,有的说会下降,有的同学的解释还振振有词……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是上升。于是我进行了演示,结果却相反:小试管下降了。这时候又有同学提出:小试管为什么一定会下降?“它真的会下降吗?”我再次发问。“难道它还会上升?”很多同学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于是我又随即演示,结果又是相反的。“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那到底是上升还是下降呢?”有名同学提出了所有同学心中所想的问题。同学们都急切地等待老师的解答……这极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就这样,我让学生下了课。虽然学生有几分“愤恨”,但我心底却高兴着……本节课,从尴尬到兴奋,回到尴尬,再回到兴奋,是教师的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为本课画龙点睛,再一次让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真知。
(二)轻轻一“点”,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中
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点拨教学十分注重“激趣与得趣”,强调教学应注重學生心态的变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中。
1、巧用典故,“点”出意境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很强,教师若能借助一些科学小典故或一个美妙的传说来创设课堂情境,则能檫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并以此来打动学生,对教学效果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我借助了意大利著名的“屠狗洞”典故,讲述了化学家波曼尔的切身体验从而解释了“屠狗洞的秘密”,以此让学生产生了对二氧化碳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步入了学习情境中。又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古罗马帝国的一支庞大船队远征至红海时,突然他们的一艘最大的给养船着火了,大火很快就吞没了整艘船,由于是给养船,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但他们的最高统帅并不甘心,一心想查出起火的原因,从司令到伙夫,一个一个地查,最终确定竟然没有一个人点火,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大的一场火呢?难道真的是上苍认为他们这是一常错误的战争,于是点了一把火吗?每个人心中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呀,原因很简单……于是同学们就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很自然地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堂课,我用巧妙的典故设计了课堂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学习,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意境,美在学生的体验,美在学生内在的感受,让学生在美中收获了鉴赏。
2、巧用灯谜,“点”出生活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灯谜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科学课堂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若能将灯谜适时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必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热情,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体验到生活之美,鉴赏到生活之美。
《谜语大全》等书籍中都有很多与科学知识相关的谜语,在很多新课引入中都可以用到。如打离婚——绝缘,孔明的儿子拍照——小孔成像,景德镇——瓷(磁)场,俺大人不在家——电,山穷水尽——断路等等。但这些谜语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更实质的科学意义,故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智慧并引导他们编制一些谜语,突出科学知识的实质或特点。如:隐隐约约一副画,画中柳条却倒挂,你追我赶众少年,脚在上面头朝下——小孔成像;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电磁波;本为固体状,加热就不见,遇冷又出现,但为粉末状——升华和凝华;酸红碱蓝,中性为本色——紫色石蕊试液;摸不着,看不见,推着机器隆隆转,能驱寒冷送温暖,可使黑夜变白天——电能;吸毒变宝,放氧还生,白天工作,晚上休息——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等。其实对于一些常见的、基础性的习题,也可以将其编成谜语,如:立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又如:有一杠杆真蹊跷,不计绳重和摩擦,已知物重和效率,必求动滑轮之重。这些谜语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之中。
这样的课堂,学生始终热情高涨,教学效果突出。不仅美化了教学情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精神和意义。可见,“美”能留住学生徘徊不定的目光,“美”是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故科学教师要挖掘生活之美,“点”出精神之美,把生活、意境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收获与鉴赏之中。
3、巧用实验,“点”出教学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广泛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动脑来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一点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因为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堂化学课,故要想办法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要尽量“点”出化学之美,让学生收获于鉴赏之中。于是,一走进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学习化学,变化世界。只见学生们马上高昂起了头,精神抖擞。“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学吗?”我问道。“不知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氢气球放开手,只见它很快就飞到了天花板那。“知道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吗?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飞吗?”说完,我给全班每个同学派发了一个气球,同学们用嘴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有部分同学就在下面小声讨论原因,我只是听听,笑而不答,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然后,我又拿出一杯澄清的石灰水,用吸管向里面吹气,只见澄清的石灰水变成了一杯“牛奶”。学生们异常惊奇,注意力高度集中。紧接着我又变了个魔术,把无色的酚酞滴入到了氢氧化钠中,溶液由无色变成了红色。一系列的实验,把学生的兴奋点推向了高潮。此时我抓紧时机告诉学生: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就要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而我,将引领你们步入化学之门……后面的教学就水到渠成。
这样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之中,同时也点出了化学课堂之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点”出无穷,让师生随机应变。
实施点拨教学要将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改为学生主动学,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1、 利用错误型资源,让教师随机应变。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认知要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必然对很多知识产生一些错误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合理地对一些问题、偏差进行判断,以激发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
如在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中,由于在课堂上眼睛的失误,我拿了一瓶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收集到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结果将收集到的气体通入到了澄清的石灰水中时,并没有看到与预期相同的现象。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学生,学生们都大胆地进行了猜测:老师,是不是你拿的试剂过期了?是不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几个胆大的学生跑上了讲台,把我所用的试剂检查了一遍:老师,你拿错了盐酸!“原来如此!”我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马上进行了自我批斗一翻,同时告诫学生: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做实验一定要一丝不苟。当然,通过这次错误的演示,学生对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验药品印象更深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利用错误型资源, “点”出无穷,随机应变,让学生在错误中感受到了真知,也促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 利用开放型资源,让学生随机应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看、练。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种仅仅培养模仿能力的教学形式在我和学生之间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简易器材:一个圆柱形平底玻璃杯、一块硬纸片、若干个充了空气的气球、一块海绵和一桶水。利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三个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发生现象
示例:两个气球 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 双手挤压挨在一起的气球 两球发生形变
1
2
3
在课堂上,学生对这类试题,还有一题多解或是一题多变等形式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在比较沉闷的课堂上,若能适当引用此类试题,能大大调节学生的脑部神经,令他们很快兴奋起来。记得我在讲解此类试题时,连一向胆小内向的小女生都举起了手,这当然也令我兴奋不已。可见,此类试题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故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开放性试题的優势,因为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展现了学生的才华;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可见,点拨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堂灌,而是相机诱导,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理论知识等,从多方面选用创新的、有效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巧妙点拨,让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达到科学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蔡澄清•语文教学通讯[M] •山西: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5] 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印•《教育信息资料》,第5、7、1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