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站在窗前,获呼吸新鲜的空气,获聆听鸟雀的鸣叫,或寻觅花开的风姿,或闲看对面居家的恬适……我总以为,一楼邻人弃于围墙上那只废盆子里,在某一天清晨,会开出鲜艳的小黄花来。
不禁想起了我曾今的学生均瑶、尹杰……他们鲜活的面容在我的眼前映成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灿烂成一朵朵美丽的花儿。
“每一个都可以开成美丽的花儿!”我心中生出了无限感慨。
均瑶是我班里一位不起眼的女生。人文文静静的,上课从不喧哗也从不回答问题;下课既不大吵大闹,也不会和同学们闹矛盾。成绩每门都很差,数学只能考十几分,语文也不及格,老师对她的成绩也早以习惯,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所以,她在我们班里,就像教室里的桌椅一样,摆在那里,默默无闻,谁也不会突然想起,班里还有这么个人。
事情的转折起于一节自修课,刚好那节课没什么事,我就让大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随便看书、做作业、练字、画画,只要不随便讲话就可以了。我在教室巡走时,无意走到她的桌边,发现她正在画画,在画一幅古装的美女。她画得很仔细,也很专注,线条虽显稚嫩,但形抓得很好,整幅画气韵生动。我不由得把她的画拿起细看,这时她才惊觉,一惊之下看了是我,眼里露出了羞涩的笑,又低下了头。我又翻开她以前画的画,画面整洁,形象优美,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在画面里流动。虽然懵懂未开,但只要勤加雕凿,会是一块美玉的。
之后,我主动找多位任课教师了解她的情况,他们的回答近乎一致,作业不怎么会做,上课也不怎么听,但就是喜欢画画,一天到晚的画。
均瑶的形象逐渐的在我的眼前清晰丰满起来,我发现,其实她并不是笨,只是她大脑思维在某些地方短路了,压抑了她在其它学科等方面的发展,但在美术上,却异乎寻常的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偏才!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过于苛求的话,有一技之长,并在此专业不断发展下去,对人,对己不都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吗?以后,我就常常的关注她。为提高她的自信,让她多与同学接触,尽量走出自闭的天地。同时,因为她在墙报上画出的精美图画,同学们也不再因为她成绩不好而看不起她了。也因为她的善良,她的朋友也多起来了,笑声也多起来了。
在课后,我又让她训练绘画基本功,让她看优秀的作品,看相关的书籍。同时告诉她,其实,每一个艺术家他首先是文人,一个文化人,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必须要加强专业之外的素养,也就是必须加强文化的学习。不然,低下的文化水准将成为束缚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以后的日子,我和其他老师惊喜的发现,她上课认真了,作业也努力去完成了。虽然,成绩还是很差,但进步是明显的。而且,画画也更用功了,在随后参加的全县现场书画赛中,还获得了好成绩。初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术专科学校。
尹杰同学从我三年级接班开始,他就成了学生眼中公认的“差生”因为他每次考试只能考五六十分,每天都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上课都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从不见发言,从不见与其他同学交流。经过了解,我知道他家是外地的,父母在这里打工,平时只有爷爷奶奶管他,爷爷奶奶又没有文化,无法辅导和督促他完成作业,以至他不会学习,不会做作业。
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大人也希望受到关注和表扬,何况小孩呢?!批评与鼓励,是一对双生花,它们生长在同一个枝头,汲取着同样源自爱的汁液。恰如其分的鼓励与批评形成一对和谐的桨,共同载着那舟楫上的学生,穿越波涛汹涌的海面。鼓励是那甘霖,落到一颗颗因为干旱而龟裂的心上,便会有花草,茂盛葳蕤。你一旦掌握了它,也便找到了通往学生心中那条最短最通达的路。你所不经意间施予的一句称赞,一刻温柔的注视,一点掌心的温度,都将会在学生的心中刻下深深的印痕。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这个后进生会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他俩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他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他同桌,督促他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知道他跑步很快,我就让他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几项短跑项目,在他的努力中为我班争得了名次,全班同学都为他喝彩。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尹杰同学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和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之所以将学生比作花,是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你行在这芬芳的园中,假如粗心或者鲁莽,很有可能,就会碰落他们柔软的花瓣,或者伤及正饱满舒展的枝叶。一个真正懂得花草的园丁,他即便是在修剪枝叶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呵护备至;他不担心他们枝干上生出的刺会伤到自己的手上,因为他知道,只要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耐心,那敏锐的刺上,自会开出温柔欣悦的花朵;而他手间余留的芳香,则是一朵花给予一个懂得他的人最真诚的回馈。
【作者的单位: 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江苏214112】
不禁想起了我曾今的学生均瑶、尹杰……他们鲜活的面容在我的眼前映成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灿烂成一朵朵美丽的花儿。
“每一个都可以开成美丽的花儿!”我心中生出了无限感慨。
均瑶是我班里一位不起眼的女生。人文文静静的,上课从不喧哗也从不回答问题;下课既不大吵大闹,也不会和同学们闹矛盾。成绩每门都很差,数学只能考十几分,语文也不及格,老师对她的成绩也早以习惯,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所以,她在我们班里,就像教室里的桌椅一样,摆在那里,默默无闻,谁也不会突然想起,班里还有这么个人。
事情的转折起于一节自修课,刚好那节课没什么事,我就让大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随便看书、做作业、练字、画画,只要不随便讲话就可以了。我在教室巡走时,无意走到她的桌边,发现她正在画画,在画一幅古装的美女。她画得很仔细,也很专注,线条虽显稚嫩,但形抓得很好,整幅画气韵生动。我不由得把她的画拿起细看,这时她才惊觉,一惊之下看了是我,眼里露出了羞涩的笑,又低下了头。我又翻开她以前画的画,画面整洁,形象优美,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在画面里流动。虽然懵懂未开,但只要勤加雕凿,会是一块美玉的。
之后,我主动找多位任课教师了解她的情况,他们的回答近乎一致,作业不怎么会做,上课也不怎么听,但就是喜欢画画,一天到晚的画。
均瑶的形象逐渐的在我的眼前清晰丰满起来,我发现,其实她并不是笨,只是她大脑思维在某些地方短路了,压抑了她在其它学科等方面的发展,但在美术上,却异乎寻常的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偏才!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过于苛求的话,有一技之长,并在此专业不断发展下去,对人,对己不都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吗?以后,我就常常的关注她。为提高她的自信,让她多与同学接触,尽量走出自闭的天地。同时,因为她在墙报上画出的精美图画,同学们也不再因为她成绩不好而看不起她了。也因为她的善良,她的朋友也多起来了,笑声也多起来了。
在课后,我又让她训练绘画基本功,让她看优秀的作品,看相关的书籍。同时告诉她,其实,每一个艺术家他首先是文人,一个文化人,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必须要加强专业之外的素养,也就是必须加强文化的学习。不然,低下的文化水准将成为束缚自己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以后的日子,我和其他老师惊喜的发现,她上课认真了,作业也努力去完成了。虽然,成绩还是很差,但进步是明显的。而且,画画也更用功了,在随后参加的全县现场书画赛中,还获得了好成绩。初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术专科学校。
尹杰同学从我三年级接班开始,他就成了学生眼中公认的“差生”因为他每次考试只能考五六十分,每天都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上课都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从不见发言,从不见与其他同学交流。经过了解,我知道他家是外地的,父母在这里打工,平时只有爷爷奶奶管他,爷爷奶奶又没有文化,无法辅导和督促他完成作业,以至他不会学习,不会做作业。
从六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后进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大人也希望受到关注和表扬,何况小孩呢?!批评与鼓励,是一对双生花,它们生长在同一个枝头,汲取着同样源自爱的汁液。恰如其分的鼓励与批评形成一对和谐的桨,共同载着那舟楫上的学生,穿越波涛汹涌的海面。鼓励是那甘霖,落到一颗颗因为干旱而龟裂的心上,便会有花草,茂盛葳蕤。你一旦掌握了它,也便找到了通往学生心中那条最短最通达的路。你所不经意间施予的一句称赞,一刻温柔的注视,一点掌心的温度,都将会在学生的心中刻下深深的印痕。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这个后进生会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他俩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他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他同桌,督促他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知道他跑步很快,我就让他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几项短跑项目,在他的努力中为我班争得了名次,全班同学都为他喝彩。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尹杰同学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和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之所以将学生比作花,是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你行在这芬芳的园中,假如粗心或者鲁莽,很有可能,就会碰落他们柔软的花瓣,或者伤及正饱满舒展的枝叶。一个真正懂得花草的园丁,他即便是在修剪枝叶的时候,也会小心翼翼,呵护备至;他不担心他们枝干上生出的刺会伤到自己的手上,因为他知道,只要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耐心,那敏锐的刺上,自会开出温柔欣悦的花朵;而他手间余留的芳香,则是一朵花给予一个懂得他的人最真诚的回馈。
【作者的单位: 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江苏2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