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演变,青少年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改变。如今,伴随着浩如烟海的图书,不少人产生了对于青少年阅读的焦虑和困惑。
曾有新闻报道,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因为阅读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看不懂题目;还有些学生,在高考阅读考察加大的情况下,失分严重。不可否认,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但是,阅读还有很多益处,它能让人开阔眼界、提升素质、涵养气质……如此多的好处,让每一位家长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在培养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们都有着不少疑虑。有些家长揠苗助长,急切想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却忽视了阅读本身的规律;有些人强迫孩子阅读,自身却并没有达到榜样的力量;有些父母对阅读存在功利化的心态,给孩子定标准化的阅读书目,让青少年的阅读生活变成另一个“教辅”和“必读”……这些都是当今青少年阅读中的痛点所在。
如何定义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走向健康的路径?如何避开功利化阅读,还青少年一片自由读书的空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成长的最好礼物
暑假来临,张薇已经打算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定期去读书会,并为孩子拟定了一个假期“阅读计划”,这“阅读计划”中不但有必读书单,还有阅读时间、进度控制、撰写读后感等,十分詳尽。除此之外,她还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群里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大家会在群里分享书单以及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经验等等。和张薇一样,家长们大多对孩子的阅读持有“忧虑”的心态,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张薇的话来说,“很多教育专家都说阅读是‘成长的最好礼物’,但你总得把礼物送到他们手里吧?”从幼儿时期开始,张薇就已经将“阅读”作为孩子成长的大事来抓,中外绘本、儿童读物,不一而足,丰富是丰富了,但孩子却未必喜欢,不但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甚至还对阅读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都让群里的家长们焦虑不已。
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去年,我国O-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91本,鼓励引导青少年阅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0-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为68.O%,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6.3%,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6.4%。而值得关注的是,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1.56本;9-13周岁少年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49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0本。而根据《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在阅读习惯上,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启蒙时间”集中在1-2岁。
从这些数字上,不难理解以张薇为代表的家长们的心态。有专家表示,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大约从1岁左右开始,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阅读的习惯与兴趣,这个阶段需要家长完全参与进来。而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时,家长也应该及时参与、引导孩子的阅读生活,在选择图书上,要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还要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特别是在家长主导下,阅读在某些程度上很容易流于形式。有阅读机构的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十分清楚阅读的益处,也很想让孩子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但受制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偏快和对阅读规律的误读,单纯地认为只要孩子在“读书”就可以了。他们经常对老师说,“老师你推荐个权威书单,我去买”,而不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的进程。殊不知读书只是“入门”,“读什么”和“怎么读”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指导孩子选择什么书,怎么阅读。
阅读应该摒弃“功利”
前不久,“诗词才女”武亦姝以高分入读清华大学,引起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阅读的胜利,也是人文素养的胜利。
如果反思武亦姝的成长经历,会发现,她的气质和心态,比她的成绩更让人印象深刻,无论遇到任何情景,她都能从容应对,以淡定的心态面对挫折,以谦逊的姿态面对成功。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老师的评价:“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引领人走向精神的高地和独立自由的空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山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小作家协会主席、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张吉宙表示,每个人小时候看过的书,都会成为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阅读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对青少年养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但是,与只看武亦姝的成绩一样,在功利化思维的裹挟下,青少年阅读似乎也走入了一个怪圈。有报道显示,在武亦姝走红后,诗词热悄然流行,不少家长指定孩子去背诵武亦姝背诵过的诗词书目。
张吉宙表示,应试教育是阅读的一道“坎”,在阅读结构上,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书仅限于官方推荐的书目,长此以往,不但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让孩子厌倦读书,还限制了青少年活跃的思维能力。有些家长看到报道的“神童”“红人”读什么,就让孩子读什么,使阅读充满功利化的味道。还有些家长认为阅读不需要引导,忽视了陪伴和讲解,实际上,引领青少年阅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阅读与考试没有关系,它只与丰富知识储备,发散思维,提高人生境界有关。”
在繁芜的图书市场,不少人表示,难以慧眼识珠,挑选出最适合青少年的书籍。诚然,在越来越繁荣的图书市场中,噱头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华丽,让人眼花缭乱,而实际内容却往往经不起考验。还有某些机构热衷于为青少年出“必读书单”,有些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荐书,有些书单局限于地域、视野太狭窄,还有些荐书人推荐态度不端正,导致了这些书单难免良莠不齐。所以,青少年阅读这片广袤的领域,亟需规范和引导。人们似乎也应该正确认识阅读的功用,摆脱功利化的窠臼,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
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 有专家曾说:书读好了,教育也就好了。深刻阐释了阅读和教育的关系。那么,在纷纷攘攘的各式“声音”中,该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走向健康的路径,还青少年一片自由读书的空间?
在张吉宙看来,阅读生活是“杂”与“专”的结合,既要博览群书,也要个性化阅读。青少年书单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文学、诗歌等,都应该选择,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同时,阅读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习惯,精确选择图书。阅读不能限定,但又不能毫无规划。“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较多,但到了初中、高中,因为课业和考试压力的增加,学生的时间和经历都有限,这时候,就更应该谨慎选择。”他举例说明,个性化阅读因人而异。对于某些基础较好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阅读四大名著,而有些孩子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还达不到,就不该过早阅读。
青少年阅读生活,要有专家的介入、家长的陪伴和老师的辅助。有中学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家庭阅读氛围好的学生,阅读量更大,理解能力更强。这一观点在《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印证。根据报告,在阅读影响上,父母、老师、同伴是对孩子阅读习惯养成最重要的三类人,其中父母居于首位。“父母越重视亲自阅读,学龄前儿童就越喜欢阅读;父母自身的阅读量越大,他们也越倾向于为孩子购买、储藏更多书籍,孩子也就读得越多。”而优质教育专家为引领也非常重要,“术业有专攻”,专家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怎么读”。
近几年来,青少年閱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从纯粹的纸质阅读向注重体验式阅读转变。各种各样的读书会、书店、阅读沙龙等,互动性很强,是深度体验阅读的模式,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阅读。“书本和声光电的结合,与民族文化、地域风格的有效融合,甚至与美食、文化相结合等,开创了阅读新形式,都有利于青少年阅读质量的提高。”张吉宙表示,他负责的青草湾读书会经常组织户外行走活动,边学、边走、边玩,孩子们不再将阅读视为课业负担。
张吉宙还表示,作为青岛小作家协会的主席,他有多年与青少年接触的经历。他发现,如今的青少年在古典文学方面缺乏底蕴。青少年要多读经典,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摒弃糟粕,还要形成系统阅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古典文学的启蒙阅读可从《诗经》始,沿着历史的长河,踏着中国文脉的走向,系统读下去,直到近现代。他为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如沿着历史的文脉,触摸一盏盏明灯。”
返归题旨,阅读应该为青少年开启自由的空间,阅读也应该成为整个人类的事。
曾有新闻报道,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因为阅读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看不懂题目;还有些学生,在高考阅读考察加大的情况下,失分严重。不可否认,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但是,阅读还有很多益处,它能让人开阔眼界、提升素质、涵养气质……如此多的好处,让每一位家长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在培养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们都有着不少疑虑。有些家长揠苗助长,急切想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却忽视了阅读本身的规律;有些人强迫孩子阅读,自身却并没有达到榜样的力量;有些父母对阅读存在功利化的心态,给孩子定标准化的阅读书目,让青少年的阅读生活变成另一个“教辅”和“必读”……这些都是当今青少年阅读中的痛点所在。
如何定义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走向健康的路径?如何避开功利化阅读,还青少年一片自由读书的空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成长的最好礼物
暑假来临,张薇已经打算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定期去读书会,并为孩子拟定了一个假期“阅读计划”,这“阅读计划”中不但有必读书单,还有阅读时间、进度控制、撰写读后感等,十分詳尽。除此之外,她还加入了一个读书群,群里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大家会在群里分享书单以及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经验等等。和张薇一样,家长们大多对孩子的阅读持有“忧虑”的心态,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张薇的话来说,“很多教育专家都说阅读是‘成长的最好礼物’,但你总得把礼物送到他们手里吧?”从幼儿时期开始,张薇就已经将“阅读”作为孩子成长的大事来抓,中外绘本、儿童读物,不一而足,丰富是丰富了,但孩子却未必喜欢,不但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甚至还对阅读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都让群里的家长们焦虑不已。
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去年,我国O-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0.4%,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91本,鼓励引导青少年阅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0-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为68.O%,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6.3%,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6.4%。而值得关注的是,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1.56本;9-13周岁少年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9.49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0本。而根据《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在阅读习惯上,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启蒙时间”集中在1-2岁。
从这些数字上,不难理解以张薇为代表的家长们的心态。有专家表示,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大约从1岁左右开始,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阅读的习惯与兴趣,这个阶段需要家长完全参与进来。而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时,家长也应该及时参与、引导孩子的阅读生活,在选择图书上,要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还要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特别是在家长主导下,阅读在某些程度上很容易流于形式。有阅读机构的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十分清楚阅读的益处,也很想让孩子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但受制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偏快和对阅读规律的误读,单纯地认为只要孩子在“读书”就可以了。他们经常对老师说,“老师你推荐个权威书单,我去买”,而不了解孩子身心发育的进程。殊不知读书只是“入门”,“读什么”和“怎么读”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指导孩子选择什么书,怎么阅读。
阅读应该摒弃“功利”
前不久,“诗词才女”武亦姝以高分入读清华大学,引起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阅读的胜利,也是人文素养的胜利。
如果反思武亦姝的成长经历,会发现,她的气质和心态,比她的成绩更让人印象深刻,无论遇到任何情景,她都能从容应对,以淡定的心态面对挫折,以谦逊的姿态面对成功。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老师的评价:“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引领人走向精神的高地和独立自由的空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山东省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青岛市小作家协会主席、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张吉宙表示,每个人小时候看过的书,都会成为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阅读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对青少年养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但是,与只看武亦姝的成绩一样,在功利化思维的裹挟下,青少年阅读似乎也走入了一个怪圈。有报道显示,在武亦姝走红后,诗词热悄然流行,不少家长指定孩子去背诵武亦姝背诵过的诗词书目。
张吉宙表示,应试教育是阅读的一道“坎”,在阅读结构上,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书仅限于官方推荐的书目,长此以往,不但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让孩子厌倦读书,还限制了青少年活跃的思维能力。有些家长看到报道的“神童”“红人”读什么,就让孩子读什么,使阅读充满功利化的味道。还有些家长认为阅读不需要引导,忽视了陪伴和讲解,实际上,引领青少年阅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阅读与考试没有关系,它只与丰富知识储备,发散思维,提高人生境界有关。”
在繁芜的图书市场,不少人表示,难以慧眼识珠,挑选出最适合青少年的书籍。诚然,在越来越繁荣的图书市场中,噱头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华丽,让人眼花缭乱,而实际内容却往往经不起考验。还有某些机构热衷于为青少年出“必读书单”,有些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荐书,有些书单局限于地域、视野太狭窄,还有些荐书人推荐态度不端正,导致了这些书单难免良莠不齐。所以,青少年阅读这片广袤的领域,亟需规范和引导。人们似乎也应该正确认识阅读的功用,摆脱功利化的窠臼,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
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 有专家曾说:书读好了,教育也就好了。深刻阐释了阅读和教育的关系。那么,在纷纷攘攘的各式“声音”中,该如何引导青少年阅读走向健康的路径,还青少年一片自由读书的空间?
在张吉宙看来,阅读生活是“杂”与“专”的结合,既要博览群书,也要个性化阅读。青少年书单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文学、诗歌等,都应该选择,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同时,阅读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习惯,精确选择图书。阅读不能限定,但又不能毫无规划。“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较多,但到了初中、高中,因为课业和考试压力的增加,学生的时间和经历都有限,这时候,就更应该谨慎选择。”他举例说明,个性化阅读因人而异。对于某些基础较好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阅读四大名著,而有些孩子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还达不到,就不该过早阅读。
青少年阅读生活,要有专家的介入、家长的陪伴和老师的辅助。有中学老师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家庭阅读氛围好的学生,阅读量更大,理解能力更强。这一观点在《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印证。根据报告,在阅读影响上,父母、老师、同伴是对孩子阅读习惯养成最重要的三类人,其中父母居于首位。“父母越重视亲自阅读,学龄前儿童就越喜欢阅读;父母自身的阅读量越大,他们也越倾向于为孩子购买、储藏更多书籍,孩子也就读得越多。”而优质教育专家为引领也非常重要,“术业有专攻”,专家可以引导青少年学会“怎么读”。
近几年来,青少年閱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从纯粹的纸质阅读向注重体验式阅读转变。各种各样的读书会、书店、阅读沙龙等,互动性很强,是深度体验阅读的模式,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阅读。“书本和声光电的结合,与民族文化、地域风格的有效融合,甚至与美食、文化相结合等,开创了阅读新形式,都有利于青少年阅读质量的提高。”张吉宙表示,他负责的青草湾读书会经常组织户外行走活动,边学、边走、边玩,孩子们不再将阅读视为课业负担。
张吉宙还表示,作为青岛小作家协会的主席,他有多年与青少年接触的经历。他发现,如今的青少年在古典文学方面缺乏底蕴。青少年要多读经典,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摒弃糟粕,还要形成系统阅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古典文学的启蒙阅读可从《诗经》始,沿着历史的长河,踏着中国文脉的走向,系统读下去,直到近现代。他为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如沿着历史的文脉,触摸一盏盏明灯。”
返归题旨,阅读应该为青少年开启自由的空间,阅读也应该成为整个人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