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并在有意无意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灵施暴,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应尽早转变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新风尚。
关键词:情感教育;差生;心灵施暴
青少年时期往往是情绪和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暴风雨时期”,意思是说情绪、情感来得快也去得快,但强度很大,弄不好就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饮恨终身。此时,教师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了,更多的是心理辅导。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似乎已成为衡量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差生”自然是苦不堪言。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对差生的认识偏见都极为之大,一提到差生,似乎就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位差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差生,就不愿接受。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对待他们的不恰当行为,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心灵施暴”,它比体罚的危害性更大。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如下:
(1)远离学生。很多学生,尤其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课堂上很少主动回答问题,能够对老师提出质疑或到办公室请教问题的那就更少了。一个教师若采用死守住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式教学方法,那学生连与你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提倡情感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深入学生中。
(2)讽刺。对差生进行挖苦,甚至侮辱其人格。如:“你生了一副猪脑”“我要是你,早无脸再读书了”“真浪费了国家的粮食”。这种教育方式将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甚至伤害了学生的灵性,造成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残缺。
(3)冷漠。对差生采取不闻不问,自生自灭的态度,差生往往遭到冷遇和白眼。大多数差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但自尊心很强,往往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想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一旦遭到冷落,白眼太多,就会自暴自弃,自甘落后;虽有上进心,但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学习兴趣。这种教育方式给学困生心灵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这时,他们便另找途径,如通过与别人打架、顶撞老师,来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虚荣心。他们大多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内向,有的还会形成反社会性人格。
(4)贬低。用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差生,达不到要求就任意贬之。经常受到贬责的学生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会产生自卑心理,抬不起头,甚至受到同学的歧视,造成过重的思想负担,最终自暴自弃。在智力和心理发育上,比受体罚的差生危害更大,甚至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5)抹杀。无视差生的进步,即使成绩提高,也认为不真实。这种行为极大地挫伤了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心灰意懒,导致学习意志消沉。
(6)恐吓。对不守纪律的学生采取威吓的手段,如上课不听课时,就威吓他:“再不听课就不准你在学校读书”或者“不准在教室坐”等等,这样只能使差生产生对抗心理。
以上均属“心灵施暴”现象,老师虽未对差生体罚,可实际上对差生成长造成的伤害与一顿殴打性质是一样的。“心灵施暴”受到的伤害甚至比体罚更重,体罚只是身体受到伤害,恢复的时间不算长,但心灵的伤害却可能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严重的话甚至能扭曲孩子的心灵。心理学家爱基兰德说:“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夸美纽斯曾经猛烈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在那里有的只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忌体系和冷漠的教诲。虽然对今天的中小学校不能作如此的评述,但是一个学校如果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培养,只会用冷冰冰的教学方式授课,使学生不能健康发展,那这就应当被视为教育上的严重失职。狄德罗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学习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思想。然而,许多教师还未意识这点,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灵施暴”,这无疑削弱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差生的心灵像一棵幼苗,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如何避免差生的心灵出现扭曲,这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个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我们就要下很大力气来解决。要解决,就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对待学生,善待学生,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开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要转变这种教育模式,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观念是情感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教师观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教学观。过去的教学观是一种应试的教学观,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器”——学习的奴隶。而情感教育观截然相反,它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情知并重。这一教学观使教师唱独角戏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发展。第二,学生观。长期以来,把学生人为划分为优等生与差生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情感教育的学生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能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这一学生观表明,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还应该包括情感发展水平的高低。第三,评价观。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选拔少数淘汰大多数,这实质上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换取少数学生的个别发展。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羞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念,被这些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摧残了。情感教育的评价观则认为,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而不在于选优汰劣。因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激励性评价,多给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是实施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也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爱他们所爱,想他们所想。平日里摸摸学生的头、牵牵他们的手,蹲下身子跟他们说说话,抱抱他们——这些亲昵的举动,有助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对于一些胆子小不爱讲话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信息对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聊天、短信、邮件、BBS、留言板”等进行互动,使学生打消“面对面”交流模式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坦然地与教师沟通。
总之,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要更多地与自然界交融,更多地感受到被人赏识、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情感的力量——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石中英,王卫东.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乐清市虹桥六中)
关键词:情感教育;差生;心灵施暴
青少年时期往往是情绪和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暴风雨时期”,意思是说情绪、情感来得快也去得快,但强度很大,弄不好就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饮恨终身。此时,教师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了,更多的是心理辅导。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似乎已成为衡量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差生”自然是苦不堪言。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对差生的认识偏见都极为之大,一提到差生,似乎就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位差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差生,就不愿接受。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对待他们的不恰当行为,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心灵施暴”,它比体罚的危害性更大。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如下:
(1)远离学生。很多学生,尤其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课堂上很少主动回答问题,能够对老师提出质疑或到办公室请教问题的那就更少了。一个教师若采用死守住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式教学方法,那学生连与你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提倡情感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深入学生中。
(2)讽刺。对差生进行挖苦,甚至侮辱其人格。如:“你生了一副猪脑”“我要是你,早无脸再读书了”“真浪费了国家的粮食”。这种教育方式将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甚至伤害了学生的灵性,造成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残缺。
(3)冷漠。对差生采取不闻不问,自生自灭的态度,差生往往遭到冷遇和白眼。大多数差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但自尊心很强,往往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想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一旦遭到冷落,白眼太多,就会自暴自弃,自甘落后;虽有上进心,但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学习兴趣。这种教育方式给学困生心灵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这时,他们便另找途径,如通过与别人打架、顶撞老师,来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虚荣心。他们大多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内向,有的还会形成反社会性人格。
(4)贬低。用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差生,达不到要求就任意贬之。经常受到贬责的学生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会产生自卑心理,抬不起头,甚至受到同学的歧视,造成过重的思想负担,最终自暴自弃。在智力和心理发育上,比受体罚的差生危害更大,甚至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5)抹杀。无视差生的进步,即使成绩提高,也认为不真实。这种行为极大地挫伤了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心灰意懒,导致学习意志消沉。
(6)恐吓。对不守纪律的学生采取威吓的手段,如上课不听课时,就威吓他:“再不听课就不准你在学校读书”或者“不准在教室坐”等等,这样只能使差生产生对抗心理。
以上均属“心灵施暴”现象,老师虽未对差生体罚,可实际上对差生成长造成的伤害与一顿殴打性质是一样的。“心灵施暴”受到的伤害甚至比体罚更重,体罚只是身体受到伤害,恢复的时间不算长,但心灵的伤害却可能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严重的话甚至能扭曲孩子的心灵。心理学家爱基兰德说:“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夸美纽斯曾经猛烈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在那里有的只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忌体系和冷漠的教诲。虽然对今天的中小学校不能作如此的评述,但是一个学校如果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培养,只会用冷冰冰的教学方式授课,使学生不能健康发展,那这就应当被视为教育上的严重失职。狄德罗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学习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思想。然而,许多教师还未意识这点,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灵施暴”,这无疑削弱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差生的心灵像一棵幼苗,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如何避免差生的心灵出现扭曲,这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个社会问题。既然是社会问题,我们就要下很大力气来解决。要解决,就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对待学生,善待学生,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开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要转变这种教育模式,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观念是情感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教师观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教学观。过去的教学观是一种应试的教学观,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器”——学习的奴隶。而情感教育观截然相反,它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情知并重。这一教学观使教师唱独角戏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发展。第二,学生观。长期以来,把学生人为划分为优等生与差生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情感教育的学生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能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这一学生观表明,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仅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还应该包括情感发展水平的高低。第三,评价观。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选拔少数淘汰大多数,这实质上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换取少数学生的个别发展。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地遭受挫折羞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观念,被这些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摧残了。情感教育的评价观则认为,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而不在于选优汰劣。因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激励性评价,多给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是实施情感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也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爱他们所爱,想他们所想。平日里摸摸学生的头、牵牵他们的手,蹲下身子跟他们说说话,抱抱他们——这些亲昵的举动,有助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对于一些胆子小不爱讲话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信息对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聊天、短信、邮件、BBS、留言板”等进行互动,使学生打消“面对面”交流模式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坦然地与教师沟通。
总之,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要更多地与自然界交融,更多地感受到被人赏识、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情感的力量——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石中英,王卫东.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乐清市虹桥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