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古典诗词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刚开始学习诗词鉴赏会有很多困难,可能读了诗词有模糊的感情说不清,有一些感触道不明,还有一些让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说不出原因……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学会鉴赏古诗词呢?
一、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特别是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学习一首新诗词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下注释,了解相关信息,为鉴赏诗词打下基础。一般作者生平介绍得不是很详细,而要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我们就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相关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因处“安史之乱”时期,避乱时途经丞相祠堂,特去祭拜。因此,诗中可见对诸葛亮的颂赞之情、悼惜之意,结合杜甫经历又可以从诗中感到隐隐的济世之心。再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后主李煜失掉了江山,成为北宋的阶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荣华富贵,对比如今寒意不耐的凄凉处境,大有天上人间之感。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真是感伤之极。这也是至情之语!以上两首诗词,如果没有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情感。
二、平时多加积累,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任何一位作家,他的作品都会带上他独特的思想性格,其创作风格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等。让我们先来看曹操的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的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厦门行》之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我们可见“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联系前面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力: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功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再看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联系杜甫生平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可知本诗决不是“婉约”之诗。流离他乡的愁苦,长安的苦衷,尽寓于此。再联系“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便可以明白“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何尝不包含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期盼和对家家能得以团圆的祝愿呢?当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常常是多样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时,一定要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如陶渊明的诗恬淡自然,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三、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知识,理解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1、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如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了解了这点我们在读诗词时,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
2、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其次是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难理解。如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再次是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
3、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领会诗意。如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中“八百里”在《晋书 王济传》中有牛名八百里珓,这里指牛,意思是八百里范围内的官兵都分到烤熟的牛肉,形容军营分布之广。其中“的卢”指刘备在荆州遇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这里指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如果不了解八百里这个典故,如果不了解的卢的传说,很难理解词人在此要表达的意思,影响对词的理解。 四、学习古诗词鉴赏基本方法,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这一点应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这里“云”是“碧云”,“叶”是“黄叶”,“烟”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更在斜阳外”的“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以上都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领悟诗词意境的。这正是古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五、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
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简直就无法谈得上诗词鉴赏。举例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不利用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词中的情境并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想一想,“昨夜雨疏风骤”,按说会让人难以入眠,可诗人还是一夜浓睡。原来她喝了很多酒。风雨再加闷酒,或是借酒销愁。是因离情别绪?还是寂寞?是为飘泊?还是为伤春?或许都有。早晨还睡在床上,只挂念着风雨后的海棠。这时,侍女进来卷起窗帘。于是便问海棠怎么样了。回答说“依旧”。她说,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看来,在她心中早知一夜风雨之后,海棠叶子肥大了,而花却落了。如果联系诗人的个人遭遇,词中的情感便可想而知了。再来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诗,写的是对亡妻的思量。首句写难忘,次句写难见,再假设写十年来自己变化之大。下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夜来幽梦,“明月夜,短松冈”是妻子安身之地。因思而入梦,梦见妻子;因梦而料想妻子思己,想妻子也会梦见自己。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词中情境,词中那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是很难领悟的。
中学阶段的古诗词鉴赏重在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以上结合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古诗词谈谈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实践,应可以获得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
一、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特别是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学习一首新诗词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下注释,了解相关信息,为鉴赏诗词打下基础。一般作者生平介绍得不是很详细,而要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我们就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相关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因处“安史之乱”时期,避乱时途经丞相祠堂,特去祭拜。因此,诗中可见对诸葛亮的颂赞之情、悼惜之意,结合杜甫经历又可以从诗中感到隐隐的济世之心。再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后主李煜失掉了江山,成为北宋的阶下囚。因此,追想先前的荣华富贵,对比如今寒意不耐的凄凉处境,大有天上人间之感。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真是感伤之极。这也是至情之语!以上两首诗词,如果没有了解作者生活经历和所处时代背景,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所抒写的思想情感。
二、平时多加积累,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任何一位作家,他的作品都会带上他独特的思想性格,其创作风格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如: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等。让我们先来看曹操的诗《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的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厦门行》之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我们可见“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联系前面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力: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功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再看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联系杜甫生平思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风格,可知本诗决不是“婉约”之诗。流离他乡的愁苦,长安的苦衷,尽寓于此。再联系“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便可以明白“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何尝不包含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期盼和对家家能得以团圆的祝愿呢?当然,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常常是多样统一的。因此,在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时,一定要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如陶渊明的诗恬淡自然,但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三、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知识,理解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1、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如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了解了这点我们在读诗词时,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
2、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省略。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其次是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难理解。如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晴川历历”是一句,“芳草萋萋”是一句,“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句子。但汉阳树和晴川,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美。再次是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可以对语序做适当的变换。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要认为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那就错了。“香稻”、“碧梧”放前,表示诗人所咏是香稻和碧梧,反是则所咏是鹦鹉和凤凰,不合秋兴题目。
3、弄通古语、典故。用古语、典故状物、写景、伤时、感事、酬谊、抒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统和特点。读一首诗或词,若不把其中的古语、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诗(词)的含义,更谈不上领略其意境和艺术构思领会诗意。如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中“八百里”在《晋书 王济传》中有牛名八百里珓,这里指牛,意思是八百里范围内的官兵都分到烤熟的牛肉,形容军营分布之广。其中“的卢”指刘备在荆州遇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这里指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如果不了解八百里这个典故,如果不了解的卢的传说,很难理解词人在此要表达的意思,影响对词的理解。 四、学习古诗词鉴赏基本方法,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这一点应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这里“云”是“碧云”,“叶”是“黄叶”,“烟”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更在斜阳外”的“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以上都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领悟诗词意境的。这正是古人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五、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
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简直就无法谈得上诗词鉴赏。举例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不利用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词中的情境并结合情感体验加以感悟,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想一想,“昨夜雨疏风骤”,按说会让人难以入眠,可诗人还是一夜浓睡。原来她喝了很多酒。风雨再加闷酒,或是借酒销愁。是因离情别绪?还是寂寞?是为飘泊?还是为伤春?或许都有。早晨还睡在床上,只挂念着风雨后的海棠。这时,侍女进来卷起窗帘。于是便问海棠怎么样了。回答说“依旧”。她说,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看来,在她心中早知一夜风雨之后,海棠叶子肥大了,而花却落了。如果联系诗人的个人遭遇,词中的情感便可想而知了。再来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三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一首悼亡诗,写的是对亡妻的思量。首句写难忘,次句写难见,再假设写十年来自己变化之大。下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夜来幽梦,“明月夜,短松冈”是妻子安身之地。因思而入梦,梦见妻子;因梦而料想妻子思己,想妻子也会梦见自己。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有情感体验和感悟,词中情境,词中那超越生死的人间至情是很难领悟的。
中学阶段的古诗词鉴赏重在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以上结合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古诗词谈谈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实践,应可以获得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