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婉诗词对姜夔的超越及不足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on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代中期闺秀宗婉在诗词创作上受南宋作家姜夔的影响,宗婉对姜夔既有超越,又有不足。超越表现在语言的柔婉清丽、体物的细腻敏锐和情感的拓展上;不足表现在眼界狭窄、缺少历史深度和现实针对性等方面。
  【关键词】宗婉;姜夔;诗词;超越;不足
  宗婉作为一名清中期的闺阁作者,其作品题材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作家姜夔的影响。她师承姜夔而又超越姜夔,独具一份特属于自己的细腻、纯粹和自然,并在某些方面开拓了男性作者未曾涉足的题材范畴。但受到闺阁身份的束缚及视野狭窄等因素的影响,其作品内容在历史广度与深度、表现力度等方面亦有明显欠缺。
  一、宗婉对姜夔的超越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轮到女性自己闺音原唱时,无论是立足点还是表现手法,都与男子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诗词创作上,女性有着独特的细腻和敏锐的感触,邓红梅言:女性文学以其特有的纯净和灵秀之美,显示其“在表现幽柔难言的多种私人情感方面的抒情优势和美感独特性。”[1]在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上,男性文人多着眼于外貌、情态的描写,描写对象多是歌女舞姬,且伴有想象的成分,甚至不自觉地与巫山云雨的情事挂起钩来,并不能真实反应出女性的生活与心理情状。如姜夔《庆宫春》序中交代了作者曾经雪夜乘船过垂虹桥赋诗事,但从词句中可以看出暗含对侍女小红的怀恋之情。“依约眉山,黛痕低压”二句明写群山,暗写女子眉眼,而下阕则以“明珰素袜”这两个物品来代指女子。尽管姜夔品格高洁不俗,但依然免不了着眼于女子外貌的刻画。而宗婉则从女性立场出发,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有意识地淡化对女性外貌细节的描写,而选择通过对女性情态、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女性复杂的内心活动。如《题美人图》通篇描写一位女子,读完全诗,读者并不知道女子的样貌如何,但“引步迟”、“立多时”却出色地表现了女子迟疑的情态和迷茫的心理,末句“绿阴如梦隔潇湘”更是对女子心理活动的一个突出。而在《高阳台·题小青“瘦影自临春水照”图》中,宗婉灌注了另一种感情——红颜薄命与才福难双全。此词亦无女性形象的详细描写,而重在抒发“薄命红颜,枉教占断才名”的“此憾难平”,与艳情无关,更与云雨无关。
  伤春悲秋是诗词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通常在其背后隐含着年华已逝、壮志未酬、身无着落等多种复杂情绪。宗婉和姜夔皆经战乱洗礼,但因性别不同而使他们伤春诗词各具千秋。在宗婉作品中,无论是对初春还是暮春的描写,细节都极细腻,且伤春的情绪更为纯粹,女性的柔弱和深锁的闺房使她们对春天的逝去有着更为直观和敏感的体会。《壶中天·花光》中“作意摇红,牵情漾碧”二句就非常传神地写出春花的情态,“摇”和“漾”二字传神地写出花朵明艳靓丽之貌,极具动感,“作意”和“牵情”与下句的“伤憔悴”形成反衬,暗含凋零憔悴是花之结局,这既是写花的凋零,也是写自身的凋零。而姜夔在写春景时,会不自觉地与社会、时局联系起来,《淡黄柳》中“鹅黄嫩绿”、“燕燕飞来”、“池塘自碧”都是描写初春景物,但整个合肥却是“空城”、“岑寂”,没有丝毫春天的生气,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战乱,整首词看似写春天,实则是在表达作者对江山飘摇的忧虑。另外,女性的天性使宗婉对年华的凋敝有着更加深沉的无力感,在感情的抒发上也更自然深刻,比起男性同类诗词所夹带的壮志未酬的情结来说,读来自有异曲之感。在诗歌意象的摄取上,宗婉更趋向于繁多细小,描写也更繁杂细腻,姜夔则多是对意境整体气势的描述,如“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浩大的背景更加反衬出作者的孤独无依与建功立业的无望。
  示儿、课晚辈、课女弟子诗在宗婉作品中占有一定比例。宗婉丈夫仕途不顺且英年早逝,她独自抚养子女,对子女及女弟子有着非同一般的厚望。如《感示雨儿》全诗都在表达宗婉对雨儿“展眉时”的期待,寄托的是作为母亲希望儿子学业有成、出人头地的期许。在《满江红·述怀示书君女弟子》中则希望女弟子们能一帆风顺地成长,在这个“几处流离伤骨肉,万家消息阻烽烟”(《余虽处乡僻而寇氛未靖日滋惊扰书此志感》)的风雨飘摇年代里,“弱息到它年,能成立”。历经战乱、丧夫、丧子的宗婉,痛彻心扉的不幸遭遇又使其不得不以出世的人生态度面对残酷的现实,如《题月锄侄缁衣小影》中对晚辈月锄就表达了这样的愿望,这种情怀是一般男性作者所没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此类诗词的情感范围。
  姜夔咏物词中最出名的是咏梅词,然而王国维却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2]王国维认为姜夔词虽有清空的特点,但却有“隔”的通病,意象的使用无法正面抒发作者的感情。姜夔的咏梅词有怀念昔日恋人、忧心国家现状、自比高洁品格等多种含义,后者可说是历代咏梅作品的主要内涵。而宗婉咏梅词《菩萨蛮·咏腊梅》的感情和姜夔不同,她对梅花的羡慕在于梅的自由、有知音,着眼于梅花的高洁品质,末句“一事不如梅,天寒有鹤陪”从梅与鹤的关系着手,寄托自己的孤独之感,故而突破了传统咏梅词的情感内涵。“更比梅花瘦”与《馆中杂感》诗中的“女伴不知人瘦损,到侬标格似梅花”异形同质,这种具象化的对比读之形象感更鲜明,孤独苦闷的感触也更深。
  二、宗婉诗词的不足之处
  宗婉诗词成就既有超越姜夔之处,亦有自身不足。其柔婉清丽、细腻自然,自是姜夔所不及,然而封建社会女性困锁深闺,对政治现实知之甚少,也必然造成作品内容缺乏历史深度和现实针对性的缺憾。
  一是眼界较狭窄。宗婉作品近四分之一是对春景的描写,其中所表达的大多是对春逝的惋惜、对自身年华渐老的伤感、对丈夫早逝和一生飘零的感叹。如“流水落花遭小劫,算人间、天上无凭据”(《金缕曲》)、“怕来迟,花怨蹉跎,人怨飘零”(《高阳台》)等。诗中也有“腻绕天涯路,轻摇柳外魂”(《春水》)、“相思杨柳外,更隔一重重”(《春烟》)这类并无特殊含义而只带女子淡淡相思的诗作。这些感情不带有男性文人的寄托之思。而在姜夔词作中,许多同类作品都是对自己一生未能报效国家的慨叹和不满,有一种于惋惜春华与年华中更深的理想折射。宗婉即便是因战乱而心生感慨的作品,也多是只关乎自己的情感,如《百字令·寇氛未靖,雨窗闷坐,灯下填此》,她在夜中“披衣还起愁坐”是因为“故里兵戈,他乡鼙鼓,处处烽烟阻”,她对战乱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国计民生,而是“只剩凄惶我”。在《感事四绝》中,讲述因战乱而仓促逃亡的惊惶,骨肉分离的痛苦,对故乡的思念,对父母坟冢的关切,但丝毫不涉及战乱给民生、社会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涉及战乱的作品中,宗婉大都是从一己遭遇出发,叙述战乱给自己带来的迁居之愁、孤寂之苦。而姜夔一生漂泊,交友甚广,虽未入仕但强烈关注时事政治,不忘君国,这样的阅历和见解必然不是一生困于闺中的女词人可以相比的。   王细芝认为女性诗词作品“往往只从小我出发,捕捉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甚至有些在男性文人那里不值得一提的事,也会被她们用来过分渲染。”[3]这在宗婉作品中确实可以得到印证。如单写染指的《望湘人》、题团扇的六首《如梦令》、因午后雨过天晴而作的《午晴》等,这些都是极小的事情,或许只是她一时而发的感触便咏成篇章。此类作品最多只能作为生活琐碎的考量,并无什么历史价值和现实深度。尽管宗婉受到过良好教育,战乱和迁徙的经历使她比一般闺秀更多了一些阅历,但也无法避免其诗词整体内容上的薄弱。
  二是表现力不足。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有意压抑,加上女性细腻敏感含蓄的性格特点,使闺阁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通过各种手法使感情表达更趋内敛,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表现力不足的缺点。如在意象选取上,宗婉常用梦、窗纱、露/烟、春风/东风、夕阳/残阳等。《梦湘楼词稿》中抒发春逝伤情的词就多以梦意象表达,如“检点梦如何,约略春多少”(《海棠春》)、“病里春残,酒边梦绕,梦醒春何处”(《壶中天》)、“追想梦如何,梦不分明,梦醒还如醉”(《醉花阴》)等,营造出一种真假难辨的艺术真实。在书写病、孤独、悼亡题材时,也以梦意象深幽委婉地表达感情,产生含蓄的效果,这虽是女性诗词共通的特点,然而,当大部分诗词都具备这种特点时,感情的表达就过于委婉。
  又如宗婉作品中门和窗纱多是“重重”的,“翠幙一重重,哪有东风到”(《海棠春》)、“湘帘半卷掩重门”(《春闺杂咏》),透不进春天的气息。而垂下卷帘后也只有“帘外湘波渺渺。帘底愁人悄悄”(《离亭燕》)的病弱一人。宗婉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丈夫早逝后的孤寂及在病中的愁苦,感情的抒发也就来得含蓄而欠浓烈。《壶中天·花魂》看似在写花魂,实则是以花魂自比,花魂的凄咽实则是自己的凄咽,花魂的消亡实则是作者病中的实感。宗婉将自己的感情隐藏在花魂背后,虽有委婉曲折之妙,但也有太过幽深之病,表现力稍有欠缺。《慰兰词》中,宗婉讲述了兰花被移出空山,暗指自己遭遇战乱离开家乡,“金刀翦伐”暗指丈夫早逝、幼子夭折的苦难,整首诗打着慰兰的名号,实写自己内心的凄苦,与《壶中天·花魂》一样,在表达上经过重重遮掩,感情的宣泄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在感情抒写的范围上,宗婉比之于姜夔确实稍逊,豪情抒发诸如《满江红·题溧水任秀才塏殉难略后》、《大江东去·海舶书怀》,渴望才情品格诸如《柳絮》、《又占三绝》等,也只是零星几首,但限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和贬抑,这样的不足也是无法避免的,能如李清照那般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语的闺秀毕竟只是少数。
  从诗词成就上看,宗婉自然不如姜夔影响力大,但作为清代闺阁作者一份子,她为清代诗词的复兴和女性作者群体的壮大贡献了一份力量。从作品来看,无论是意象选取还是感情表达,宗婉都有可取之处。至于诗词创作上的不足,则是时代和社会使然,这也是客观现实。(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清中期闺秀诗人宗婉一生经历诸多战乱,在经受骨肉流离、漂泊异乡、丈夫早亡的悲欢离合中,创作为数不菲的寄赠晚辈诗,皆收入《梦湘楼诗稿》中。此类诗或叙写羁旅思亲的悲切感慨,或抒发爱子怜亲的牵挂哀痛,或传达读书治学的期许勉励,或高歌淡泊宁静的人生气度。  【关键词】宗婉;赠晚辈;诗歌;解读  闺秀诗向来有着自成一路的清丽格调,清代闺秀诗歌亦然,“而闺秀词人精神世界的空灵、雅洁,其生命的远离俗尘本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花鸟画为例,结合杰出艺术家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分析研究情感与理性对于绘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绘画创作过程是情理相容的心理过程的结论,绘画创作过受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影响,从而展现了中国花鸟画情感表达的意趣性。  【关键词】花鸟画;理性因素;感性因素;意趣性  一、中国花鸟画的趣味性中情感的  表达  中国花鸟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画笔的描绘,展现了画家的心灵感悟与内心体验,与画家
期刊
【摘 要】云南素有“天然摄影棚”之称,是公认的影视资源大省,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并未从影视产业的发展中获得良好效益。在全球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搭上影视产业发展的快车,将本土资源转化为产业实力,推动云南省影视产业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为开端,搜集整理了以1954年之后60年间的上百部影视作品,沿着云南电影作品的拍摄年代、编剧、导演、主演、
期刊
【摘 要】门窗是人们水平视线首先入目的重要部位,俗称“门面”与“窗口”,门便于出入,窗利于采光。东阳古民居内的门窗由于其地域特点普遍采用木雕来进行装饰,起着屋主心性之代言人的角色,也是东阳木雕艺人施展技艺的地方,其木雕的题材、精巧的工艺、图案的象征与建筑融为一体,言表抒情,寓意深邃。  【关键词】门窗;东阳民居;装饰;艺术形态  宋代诗人叶采《暮春即事》诗中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描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艺术个性需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演奏者的音乐感是艺术个性表达的基础、钢琴演奏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钢琴演奏中艺术个性的表达的魅力所在,为钢琴演奏者艺术个性的展现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钢琴演奏;艺术个性;表达  钢琴演奏艺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含义,演奏者不同的艺术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特征等差异,和演奏技巧、音乐表现等艺术造诣等关注点的不同,会形成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奏
期刊
【摘 要】《卡门》作为一部法国里程碑式的代表歌剧,已经风靡全球,一百多年来经久不衰,这其中必定有着某种重要的因素。本文从《卡门》的剧本、人物、配乐、等方面分析其中所隐含的原因,以及这部歌剧的伟大之处。  【关键词】卡门;魅力;戏剧性;配乐  《卡门》是一部十分重要又非常经典的歌剧,虽然在上映当初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反响,但是在其后的演出中却大受欢迎,成为世界上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它究竟有什么样魅力
期刊
【摘 要】工笔花鸟画的重要形式便是色彩,在绘画语言中其也是工笔花鸟画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主要分析了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工笔花鸟画色彩的艺术特点,工笔花鸟画色彩语言的创新。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研究  一、工笔花鸟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现实中的色彩没有不好看的,只有不好的调配。调配的基础是艺术素养,以及真正认识和理解色彩空间的变化,在调配中色彩的对立和统一具有可变性。构成工
期刊
【摘 要】《黄土地》是导演陈凯歌的代表作之一,其思想深刻、意蕴深远,是中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片。本文通过对这部电影的镜头、场景、画面、造型、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和“意境说”的审美思想,从而揭示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审美文化;黄土地;天人合一;意境说  诞生于19世纪末、崛起兴盛于20世纪的电影经过百年历史的发展,凭着现代科技和艺术的完
期刊
【摘 要】中国山水画从古自今都有着“南北宗”之说,南北方地貌不同,使得艺术家的客观认识和思维观念融入绘画中,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笔者列举中国南北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山水画,简要分析了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与不同的地域特色,并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山水画;艺术风格;地域特色;作画技法  一、地域对山水画家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从古自今都有
期刊
在有清一代的诗词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是闺秀词人群体。尤其在江南一带,家风开明者,闺秀们的父亲或者丈夫将她们的作品收录进自己的作品集里。更有甚者,闺秀们的扬名意识渐强,她们之中的很多人将自己的作品集结成册,宗婉就属于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宗婉,字婉生,清代中期江苏常熟人,萧大勋妻。婉丈夫早世,她经历战乱与迁居之苦,以教授里中女弟子为生,从者甚众。其主要作品有《梦湘楼词稿》二卷和《梦湘楼诗稿》二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