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就实质性而言,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准确性和任务,应该从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去认识。通过实践与研究,本文作者认为,在英汉翻译中,文化内涵的传递是一个非常困难,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文化空缺对翻译的影响及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阐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文化空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26-02
翻译活动从一开始出现起,便与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往来结和在一起,没有交流,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没有翻译,异语和异质文化之间就不能有真正的交流。(许均,1997)”翻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翻译的中介和传播作用,民族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然而,翻译最难是什么呢?难在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归根结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
一、翻译文化史
翻译之事,由来已久。季羡林和许国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数。语言文字》编写的“翻译”词条中说,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如果涉及到文化范围内的话,翻译是涉及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语言—思想活动。而译者是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者。他要熟悉两种语言文化,要深入理解原作的内容并正确推断作者意图,还要用译语(目的语)准确表达原作内容及作者意图,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这个复杂的语言思维活动涉及原作、源语、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以及社会文化等要素。
翻译史则是关于语言转换活动的历史。据文字记载, 西方与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随着各民族、各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翻译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什么是文化?文化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学界对文化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却还不甚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上理解文化。例如,P. Newmark(1988)则在狭义上给文化下了定义:“使用特定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大千世界有多少使用特种语言的民族,就会有多少独特的文化。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就典型的英语国家—英国而言,它地处西北欧,为大西洋、北海与英吉利海峡所环绕。岛上景观与气候多变,英国为孤悬于欧陆之外的岛屿国家,其性格受地理位置影响形塑。由于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英国人的喜好,他们的用语不少都源于航海事业。例如:
好风快扬帆: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静水流深:Still waters run deep.
海面平静,人人都可当舵手: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
而中国深处内陆,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故用语不少是农谚。试举例:
骨瘦如柴:be lean as rak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二)风俗上的不同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国曾经有一种出口的电池,它的商标叫“白象”,被英译成“White Elephant”。然而,是一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思为“沉重的负担”或者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有一个中国的学生,向他的外教介绍他的未婚妻,他高兴地说:“This is my lover.”这句话却让这个美国人听的一头雾水,因为在英语中“lover”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而汉语中的“爱人”,相当于英语中的“lover”.
(三)制度、信仰和世界观不同
宗教文化差异指的是由于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基督教是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 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而《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 the Great Book),它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英语中有不少成语、典故是出自《圣经》的。比如,英语中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这一成语就是出自《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英语中有不少词汇、短语和典故来自宗教活动和《圣经》,翻译时必须加以特别注意,不致使译文令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又如,对数字,各民族也有各自偏爱。“89”这个数字在西方是大忌,但北京人却偏爱这个数字。三、五、八、九在中国词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用来表示数量多。在广东和香港,“八”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因为它在广东话中与“发财”的“发”谐音,逢“八”那一天,报纸上的广告也特别多,广告收费也最高。
三、文化空缺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空缺的产生。我国的民族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表现在语言上则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还是表达习惯都有差异。某一民族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东西,难以用他民族的语言来表达或传播。由于这个特殊的原因,使得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译文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文化信息的丢失与理解的障碍是对翻译的主要影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取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和难理解性。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的风神。由于她飞来飞去,所以兼任天国的传书使者,常替诸神传递信息。中国文化没有Mercury的概念,所以就难理解She play the role of Mercury between the two lovers.这句话的意思。《圣经》中的“Judas”喻指叛徒,“black sheep”不能望文生义地以为是“黑羊”,其实,它指的是品行不端的人。每一个这样的词或短语背后都有一个宗教或神话故事。人们使用它们时,更多的是联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然而,它们在许多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心目中并不能引起相似的联想。
四、翻译对策
(一)合理应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在我国各种翻译学术期刊或者是论坛上,有不少学者关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就我认为它们的使用都各有利弊,因为它们各自都服务于特定的翻译目的,满足不同文本和特定读者群的需要。在翻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时候,杨氏夫妇完全有理由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而Hawkes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也未成不可。同样,“the Milky Way”可以译成“牛奶路”或“银河”,各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天底下没有绝对的事物,异化和归化也不例外。因此,真正重要的是译者必须熟悉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并且能把他的文化感知和文化创造力应用于翻译的全过程。
(二)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直译法:此方法可用于原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语义、表达等方面又找不到对等目的语的情况下。意译法: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法”即意译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同时又要让读者能清楚地明白文章的内涵,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中英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应在尽量保持原文神韵的基础上,尊重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取直译和意译两方面之长,巧妙结合直译法和意译法,使译文更加生动,流畅和准确。
(三)舍弃民族色彩,保留语义对等法。此法适用于无法兼顾保留源语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目的语的读者接受性情况下。这样更能实现译文的文化适应性。比如,在翻译“这女子真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时,如直译成“The girlps beauty would cause the flowers to blush,the moon to hide,the fish to sink,the wild2geese to fall”,势必令人费解。因此,可只取“羞花”二字,点出其妙处,译为“The girl’s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
(四)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例如:
辛亥革命:1911Revolution(The revolution was started by Sun Yat-sen which aimed to overthrow the domination of Qing Dynasty, and happened in 1911.)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 s combined equal Chukel Liang, the master mind.
梁祝: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the 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五、结论
综上所述,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和渐进的。像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样,翻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产生和生长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可见,翻译文化会促进翻译实践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从而起到繁荣、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M].2000.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因素;文化空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226-02
翻译活动从一开始出现起,便与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往来结和在一起,没有交流,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没有翻译,异语和异质文化之间就不能有真正的交流。(许均,1997)”翻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翻译的中介和传播作用,民族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然而,翻译最难是什么呢?难在两种文化的不同。翻译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归根结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
一、翻译文化史
翻译之事,由来已久。季羡林和许国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数。语言文字》编写的“翻译”词条中说,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如果涉及到文化范围内的话,翻译是涉及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语言—思想活动。而译者是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者。他要熟悉两种语言文化,要深入理解原作的内容并正确推断作者意图,还要用译语(目的语)准确表达原作内容及作者意图,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这个复杂的语言思维活动涉及原作、源语、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以及社会文化等要素。
翻译史则是关于语言转换活动的历史。据文字记载, 西方与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随着各民族、各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翻译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什么是文化?文化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学界对文化这个概念本身的内涵却还不甚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化,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上理解文化。例如,P. Newmark(1988)则在狭义上给文化下了定义:“使用特定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大千世界有多少使用特种语言的民族,就会有多少独特的文化。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就典型的英语国家—英国而言,它地处西北欧,为大西洋、北海与英吉利海峡所环绕。岛上景观与气候多变,英国为孤悬于欧陆之外的岛屿国家,其性格受地理位置影响形塑。由于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英国人的喜好,他们的用语不少都源于航海事业。例如:
好风快扬帆: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静水流深:Still waters run deep.
海面平静,人人都可当舵手:In a calm sea,every man is a pilot.
而中国深处内陆,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故用语不少是农谚。试举例:
骨瘦如柴:be lean as rak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二)风俗上的不同
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国曾经有一种出口的电池,它的商标叫“白象”,被英译成“White Elephant”。然而,是一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思为“沉重的负担”或者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有一个中国的学生,向他的外教介绍他的未婚妻,他高兴地说:“This is my lover.”这句话却让这个美国人听的一头雾水,因为在英语中“lover”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而汉语中的“爱人”,相当于英语中的“lover”.
(三)制度、信仰和世界观不同
宗教文化差异指的是由于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基督教是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 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而《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 the Great Book),它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内容。英语中有不少成语、典故是出自《圣经》的。比如,英语中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这一成语就是出自《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英语中有不少词汇、短语和典故来自宗教活动和《圣经》,翻译时必须加以特别注意,不致使译文令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又如,对数字,各民族也有各自偏爱。“89”这个数字在西方是大忌,但北京人却偏爱这个数字。三、五、八、九在中国词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常用来表示数量多。在广东和香港,“八”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因为它在广东话中与“发财”的“发”谐音,逢“八”那一天,报纸上的广告也特别多,广告收费也最高。
三、文化空缺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空缺的产生。我国的民族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表现在语言上则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思维方式还是表达习惯都有差异。某一民族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东西,难以用他民族的语言来表达或传播。由于这个特殊的原因,使得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译文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文化信息的丢失与理解的障碍是对翻译的主要影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取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和难理解性。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的风神。由于她飞来飞去,所以兼任天国的传书使者,常替诸神传递信息。中国文化没有Mercury的概念,所以就难理解She play the role of Mercury between the two lovers.这句话的意思。《圣经》中的“Judas”喻指叛徒,“black sheep”不能望文生义地以为是“黑羊”,其实,它指的是品行不端的人。每一个这样的词或短语背后都有一个宗教或神话故事。人们使用它们时,更多的是联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然而,它们在许多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读者心目中并不能引起相似的联想。
四、翻译对策
(一)合理应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
在我国各种翻译学术期刊或者是论坛上,有不少学者关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就我认为它们的使用都各有利弊,因为它们各自都服务于特定的翻译目的,满足不同文本和特定读者群的需要。在翻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时候,杨氏夫妇完全有理由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而Hawkes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也未成不可。同样,“the Milky Way”可以译成“牛奶路”或“银河”,各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天底下没有绝对的事物,异化和归化也不例外。因此,真正重要的是译者必须熟悉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并且能把他的文化感知和文化创造力应用于翻译的全过程。
(二)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直译法:此方法可用于原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语义、表达等方面又找不到对等目的语的情况下。意译法: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采用“并行法”即意译法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同时又要让读者能清楚地明白文章的内涵,直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中英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应在尽量保持原文神韵的基础上,尊重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取直译和意译两方面之长,巧妙结合直译法和意译法,使译文更加生动,流畅和准确。
(三)舍弃民族色彩,保留语义对等法。此法适用于无法兼顾保留源语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目的语的读者接受性情况下。这样更能实现译文的文化适应性。比如,在翻译“这女子真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时,如直译成“The girlps beauty would cause the flowers to blush,the moon to hide,the fish to sink,the wild2geese to fall”,势必令人费解。因此,可只取“羞花”二字,点出其妙处,译为“The girl’s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
(四)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例如:
辛亥革命:1911Revolution(The revolution was started by Sun Yat-sen which aimed to overthrow the domination of Qing Dynasty, and happened in 1911.)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 s combined equal Chukel Liang, the master mind.
梁祝: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the 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五、结论
综上所述,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和渐进的。像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样,翻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产生和生长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土壤。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可见,翻译文化会促进翻译实践以及翻译理论的发展,从而起到繁荣、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M].2000.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