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百年国粹千年传承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开场前的鼓乐齐鸣,也许只是咿咿呀呀的唱腔,也许只是华丽美艳的服饰……但对于京剧本身来说,这是百多年来,几代京剧人智慧的结晶,它唱响的不只是一个剧种,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善、恶、美、丑……
  京剧,常被人们形容为“国粹”,几百年来兴盛不衰。京剧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它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富有意韵、耐人寻味。殊不知,这让人百转千回的表演,却蕴涵了京剧演员几年、十几年的“功夫”。
  
  京剧的“四功五法”
  京剧在其形成之初,便已然有了基本的可供遵循之法。虽然时间不断推移,京剧不断发展、理论不断完善,然而京剧的基本法式却未曾动摇过,依然为京剧表演的核心内容。这百多年来,未变之法正是京剧表演的基本法——“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与身、眼、手、法、步。
  “唱”即唱功,讲求的是字正腔圆、吐字清楚,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念”也称“道白”,在梨园行里有“千斤话白四两唱”之说,可见念功在京剧舞台上的重要性。
  “做”,指的是身段表演,无论是开门关门或是上下楼梯,在京剧中一举一动都要有章有法。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程砚秋与梅兰芳对台唱戏。程先生的水袖翻舞,如行云流水;梅先生的卧鱼儿完美得亦是举座叫好。角儿们身价的高低,做功占了很大比例。
  “打”叫把子功,俗称打把子。在梨园行里,有很多角儿是武林高手,像程长庚、程砚秋、李万春……就都是。不过,京剧中的打讲求的是绵软,不能伤人。把子功的最高境界是要求演员打出戏来、打出语言,而不是单纯的卖弄武功。
  在京剧中,除了唱、念、做、打四功以外,还有五法——手、眼、身、法、步。即,手法、眼法、身法、法(程式)法、步法。
  手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手势,又分为:指、掌、拳。旦角使的是兰花式。在京剧表演中,演员的手要始终保持弧形运动,力道要刚柔适中。
  眼睛是京剧演员表达喜、怒、忧、思、悲、恐、惊的重要工具。练眼神首先要练集中,不能游离。以前人用的法子是在一张白纸上面画一个黑点,然后在其旁边再画一些灰色的小点,后生们就一直盯着黑点看,直到黑点旁边的灰点完全消失了,这才算是练到家了。
  身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身段。由于京剧舞台表演受时空限制,为了让观众清楚地看到演员表达的东西,演员们会充分运用身体动作作为媒介,夸大表演。在京剧舞台上有一个“四欲法则”,即“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放先收”,就是对这种表演方式的总结归纳。
  步法就是京剧舞台上所用的各种台步,如圆场、醉步。步法在京剧中很是讲究,什么行当穿什么服装、走什么步法都是不同的。花脸走虎形步,老旦走牛形步,武丑走鸡形步、方巾丑走象形步,彩旦走鸭形步……
  法,则是法(程式)法的简称,它是手法、眼法、身法等在表演中的“应用之法”,也就是剧中的各种“程式”。京剧的表演是以“程式”为基础的。唱腔的板式、各种舞蹈化的动作,就连演员在台上和伴奏乐队互相联系的手势,这些全有固定程式。“程式”在京剧表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法的基础上,演员可以尽情地发挥出表演才能。
  看脸辨忠奸
  京剧舞台上有几千出戏,数不清的花脸角色,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脸谱。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
  最初的时候,脸谱只是为了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和面部纹理,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到后来,脸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虽说脸谱是京剧最显著的标志,但在京剧系统角色中,也只有净(花脸)角和丑(小丑)角这些性格鲜明的角色可以勾画脸谱。一方面,观众可以通过脸谱,一眼就看出戏中人物的性格、脾气,甚至是结局;另一方面,京剧脸谱也可以帮助演员更准确地塑造人物。关羽忠勇“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曹操,“面带奸诈”便是一副奸白脸。
  除此之外,京剧脸谱在发展过程中,还借鉴了其他的因素,如遗传学。张飞的儿子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等,袭用其父脸谱;有的则是根据剧中人物的姓名来附着色调,浪里白条张顺因“白”字勾白脸,黑旋风李逵是因为“黑”字而画成黑脸。
  此外,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比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过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
  由衣辨身份
  梨园行的人把服装叫做行头。如果说京剧是一门夸张的写意艺术,那么,京剧服装就是夸张的写意服装。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京剧行头的内容不断发展壮大。
  京剧的戏服大致上分为五大类,即蟒、靠、帔、褶、衣。京剧里帝王将相后妃穿的大都是蟒袍。“靠”就是人们观念中的“铠甲”。武将扎上“靠”,给人一种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英雄气概。
  绣有团龙团凤图案的黄帔是皇帝、后妃、公主穿的;宰相、重臣、绅士、夫人等穿的帔,绣着鹤、鹿、牡丹及其他花卉等图案;状元登科和新婚拜礼穿的是大红绣花帔;一般文人学士只穿素帔。
  “褶”在戏服中属于便服。不论哪个行当的人物都可以穿这种服装。旦角的褶子为对襟,略短。褶子如绣有飞鸟、蝴蝶、花卉等图案的称为花褶子;什么也没有刺绣的,那就叫做素褶子。
  下层人物也各有专门的衣服,兵卒、刽子手、龙套均有特定的戏服;渔家、堂倌、书童穿的是对襟的粗布衣裤;僧人、道人穿的是八卦衣、道姑衣、法衣等。
  在一开始的时候,京剧行头都是为某一角色量身定做的。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行头越来越多,就逐渐形成了某种模式,像穿黄“蟒”的一定是皇帝;而大臣穿的就是红或紫“蟒”;穿官衣的是地方官;小姐穿的是衣裙;穿坎肩和裙子的,那就是丫环。武生穿的褶子多绣有飞禽;小生穿的褶子绣的就是花卉;贫困书生穿的褶子上则补着不规则的杂色绸子,也叫富贵衣……所以,京剧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对他的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人品等有个简单的概念。
其他文献
我要说的是公元734年。  这一年,李白34岁,正是盛年,刚结婚,却又走了很多地方。王维大概也是34岁。杜甫年轻一点,这年23岁,也在各地游历。世界级的大师全都年轻在一时、一处,今天想来还让人倾心。那时唐代民富国强,天下安适,杜甫曾这样描写一路所见:“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一位日本学者在长安去世了。他叫井真成,比李白和王维大两岁。他
期刊
以晁错的聪明,他不可能看不到他父亲看到的危险,但晁错作出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选择。    晁错之“仁”  晁错,我们习惯于把他看成法家。司马迁和班固都说他“为人峭直刻深”,但我以为,法家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处世规则,他们往往有大仁大德,能大公无私,事情往往做得大模大样。不像儒家那样小恩小惠,小里小气。我读晁错给文帝上的有关徙民实边备胡的奏议,是深深地为之感动的。是的,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动了那么多
期刊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指广州烧制的织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  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即便是寻常百姓,提及瓷器,脑海里浮现的多数会是一轮清雅身形。那该是一种淡到不可说
期刊
世间许多事情是不能凭强力来决定最后胜负的。因为能坚持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柔性的事物。如飓风横扫大地,狂暴凶悍,不可一世,飞砂走石,山摇地动。挺身顽抗的巨树拦腰被斩。纤纤修竹却能充分利用自身极为柔韧的弹力,顺势倾伏,与风展开顽强而持久的抗争,风愈烈,竹愈倾,不管风如何肆虐咆哮,都被竹的柔韧之力一一化解。小草亦是如此,矮小纤弱看似不堪一击的草,被劈头盖脸的风一次又一次掀倒在地,但草却镇定自若,灵活招架
期刊
张岱年是世界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令人景仰的国学大师,他的为人和品格有口皆碑。2004年4月24日,张岱年因患心肌梗塞引发心律衰竭,救治无效后逝世,享年95岁。  张岱年和许多国学大师一样,对于养生之说并不留心,生活方面主要是顺其自然。然而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像张岱年这样既没有体育锻炼,也没有养生偏方的人,一生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从不追求健康长寿的人反而得以高寿。除了好胃口好睡眠之
期刊
说到绍兴,脑海中浮现出鲁迅形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读小学时正遇文革硝烟燃起,停课闹革命的喧嚣声,搅得校园不得安宁,读中学时的我对文学感兴趣,却无小说可读,幸好可读之物除了毛选外,还聊以自慰的是可读鲁迅的作品。那时就憧憬有一天踏上鲁迅的故乡,走近三味书屋感受文化气息。这种愿望终于在2007年初秋实现。不过,这是一次风水文化之旅,我想从风水角度上解读绍兴为何历史上出了这么多杰出人物。  绍兴是
期刊
顾名思义,春节就是春天的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说文解字》中对“旦
期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
期刊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先后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而且,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然而,两者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它不仅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
期刊
赵州从谂,山东人,自幼孤,投青州龙兴寺。从谂做沙弥时,有一次随师父参见南泉的普愿,普愿正在方丈躺着休息,见到从谂,问:“你来到什么地方了?”从谂说:“瑞像院。”普愿说:“看见瑞像了么?”从谂说:“瑞像没有看见,看见个卧如来。”普愿起来,问:“你这个沙弥有主,还是没主?”答:“有主。”问:“哪个是你主?”说:“孟春犹寒,祝愿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从谂因此受到了普愿的器重,许他入室为弟子。  一天,从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