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森林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山下】
  父亲上午就要做白内障手术了,这可是父亲第一次做手术。我一早就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本想安慰他几句,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想对于从小就吃苦受难的父亲来说,这点儿疼痛根本就不算什么。
  下午一下班,我急匆匆赶往医院。他半躺在病床上,左眼蒙着白色眼罩,毕竟刚做完手术,很憔悴的样子。好久没和父亲聊天了,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一提起他那异常艰难的生活经历,父亲就一下子来了精神,也开始话多了起来。
  因家里贫穷,12岁时,父亲就开始给别人家放牲口,没上过一天学。别看父亲自幼身体瘦小,可有的是力气。为了接替已几乎累瘫的爷爷,父亲自告奋勇到毕克齐修红领巾水库,那年,他只有18岁。挖土,他一天竟能挖十来方,只是为了挣工分年终换口粮。父亲那一米六刚出点儿头的个儿,竟能担起将近150斤的担子,想想那该是怎样的步履维艰啊!后来,他又到东河区的磴口修扬水站,一干就是一年,直到腊月要过年才回的家。
  父亲特别喜好骡马,整天驾着二套马车东奔西走,为生产队拉煤、拉石头、购粮。父亲是个要样儿的人,干活特别认真,春播时节提耧种地非他莫属。在新翻过的土地里,骡马拉着耧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父亲双手提耧不停地左右晃动,要保证种子均匀地洒落在土地里,还得恰到好处地把握住种子埋在地下的深度。一天干下来,累得几乎走不了路,但父亲乐此不疲,似乎很享受他掌握的這个技术活儿。土地包产到户后,承包了土地的村民们每到春播时节,依旧爱找父亲帮忙,他也总是有求必应。后来,母亲为此颇为不满,每次都要责怪父亲,年龄越来越大了也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可父亲固执得很,嘴里虽然答应着,有村民一喊他就又去帮忙了。
  父亲尽管老实本分,可仍然受尽了白眼。清代中期,自陕西府谷走西口逃命而来的我的先祖们,首先在我村落脚,成为我村的首批拓荒者。经过四五代人的辛苦劳作,到我曾祖父时家境逐渐殷实,在土改时期,我祖父被划为破产地主。出生在地主家庭,在那个年代自然就低人一等。生产队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就都留给了父亲。冬天,他铡草、喂牲口;夏天,就赶马车、掏渠筑坝。更可气的是有时还光干活儿却不给吃饭。有一年秋天收秋,大队书记让父亲把刚拉回来的谷子扔到垛上去。谷子垛已经将近七八米高了,父亲一个人硬是使尽全身力气,用叉子将一捆捆的谷子全部挑了上去,而大队书记正招呼着一群人在屋里欢快地吃着肉,饥肠辘辘的父亲闻着那勾魂摄魄的肉香,难过得几乎要落泪。
  父亲是个的的确确的文盲,可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明白得很。以前,农村都要交公粮。每年夏天一收完小麦,就是交公粮的时候。父亲常说,种地纳粮天经地义。每年交公粮特别积极,而且还把晾晒得最干净的、颗粒最饱满的小麦挑出来上交。当然,对于我来说,能和父亲一起到镇上交公粮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一路上,父亲驾着马车,哼着二人台,我或坐或爬在小麦袋子上,想着镇供销社柜台里那香甜诱人的锅盔边流着口水。
  父亲有着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在粮食紧缺的时候,他曾到固阳替人割过小麦赚回莜面吃,80年代还背上铺盖卷只身到包头的建筑工地打过工,为了节省两块钱,他能肩扛一袋90多斤的小麦,徒步七八公里,从萨拉齐汽车站送到我就读的高中。
  大概是尝尽了没文化的苦头,父亲一直支持我们上学。可三个孩子的上学费用,对于八九十年代仅靠种地为生的父母亲来说,几乎就是天文数字,遇上收成不好的年景,连开学交学费都得靠贷款。好在我们也没让父母亲太失望,都挤过了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先后来到市里上学、工作。每当乡亲们说起我们姊妹仨,父亲满脸都是幸福和自豪。
  年轻时干活儿不知惜力,五十多岁时,胸闷、气短等各种病就找上门来。一次回家母亲悄悄告诉我,父亲经常难受得晚上睡不着觉,可父亲从来不说,在我的一直催促下,才来市里看了一次病。为了照顾日渐年迈且体弱多病的父母,我将他们接到市里,住进了楼房,但父亲仍然怀念乡下他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总是住上一段时间就要回乡下走走,看看村里的老房子,看看左邻右舍,听乡亲们说说村里的事儿。
  护士小姐给父亲点完眼药水后告诉我们要早点儿休息,我和衣躺在父亲身边,竟莫名其妙地有些激动。自上高中离开家后,这似乎是第一次和父亲紧挨着一起睡觉了。听着父亲那微微的鼾声,我好像又坐在了父亲那交公粮的马车上,只见他在马背上方娴熟地甩了一个响亮的马鞭儿,口中依然是那曲悲切幽咽的《走西口》:“二姑舅捎来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口外,恐怕玉莲不依从……”
  那一晚,我竟睡得分外香甜!
其他文献
福  米家福是老大,在父亲的指教下熟读《易经八卦》、《相马经》,可以给人批八字算命,尤其是练就了一手让全村人都折服的马前课,而他最拿手也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那一套相马功夫,那在周边四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早些年,他凭着自己熟读《相马经》的理论基础,在牲口交易市场与牲口贩子摸爬滚打多年,练就了一套相看牲口的绝技,不管是驴是马还是牛,他只需看三眼,就能心中有数,就可决定买与不买。第一眼看牲口的耳朵就知道其脾
期刊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把武汉建成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武昌起义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武汉保卫战也在这里。“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就是从大风大浪中走过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横渡长江也是在这里。  庚子新年,正当全国人民喜庆祥和,万家灯火,准备迎接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冠状
期刊
医疗战士之歌  穿上隔离服  我就是一身戎装  走进隔离房  我就上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白衣天使热血激昂  我擦亮了手中的器械  如同擦亮手中的钢枪  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全力以赴救死扶伤  待到春暖花开  回到我美丽的故乡  我知道妈妈依然吉祥  妈妈依然吉祥  穿上隔离服  我就穿上了军装  走进隔离房  我就上了没有炮声的战场  信守誓言终身难忘  我握紧了手中的器械  如同握紧了手中的钢枪
期刊
吴建荣的散文,知性,大气,没有花花草草,没有莺莺燕燕,没有小女人的忸怩作态,一扫小女人散文的脂粉气,不事粉黛,天然真纯。  吴建荣的散文,清新脱俗,举重若轻。她的脱略绳墨,一扫起承转合之类的八股气,《母亲的粥》体现充分,堪称佳妙。《母亲的粥》没有那些很老套的轨范,一上来就呈现一个家庭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场面,一件极普通的小事:母亲把粥熬糊了。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寥寥几笔,就把每个人的情态鲜明地刻画出
期刊
张艺,女,2002年生,虔州学子一枚,好音律、文学与绘画,平日忙里偷闲写写随笔,怀揣几篇一等奖征文在校文学社拥有一方天地?。相信写作是邂逅另一个自己,以文思为墨,人间为纸,提笔洒下初心,落笔收获回忆。愿细品世间百态后,还能笑看百味人生,一如往日风流少年。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只有24小时的记忆。现在是X年X月X日,凌晨十二点。这是我的故事。  0:00  我为什么会看见自己在做梦?  无论是拨
期刊
我是一个研究者,确切地说,我是一个研究黑夜的人。近几天,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发现,黑夜,绝不仅仅是一个白天和另一个白天的交界点那么简单。相较于白天,它更像一片神秘幽暗的海。我时常可以在黑夜里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或者说是感召。就比如说现在,我坐在这间黑暗的屋子里,就可以感受到那些幽玄的存在——这在白天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多的声光色影响了我们敏锐的判断,阻塞了我們的沟通渠道。稍通生物的人都知道,越古
期刊
虽然不是蒙古族,对草原游牧生活缺少切身体验,作为内蒙古人,还是读过不少写草原的文字的。包头素有“草原钢城”之美誉,我们这座城市,以幕天席地的草原为背景,似乎平添了一份豪迈和爽气。地缘所致,与草原天然地具有了迥异于其他地方的亲切感。钢筋水泥的逼仄和压抑,也让人对辽阔的草原心驰神往。现代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忙忙碌碌之中,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到大草原去呼吸新鲜空气,不失为一剂良药。草原也常常进入梦境,
期刊
深冬的雪,埋藏着心事,在新春与旧年之间,殷然散落,瓦檐,树梢,楼间,鸟巢,车顶,散落在每一片曾经跌落过尘埃的处所,那些闪耀着冰晶的雪粒,将大地与天空,融汇成一幅轻烟涓流的水墨画,到处都是祥和与宁静。  没有人预知什么,固阳,每个人都在匆匆与安详里准备着春节。  我提搂着一大堆年货准备爬楼梯,喘着粗气大嗓门地和邻居四哥打招呼,他戴着小耳朵毡帽,正专心地垛着旺火,他每年,都是要在大年廿九在我们共同的楼
期刊
何为原乡?  入夜,硬卧车厢,炽白的顶灯穿过因年久而微微泛黄的灯罩,使原本寒凉的光显得稍有那么一丝人情味儿,偶有列车售货员推车从身旁经过,初次离乡的宝宝在母亲的童谣中暂停微泣悠悠沉入梦乡。窗外,一片漆黑,此时如欲极目远眺,即使夜视能力再强,看到的依然只有自己的身影投射于车窗之上。每年仅此一趟的列车随着滴滴汽笛与哒哒轰鸣渐渐驶离家乡,毫不留情地向数千里之外的工作地狂奔而去,当我意识到,此时,我脑海之
期刊
父亲上午就要做白内障手术了,这可是父亲第一次做手术。我一早就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本想安慰他几句,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我想对于从小就吃苦受难的父亲来说,这点儿疼痛根本就不算什么。  下午一下班,我急匆匆赶往医院。他半躺在病床上,左眼蒙着白色眼罩,毕竟刚做完手术,很憔悴的样子。好久没和父亲聊天了,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一提起他那异常艰难的生活经历,父亲就一下子来了精神,也开始话多了起来。  因家里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