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训中心6S管理为载体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来源 :决策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wolfwolf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实训中心;劳动教育;实践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职业院校具有独特的教学实践资源,以此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中职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职业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将其培养成为真正的工匠型劳动者。
  为了了解中职学生参加劳动的现状、对劳动的认知态度、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态度、有效性评价,笔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教师、家长和企业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性别、居住地类型、就读中职前参加劳动情况、对劳动的认知态度、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态度及开展劳动教育后的自我、教师、家长和企业评价。
  二、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现状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抽查了相关院校共340名中职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11份。将学生按居住地类型分为农村、县城、乡镇非农、城市学生,其中农村学生201人,县城学生32人,乡镇非农学生23人,城市学生55人。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6.72%,定期参加家庭实践活动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42.12%。
  在对劳动的态度方面,53.70%的学生表示喜欢劳动,36.66%的学生对劳动的态度不明朗,9.6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劳动。可见,部分中职学生劳动态度不端,缺乏劳动精神,难以符合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
  96.14%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今后就业和发展有帮助(选择“很大帮助”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4.69%,选择“有一定帮助”的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1.45%)。
  (二)面临的问题
  1.家长的过分溺爱。部分中职学生是独生子女,长辈对其过分呵护和溺爱,生活中处处代劳。这样一来,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劳动实践的机会。长此以往,劳动教育自然而然缺失,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劳动实践活动与他们无关。因此,对劳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教育不理解、不认同。
  2.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只关注考试科目的教学和管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教师和学生把文凭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忽视了德育教育、劳动教育。家庭和学校都只抓孩子学习,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必然会轻视未纳入考核体系的劳动教育。
  3.劳动分配制度不合理。从整个社会来看,脑力劳动普遍比体力劳动的待遇高,导致一些职业院校学生瞧不起体力劳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更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并未意识到人们的生活是由劳动创造的,对于劳动教育的观念较为淡薄。因此,必须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中职学校实训室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部分中职学生对实训室劳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片面地把劳动教育与打扫卫生、体力劳动画等号,觉得劳动没有技术含量,会耽误自己学习专业技能。长期缺乏劳动锻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思维,劳动意志力逐渐消退,将来不愿意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作。因此,实训室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更要重视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品质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获得劳动的自豪感。
  部分中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行动不一致,思想上虽然认为劳动教育很重要,但是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导致在实训课程考核时存在形式主义,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改革实训课程、劳动实践的评价方式非常有必要。
  四、以实训中心6S管理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和步骤
  (一)在专业实训教学中融入劳动观念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他们真正懂得劳动及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热爱劳动,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可以选取一些贴近专业、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工匠代表,充分发挥工匠代表的旗帜、标杆、导向、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劳动价值观偏离的问题,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中职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具有很强的劳动性,专业實训课程的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3学时,其重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融入劳动观念教育,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改造的专题教育融入实训课程中,使课程的实践性和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相互补充,避免因顾此失彼而造成人才素质发展不均衡,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以实训中心6S管理模式创设劳动教育场景
  6S管理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六个项目,因均以“S”开头,简称6S,起源于日本,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实训场所可全面推行现代企业6S管理,按现代企业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要求来管理实训场所,并创设6S企业管理模式的实训环境,让学生产生劳动的真实感,以此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生产劳动氛围。在实训过程中采用6S管理,培养学生认真、精细的劳动品质,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6S管理理念纳入专业实训的全过程。在物品、操作、卫生方面实行“定位”“定流程”“定标准”管理,让学生在规范化劳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   (三)依托实训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按照实训场所6S管理要求,制订劳动实践的计划、标准和要求,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每次实训课程结束后学生分小组打扫卫生。为使学生在劳动中真正有所收获,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制订详细的劳动标准和授课计划,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方面的劳动程序和标准,并拍摄制作小视频。实训指导教师全程引导、认真监督学生劳动的同时,还要做好不同劳动项目的轮岗,合理分配劳动任务。强调学生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现更优化、更高效的劳动方法,让学生发现劳动的价值和快乐。
  劳动实践任务完成后,开展独立于技能考核的劳动实践考核评价,与技能考核各占一百分。劳动实践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指挥下组内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
  (四)劳动实践教育后进行理论教育
  把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功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锻炼、磨练学生的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学生身边不辞艰苦、勇挑重担的模范以树立榜样的作用。从价值观上引领学生在劳动中成长,使学生感悟到劳动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判断。
  五、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
  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得知,绝大部分的中职学生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对培养自己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帮助,对培养团队意识有帮助。
  (二)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
  通过劳动教育,几乎全部教师反映学生的团队意识明显增强、劳动习惯变好、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有所提高,超过90%的家长反映学生的劳动习惯变好、动手能力有所提高,超过80%的实习单位认为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劳动习惯变好,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有所提高。
  总之,开展以实训中心6S管理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后,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的普遍认可。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劳动本领和综合素质提高了。
  但同时必须看到,劳动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的過程。所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真正参加劳动的人才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才能真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劳动技能教育还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促进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N].教师报,2019-12-04(01).
  [2]劳动教育的内涵[N].光明日报,2019-10-29(13).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45-48.
  [4]梅纪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内涵特质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30-33+40.
  [5]刘玉方,徐彦泽.加强实习实训劳动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9(04):93-96.
  [6]郝静仪,闫卫平.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0(16):36-39.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职生餐旅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实证研究”(2020YQJK6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理论社团”;基层党建;模式  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员的选拔、培养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也是关乎学校育人质量、社会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能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综合提升高校育人工作质量。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一)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
【关键词】销售型犯罪;共犯;共犯身份认定  一、销售型犯罪中共犯问题的审理机制缺陷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立法的层面看,共犯的立法与理论所解决的问题是将不法事实归属于哪些参与人的行为。从司法实践看,依据客观归责理论,司法机关认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要将法益侵害结果归属于各参与人的行为。这就使得销售型犯罪的侦查、检控、审理程序面临许多新的
【关键词】远程教育;党员教育;在线学习;疫情防控  目前,党员远程教育服务工作重点关注的是农村、社区等领域群体的学习需求,解决党员培训过程中面临的精品资源不足问题,同时为党员在线自主学习提供服务。然而作为党员教育的辅助手段,党员远程教育服务工作未重点关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领域群体的学习需求,未重点支持党员教育的班组培训业务过程,未针对党员在线自主学习开展常态化全面考核服务。而受到疫情的影响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国家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立足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审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能够更好地把握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核心内容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
【关键词】“四史”教育;党校教学;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重视历史这一教科书的作用,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理论内容,“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充分将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路、总结的经验实践化,并运用于平时工作中,更好地提升基本素质与行为修养。  一、“
【关键词】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党史教育  在建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为民族地区高校扎实开展党史教育工作、更加充分地认识在新时代学习党史的必要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坚定“四个自信”  党史能够通过不同维度的对比科学地展现出人类在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导致大量儿童留守农村。由于农村的学校教育发展不完善,很多孩子的成长得不到较好引导,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加尖锐与突出,因而研究他们的教育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而言,本小组调查的这个乡可以作为一个
【关键词】新时代;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党性修养  当前,我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的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高校作为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要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要在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性指导方向,是促进高校教育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