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防控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过激行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辅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焦虑情绪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结果:干预后患者焦虑情绪、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为26.08%,低于干预前的56.52%、(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有利于过激行为的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预见性护理;过激行为;焦虑情绪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存在过激行为,为家属及患者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基于此应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来实现过激行为的防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防控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过激行为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0.1±0.3)岁;病程0.4~8年,平均病程(4.6±0.5)年;已婚7例、未婚5例、离异10例。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护理方法
给予患者饮食、用药、运动、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外,患者辅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1)心理护理。做好患者亲情关系的维护,鼓励家属进行探视,通常2次/周,在探视过程中需有护理人员陪同,避免患者与探视者双方均受到伤害;因其他原因而无法与家属探视时需及时以电话形式沟通,消除患者孤单感。此外,患者所提需求要尽可能满足,若无法满足应做好解释沟通,以期得到患者理解。(2)强化监护。针对存在过激想法以及被害妄想症的高危患者,应做好患者行为的观察,使其在視线可见范围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干预处理,尽可能防控危险行为。(3)行为干预。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认知模式建构,定期进行社会活动开展,鼓励与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各类手工制作、羽毛球、乒乓球等集体活动,促使其更加乐观开朗,避免做出过激行为。管理人员应时常查看桌椅、门窗、锁等一系列基础设备情况,存在问题及时维修。做好再次入院或新入院患者的管理,避免其将危险物品带入院引起不良后果。患者均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情绪与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进行比较,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给予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能力越强。焦虑情绪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总分56分,分值越高代表焦虑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前后ADL、HAMA评分对比
干预后,患者焦虑情绪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对比
干预前患者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为56.52%(13/23),干预后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为26.08%(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可能和遗传、大脑结构异常、妊娠分娩时所处环境等多因素相关。药物与心理是治疗的主要方式,经治疗一些患者能够痊愈,但后期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情感、感知觉与行为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事件,促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以往临床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主要实施常规护理,随着临床研究日渐深入,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患者疾病治疗需要。而预见性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精神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行为提前进行干预,减少过激风险行为产生,保证其生命安全[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焦虑情绪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过激行为风险发生率由56.52%下降至26.08%,表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临床工作中有必要结合精神分裂症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预见性护理的推广开展,使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促其能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蒋凤霞.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6):148.
[2]周莉莉,朱利芸,黄惠珍.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2):85-8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预见性护理;过激行为;焦虑情绪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存在过激行为,为家属及患者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基于此应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来实现过激行为的防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防控精神分裂症病患出现过激行为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2月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0.1±0.3)岁;病程0.4~8年,平均病程(4.6±0.5)年;已婚7例、未婚5例、离异10例。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护理方法
给予患者饮食、用药、运动、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外,患者辅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1)心理护理。做好患者亲情关系的维护,鼓励家属进行探视,通常2次/周,在探视过程中需有护理人员陪同,避免患者与探视者双方均受到伤害;因其他原因而无法与家属探视时需及时以电话形式沟通,消除患者孤单感。此外,患者所提需求要尽可能满足,若无法满足应做好解释沟通,以期得到患者理解。(2)强化监护。针对存在过激想法以及被害妄想症的高危患者,应做好患者行为的观察,使其在視线可见范围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干预处理,尽可能防控危险行为。(3)行为干预。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认知模式建构,定期进行社会活动开展,鼓励与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各类手工制作、羽毛球、乒乓球等集体活动,促使其更加乐观开朗,避免做出过激行为。管理人员应时常查看桌椅、门窗、锁等一系列基础设备情况,存在问题及时维修。做好再次入院或新入院患者的管理,避免其将危险物品带入院引起不良后果。患者均干预2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情绪与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进行比较,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给予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能力越强。焦虑情绪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总分56分,分值越高代表焦虑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前后ADL、HAMA评分对比
干预后,患者焦虑情绪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对比
干预前患者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为56.52%(13/23),干预后过激行为表现发生率为26.08%(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可能和遗传、大脑结构异常、妊娠分娩时所处环境等多因素相关。药物与心理是治疗的主要方式,经治疗一些患者能够痊愈,但后期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情感、感知觉与行为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过激行为事件,促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以往临床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上主要实施常规护理,随着临床研究日渐深入,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患者疾病治疗需要。而预见性护理主要是针对患者精神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行为提前进行干预,减少过激风险行为产生,保证其生命安全[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焦虑情绪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过激行为风险发生率由56.52%下降至26.08%,表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临床工作中有必要结合精神分裂症实际情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预见性护理的推广开展,使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促其能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蒋凤霞.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护理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6):148.
[2]周莉莉,朱利芸,黄惠珍.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